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对课程实施的研究

2016-05-30 16:26:56雍庆
亚太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课程实施新课改教师

雍庆

摘 要:对课程实施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邻域,是一项把课程改革付诸实践的必经之路。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如何使得更好的发展课程实施?如何使得更完善发展教育?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重视的问题。本文就调和影响课程目标的诸多因素,平衡课程理想与实际情景的系列关系而作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课程实施;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076-01

数学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现代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学习的实质被更多的人了解到:一定的知识和积累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都会有着或多或少的的经验累积,都有自己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被动接受知识、强化储备这不是学生的学习该有的状态,正确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处理各项新的学习任务,并不断地构建和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

1、新课改的定义及原因

(1)新课改的定义 。在旧的课程、传统教学基础上所做的改革,即是新课改。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进步,这种条件下,新课改的提出和实施也就应运而生,这是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既是对课程本身也是对教材理念的变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即是人的发展。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当旧有的体制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或者说是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这时候就会产生改革,当然,课程实施也不例外。

(2)观念的对比。在传统的教师观念中,课堂和课下教师就是至上的,学生就只是照着老师说的做,教师说的话就是圣旨;而在改革的今天, “以人为本”是全民的所必须遵守的,教师要且必须要学会尊重学生、保护学生,教师不再是施威者,在同一起点引导学生,应该与学生作朋友,与学生是平等的。

教学模式的对比:以往只是教师在讲台讲,学生端坐静听、记、读、背。至于学生学会了多少,教师很难控制到,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观:师生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和积极互动沟通的过程。

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教师必须要学会随课堂的进行及变化而适度调整课堂的教学,充分挖掘有利的时机促进教学,以适应学生当时的情况和状态,实现学生对数学学習的“自主”、“合作”与“探究”。

2、什么是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指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而新的课程计划通常蕴含着对原有课程的一种变革,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并非一个结果或是概念,因此它不只是研究课程方案的落实程度,还要研究教师在执行整个具体课程的过程(包括教师是否是按照实际的情况而进行了适度地调整)。

(2)课程实施的对象及途径。课程实施不仅是教师教更是学生学的过程,课程实施实质上就是要缩小现有的实际做法与课程设计者提出的做法之间的差距,实施一项课程方案之后,可能发生的变化有:一是为了适应课程方案的特定要求,已有的课程实践会发生改变;二是为了适应各种具体的情境的特殊需求,已有的课程方案也会发生变化。

3、在新课改中如何实现课程实施

(1)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要使得课改实验能顺利地、成功地进行,就要提高教师的素养,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这是新课改成功的关键,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边交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多种多样的对话,来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构建互动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注重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交流互助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师要注意课堂上角色的定位,转变传统的学生观和教学观,讲求课堂中的师生平等,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和需要,并想方设法地活跃课堂气氛,为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创造环境和条件,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积极性,使得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内在要求。

(2)改变以往的备课方式:新课改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对整节课的设计应该“以学论教”,以学生的问题和需要为契机,使学生更有兴趣、更为投入、更有创造性和发展性,新课改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作为教师应该针对教材内容特点,依据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死板地读教材,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以往的教学活动都是教师课前准备好教案,上课的时候直接照本宣科,而并没有根据学生当时的情况来随机应变,适度调节,这就影响了整堂课的效果,一套并不那么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不能体现出对教学有利时机的积极“捕捉”和发掘,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往的备课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一、重形式而轻实效;二、重教法而轻学法;三、重课前教案的编写而轻课后反思。显然地,我们提倡要有一定的格式,但要避免“格式化”;走出备课的误区,也是当前实验课改应该重视并且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3)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课堂应该是动态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促进,共同成长和发展的场所。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感到工作的快乐,从而使得上好每节课成为教师自己的兴致,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灌输和接受的过时和不适合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这种单一的方式已不适合学生更好地发展,注意发现式的问题探索,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学生自身的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再发现者,以达到课堂上师生共同参与学习,不断追求进步与成长,相融共济的境界。

4、总结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必然会对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更高的、新的要求,作为教师应该要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要加强对课程整合。教师自身实力和知识素养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所提出的课程改革理念多么先进,课程方案多么具有诱惑力,要达到所指定或预期的数学课程目标,必然离不开数学老师的执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做好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适合学生自己的选择。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师上好综合实践课,促进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桂生.学校教育原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2).

[3]宋乃庆.徐斌艳.数学教育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4]欧用生.课程理论与实践[M].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

猜你喜欢
课程实施新课改教师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38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6期)2017-01-16 21:38:57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5:09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微视频实施与探索
中国市场(2016年41期)2016-11-28 06:33:10
“热工理论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考试周刊(2016年44期)2016-06-21 19:03:44
“剪纸教学”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13期)2016-06-18 08:52:50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