翟豪瑞 葛晓宏
摘 要:该文重点分析了大科学时代我国民间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提出了我国民间科技创新应从“汲取创新”模式转向“领导创新”模式,采取多种措施激发民间科技创新的热情,挖掘源动力,建立适合民间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生态空间。
关键词:民间科技创新 大科学时代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领导创新
中图分类号:G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5(a)-0120-04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发展,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把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的引领作用[1]。大科学时代我国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正规军”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地攀升,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我国民间科技创新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不容忽视的生力军。CCTV科教频道《我爱发明》栏目常常播放民间发明故事,民间发明人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令人鼓舞。正是这种精神引领民间科技创新的发展,但仅有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建立适合民间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生态空间。该文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进行思考和论证,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供参考。
1 我国民间科技创新的总体现状
第一,民营中小企业是民间科技创新的“领头羊”。
我国民间科技创新是社会创新的重要源泉,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来自全国工商联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生产了我国85%的新产品,申请了65%的发明专利。在全国5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中,民营科技企业更是占到了80%以上。以上海为例,全市的民营中小企业以30%的科技资源却创造出了70%的科技成果[2]。但是大科學时代科技创新面临着更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科学理论体系已经形成,并且这个体系极为庞大,但是对于民间科技创新者却是一个挑战,因为科技创新需要更多交叉学科之间的配合。由于技术体系极为复杂,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局面已经呈现,民间科技创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二,队伍庞大,具有优秀的创新精神和品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信息化技术渐渐融入人民日常生活中,民间科技创新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国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力量。当前我国有13亿多人口,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这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宝贵财富。
我国的民间科技创新者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往往喜欢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攀登高峰;具有不怕失败、不畏挫折、敢于吃苦的精神;他们往往淡泊名利,孜孜不倦的几十年如一日进行科技创新。这类人群中不乏佼佼者,如,20世纪90年代的“大豆纤维之父”李官奇历时10年艰辛探索,从榨过油的豆粕中,神话般地提取出了世界第八大人造纤维,并拉丝成线、纺纱成布、染色成衣。世界上第一个发明U盘的邓国顺,他发明的“移动存储器(又名U盘)”,取代了传统的软盘,给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王乐义创新的“塑料大棚蔬菜生产技术”,更是让我们随时都可以吃上新鲜蔬菜,解决了一万人吃菜难的问题。
第三,我国民间专利授权比例逐年下降,科技创新活力锐减。
我国民间科技创新队伍庞大,创新成果显著,但是我国民间科技创新影响力一直在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如表1所示,从我国近9年民间非职务人员申请的3种专利授权比重可以看出,我国民间科技创新人员申请的专利主要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两类含金量不高的专利。但是申请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低于其他两种专利,而且授权比重连年下滑,虽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所占比重较高,但也有逐年下滑的趋势,充分说明民间科技创新中的“含金量”不高。
观察表2可知,对比最近9年国内职务和非职务专利申请授权量比例可以发现,国内非职务与职务专利授权比例差距越来越大,非职务专利申请授权比例从2007年以前占据的“半壁江山”在不断地下降,2014年更是降到了23.3%。当然从好的方面可以说明我国科技创新整体环境良好,科技体制日趋完善,大学、科研院所等国家体制中主力科研人员队伍不断地壮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地攀升。但是值得思考的是,非职务专利授权量比重在不断下降的同时,反映出我国民间科技创新活力也不断地锐减。
2 我国民间科技创新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科研经费不足,导致科技创新很难顺利完成。
我国民间科技创新者科研经费大多数来自于家庭的积蓄,或者找亲戚朋友借款。有调查统计显示[3],民间创新的经费近80%来源于自有资金,然而贷款比例却为0,说明没有相应的贷款渠道给予民间科技创新者支持。在进行科技创新的情况下还需要兼顾家庭的开支,如果创新成果还没有投入市场转化成效益,对于民间科技创新者无疑是雪上加霜,这显然很难维持民间科技创新的继续开展。(如表3所示)
第二,民间科技创新者大多喜欢“单打独斗”,封闭性特征明显。
处在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往往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但是我国民间科技创新者缺乏相对应的公共组织和服务平台,加上天生的非职业性与非专业性,其创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封闭性,容易走很多弯路和周围群众形成“陌生人”。有调查显示[3],民间科技中有40.7%的人反映缺乏交流渠道,39.7%的人反映寻求指导困难。在民间创新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受过科学系统的学习,缺少和专家学者与同行之间交流的渠道;有的已经取得了科技成果,需要请教科技部门的专家学者预计评估,多数情况下吃的却是闭门羹。
第三,民间的科技创新成果大多“胎死腹中”,转化成经济效益的比例非常低。
民间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非常低,很难带来经济效益,这是制约我国民间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问题。有对5 000位非职务发明人做了数据调查[4],如表4所示。虽然最近几年民间科技的转化率有所提升,但是依然处于很低的比例,因此,专利转化收入就难以奢望了。
