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慧
摘 要:书籍设计被看作是一个同时具有传播和审美意义的活动,把图书中具有解释性和说明性的内容信息与艺术的视觉形式相结合,充分调动受众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个不同思维,能使书籍传媒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在面对大千世界中种类繁多的媒介材质时,凭借它们自身独特的性质形态去完成无数的书籍设计作品,人们将会变得更加的从容与自信。
关键词:材质;书籍设计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和结晶。当下我国的书籍设计的整体水平明显有所提高,其设计的审美意识正在觉醒。人们在选择图书的同时不仅仅局限于书籍内容的本身,更多的关注了书籍本身的整体设计,这中间就包含了所谓的特殊材质。我们不能忽视材料在书籍设计中的重要性,它是书籍的物质形态的承载体,还能依靠其自身的质态语言来与人沟通,给人以某种独特的印象和体验,引起人们的联想,产生共鸣。把材质当作一种单独的审美要素加以强化并呈现在书籍设计之中,将其美感属性用以深层次的探究与利用。在设计层面上为书籍设计的创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决定书籍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就是对材质的属性、情感了解和运用。设计者通过体验材质的新旧、光滑粗糙、软硬和抽象与具象的设置,选择最适合自己设计需求的生动贴切的材料,使书籍的设计变得更加完美。材质既是书籍设计艺术构成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具有相对独立于书籍设计的审美价值。设计者应更多地对设计材质与人性化的恰当结合给予更多的关注,设计材质与人性化的恰当结合有其自身独特的语言文化风格,要选择恰当书籍材质,并与书籍的内容完美结合。受众对一本书籍的感受不仅仅来自于其自身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美丽的设计形式,还包括工艺材质合理考究的应用、选取、组合方式,都能产生出强烈的表现感染力。
1 国内外不同时期书籍材质应用
中国书籍的历史十分的悠久,其所运用的材质也随着它的生产工艺的发展变化和装帧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着。人们普遍认为,我国最早的书籍所用的材质是商代的龟甲或兽骨,也有使用猪、虎骨、羊及人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竹简始发于西周时期,一直沿用到西晋。把竹片削成狭长的形状,同时也有用木片代替的,竹片制作的称简,木片制作的称札或牍,普遍都称为“简”。竹简是纸发明前最具有代表性的书籍形式。但因为竹简太过沉重,人们又将帛作为书写材料,与简牍同期使用。简牍与缣帛被当作书写材料而广泛使用的这种形式被书史专家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纸出现于西汉时期,到了东晋末年,纸已经正式取代了简缣当作书写用具。宋元和明清时期,用楮、桑皮与竹等多样化原料制作的纸张特别盛行。到了民国中后期,书籍的材质也逐渐丰富,如有了硫酸纸张的应用,麻质材质作为封面的应用。我们在选择特种材料上尽量使用可再生的环保材质,如竹子、布和木材等绿色天然的材料,达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
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采用自制的芦苇笔在由尼罗河流域湿地生产的纸莎草纸上书写,由此开启了国外书籍特殊材质应用的发展之路。随后,因为羊皮纸比纸莎草纸更加结实与轻薄,能够折叠和正反两面书写,与今天的书籍很是相似。它的出现,为欧洲的书籍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罗马人发明的蜡版书。
2 特殊材质在书籍中的应用
现阶段市面上的大多数书籍材质基本以纸张材质为主,其他材质的应用少之又少。只有儿童读物这种个别方向的书籍设计所选用的材质相对其他要丰富一些。但是基本上特殊材质在书籍中更多更丰富的应用方向还是一块空白。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对书籍设计艺术的美感有了新的要求,不仅关注书的实用功能,而且日渐注重它的审美价值。如何创造出既能给人以思想启迪,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风尚的设计,是书籍设计者面临的新课题。作为书籍设计表现手法载体之一的材质,历经了从早期的龟甲、树皮、布帛以及古罗马羊皮纸等材质到现在普及的纸张。不同的社会和时代以各自不同的审美情趣创造了不同的人类文明传播媒介。材质可以看成是材料和质感的结合。材料化是现代书籍设计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塑料、金属、木材、织物、皮革等也开始用于书籍设计之中。不同材质所展现的色彩、质感和肌理都各自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触觉与视觉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材质美感。从材质表面特性来分,分为厌憎触觉和快适触觉。例如,棉织和化纤在表面触感上会产生不同的感觉,有粗有细,有冷有暖。还可以根据眼睛的视觉来感知材质表面特征。我国有着”重实用、忌雕琢”,”倡简朴、总奢靡”的文化精神,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书籍设计的艺术特征。受到西方印刷术传入的影响,我国的书籍设计开始出现丰富多彩的文化审美情趣,开始了对书籍的形态、特殊材质与印制工艺的探索。设计者对材质的理解和认识体现在他对材料加工过程中对各种材料的各种质感的有意识地利用。对材质质感的加工,是设计者在书籍创作过程中其主体精神活动过程的物质性记录和再现。作者的情感都可以通过作品的材料肌理得以展现,观众在欣赏活动中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书籍精神形成的轨迹,综合理解作品的全貌,将读者纳入到书籍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氛围之中,从而获得更多的審美体验。在材质的选择过程中,能够很好的把握某一材料的社会精神属性,再加以利用就会取得十分独特的艺术效果与表现力,并称之为书籍的精神物化的轨迹,也就是书籍实物化的探寻与体验的过程。例如,有一本杂志推出了一套“浴室读书专用的塑料制书”。这些书的特点是即使被水沾湿也不会撕破,面与面之间也不会被黏上。这个创意充分利用了塑料的材质特性,与浴室用书的要求不谋而合,是一个极具创意的设计作品。市场上这种从功能的角度去选择书籍材质的范例还有很多。例如针对婴儿喜欢撕扯书页,对图书中信息量的要求不大,对书籍的安全性要求十分严格的情况。利用布的耐撕扯,安全柔软,视觉效果好,宝宝翻看也方便的特性,设计出用于婴儿的全棉布书,全部采用多种色彩的棉布制作而成,内页都是具有立体效果的图画,卡通人物天真可爱,生动形象,十分逼真。当下随着Ipad、电脑等电子科技产品的推出,给人们提供了声音、画面效果等全方位的阅读体验,互动性成为将来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因此如果书籍不创新则很有可能会被新兴的电子书等产品所替代。
3 结语
沿着书籍设计中材质使用的轨迹为线索,通过对书籍材质自身特性的挖掘,分析材质自身语言在书籍设计中的展现,进而阐释其在书籍设计创作中的创新意义。结合特殊材质和现代书籍设计之间的作用,以及图书特殊材质对于人特殊性的语言唤起人们的联想,产生共鸣。通过特殊材质这个媒介更好的实现人与书的互动性。
材质是一种特殊的设计语言,将其看作为一种独特的设计元素加以强调并呈现在书籍设计之中,更加深层次的探索和利用它的美感。为当下的书籍设计创作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余秉楠.书籍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1.
[2] 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人学出版社,2004:26-27.
[3]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9-30.
[4] 王菊生.造型艺术原理[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73.
[5] 施慧生.材料概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