发明成果不能转化成产品,投资就无法收回,更谈不上收益。有人针对5 000位发明人做了数据调查,有4 300余人资金困难,有近3 500人负载累累,占70%。民间科技创新者不但没有依靠科技创新走上致富之路,反而越加的贫困。现如今,“科技界丐帮、专利流浪汉”成了民间发明人的代名词,时常忍受着家人的抱怨和世人的非眼。
3 “双创”背景下对我国民间科技创新发展的建议
过去30多年间,我国经济可以高速增长,依靠的主要是“汲取创新”模式,即通过大量吸收并改良国际先进的科技、最佳实践和知识来追赶领先的国家。例如:很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等,我们刚开始很容易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创新知识,但是非常尖端核心的技术对华却采取严格保密措施。随着近几年人工成本的增加,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出现,这种寄希望“汲取创新”的发展模式终究要被淘汰,并且数据显示近年来[5],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减少:从1990—2010年,多要素生产率贡献了40%~48%的GDP增长,而近5年多要素生产率仅仅贡献了30%的GDP增长,为35年来的最低水平。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初衷就是要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营造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的社会氛围,让更多有意愿有能力的创新者梦想成真,让一棵棵创新的幼苗长成一望无际的“森林”,发掘民间创新源动力,完成从“汲取创新”到“领导创新”的转变。
第一,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政策,搭建更多的服务平台,设立专项资金。
政府应该根据该地的实际情况相应的出台一些鼓励民间科技创新的政策,要调动民间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培育民间创新的活力与生命力。“简政放权”去除不必要的手续,帮扶民间科技创新者成立公司、孵化科技成果等。鼓励建立各种自治性与公益性的民间科技学会、创客空间等,社会各级组织与有志从事此类事业的各类人员积极投入学会工作,学会为民间科技人员提供信息咨询与职业教育等服务,使其了解所属领域科技发展状况,提供各种社会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为其科研水平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6],有好的项目和想法可以在创客空间实现自己的梦想。
打破传统机制,放低门槛。设立专项资金或者采取众筹形式予以对民间科技创新进行支持,设定专家予以项目的评估与监督验收等。民间科技创新者可以像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者一样进行项目的申请,解决民间科技创新资金困难的问题,开放大专院校试验平台,为民间科技创新者提供方便。调查数据显示[3],有45.6%的受访者反映缺乏专业的试验设备和试验条件。可是,我国多数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科研设施闲置现象严重,设备平均利用率低于30%。
第二,加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为民间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创新的深厚伟力在于民众之中,13亿多中国人民蕴藏着无穷的智慧,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创新资源和优势[7],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比例远远低于同纬度的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民众,不仅能学习到科学知识,更能形成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和拥有科学精神,进而提升我国民众的科学素养,培育民间科技创新力量,激发民间对科技创新的热情,最终形成适合科学技术健康发展的科学文化。加强高等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职业化教育,当前我国最紧缺的人才是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高级人才。国家应该注重职业技能教育的创新,不应只局限于职业技能学校,还应注重培育各种创新模式,搭建各种服务平台,使民间科技人员能够从各种层次、各种领域的职业教育培训源源不断地补充新知识、新技能。加强高等教育开发与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是百年工程,这是夯实民间科技创新的坚实基础与取得民间科技创新丰硕成果的基本途径与有效手段。
第三,大众媒体应多宣传民间科技创新成果,正确普及科学知识。
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我们每天都在接收着大量的信息,但是现在大多数媒体都是以“吸引民众眼球”为目的,以赚钱为目的,报道出来的内容大多是娱乐新闻、负面新闻,很少关注民间科技创新者的心声。笔者觉得大众媒体应该多宣传一些民间科技创新者的事迹,让民间创新不再只是默默无闻。
信息时代科学知识传播的非常快,但是也面临来自大众传媒的挑战。尤其智能手机的畅销,加上微博、微信等新的社交平台的出现,人人可以关注着不同的公众人物、公众账号,刷着朋友圈、微博信息等。但是殊不知科学普及与科技传播正在受到“碎片化”与“片段化”的影响,民众对于科学知识出现了更加“快餐式”的获取,难免产生一知半解或者误解,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引力波与“诺贝尔哥”这类伪科学的事件[8]。
CCTV科教频道的《我爱发明》栏目就是一档非常好的栏目,栏目不仅请专家教授剖析演示发明原理,而且以比赛的形式证明发明人的科技创新效果,这样一来不仅科普了正确的科学知识,而且提升了发明人的信心。如今相亲都可以以娱乐的形式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为什么科学文化知识不能像《动物世界》一样通俗易懂而且生动的呈现在人们面前呢?正确普及与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技创新的素养,使民间科技创新持续发展。
总之,我国拥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与机遇,民间科技创新能焕发出怎么样的青春?值得我们去期待与思考。不能因为创新而创新,只有创新与发展相结合才能推动我国民间科技创新的进步,不过笔者相信,中国的创新,也是世界的创新,期待民间科技创新为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万钢.全球科技创新发展历程和竞争态势[J].行政管理改革,2016(2):11-16.
[2]辜胜阻.创新驱动战略与经济转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0-19.
[3]黄友直.我国民间创新群体的基本状况[EB/OL].http://www.casted.org.cn/blog/index.php?blogId=76.
[4]杨华.吉林省非职务发明人生存现状调查[J].农业与技术,2009,29(5):119-122.
[5]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研究概述[EB/OL].http://www.hibor.com.cn.
[6]李春霞.大科学时代我国民间科技创新的生存发展之路[J].自然辯证法研究,2014,40(3):90-96.
[7]李克强.用创新的翅膀使中国经济飞向新高度[J].中国科技产业,2016(2):12-13.
[8]张清俐.如何提升民众科学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3-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