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2016-05-30 10:48张爱红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绩效转型

张爱红

摘 要:企业管理模式作为一家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其是否与市场相契合,是否机构设置足够合理,是否实现了良好的资源调配,这一切均与企业的绩效评价直接相关,是关乎企业发展前景的关键点。概述企业绩效评价的基本模式,分析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缺陷,并对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绩效;转型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015-02

引言

企业管理模式是围绕提高企业产品、服务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这三个核心活动而不断发展与变化的,是对企业管理进行系统化指导与控制的方法的总和。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企业对包括人、财、物、信息等重要资源的整合效率及将其转换为服务与产品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企业绩效。对企业管理模式变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绩效评价模式评定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盈利,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模式是清晰化企业经营状况,并真实反映相关因素对企业绩效影响程度的必要基础。这里,我们对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的发展进行一个简要的阐述。

1.成本模式。这是对于企业绩效开始研究的最初关注点所在,它的侧重点在于控制并缩减生产成本,其主要的控制措施在于基于控制成本的原则,引入相应的科学管理方法,并将单位成本、标准成本及总成本作为绩效控制的关键参考指标。

2.财务模式。所谓的财务模式即依据相关财务指标,对企业绩效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其主要关注点在于企业的利润值。这种模式又可依据关注点的不同,分为利润财务模式及经济增长财务模式。利润财务模式关注点在于短期利润值,操作简单可行,是较为普遍采用的绩效评价方式,但该模式并未剔除生产成本,固然存在着绩效评价偏差;而经济增长财务模式则是关注了经济增长值,即“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除包括股权和债务的全部投入资本成本后的所得”,这样一来就成功规避了利润财务模式中的效益计算偏差,更为科学地评价了企业绩效。

3.平衡模式。随着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逐渐深入,我们发现仅仅关注企业的财务指标,并不能很好地评价这个企业的发展程度,将非财务指标列入关注点行列,将生产过程与生产结果相统一,强调各自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就是绩效评价中的平衡模式。1992年提出的BSC绩效评价模式,将财务、流程、学习与成长以及客户作为主要评价内容,但忽略了企业应具备的社会责任的关注;2000年提出的GRI绩效评价模式,将经济绩效、社会绩效以及生态绩效作为关注点,强调了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2002年提出的绩效三棱镜法则将战略、流程、能力与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作为主要的绩效评价关注点,这种绩效评价方法对利益关系者的主次区分方面存在缺陷。这些绩效评价方法各有千秋,但均遵循效益并非企业发展程度唯一评价指标的原则。

二、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缺陷

这里我们首先对传统企业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二者的特征区分进行一个论述说明,进而引申出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缺陷阐述。一方面,在资源利用方面,傳统企业倾向于通过扩大自身生产规模或者参股供应商的方式实现自身与供应商之间的所有关系,追求“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而现代企业则倾向于通过实现与供应商之间更为深入有效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扩大化,追求“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传统企业大多不关注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而现代企业则恰恰相反。

我国企业很长时间内采取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顾客需求的日益“苛刻”,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暴露出与追求绩效的企业发展目标相悖的缺陷。一方面,企业追求“全”的过程中,增加了各项目的建设,加重了企业经济负担,甚至导致企业负债,绩效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企业过于追求“全”,则势必会忽略“专”,过多辅助项目的负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核心技术的发展,核心竞争力丧失,竞争优势无存,绩效追求无计可施。此外,企业在追求多领域同时竞争的时候,在利润获取面更广的同时也将企业暴露于更多行业的市场风险中,一旦行业不景气,则企业将会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市场均遭受重创。再者,传统企业的纵向发展管理模式弱化了自身成本控制能力,产品的开发生产周期长,市场应对能力差,绩效控制力较弱。

三、现代企业模式转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这里我们通过对几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对企业绩效提升产生积极影响进行简要论述。

1.CIM模式。即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模式,这个观念中强调了企业中各环节的统一性,认为自市场调研到产品设计,再到加工制造,再到经营管理和最终的售后服务这一系列生产服务过程均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关注;认为各环节均可视为数据采集、传递和处理的过程。这种管理模式的应用确保了企业信息掌握、传递的全面及时性,提高了符合市场需求产品制造的效率,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企业各项绩效值。

2.AM模式。即敏捷制造模式,这个观念中强调了企业面对当前变幻莫测、技术更迭速度越来越快、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市场环境时,应通过采用扁平化组织结构尽可能地实现敏捷化市场反馈速度。实现权力的下放,用充分自治、相互协同配合的工作模式替代层层管理的冗杂组织架构,实现企业内部合作与竞争关系共存的“共赢”关系模式。快速的市场反应,是企业把握市场机遇的有效保障,是提高企业各项绩效指标的必要条件。

3.JIT模式。即准时生产模式,这个观念强调的是:“在需要的时候,按照需求的量,生产需要的产品。”这是一种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成本,缩小库存,甚至实现无库存生产形态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将以准时生产为切入点,将暴露出人员过剩、设备过剩、生产过剩等问题,进而对相关要素进行淘汰简化,最终降低成本,实现企业效益的有效保持。

4.ERP模式。即信息管理系统模式,是着眼于供应链的整体管理控制的制造业管理信息系统,它是通过软件的利用,将供应商、制造商、协作厂家、用户甚至竞争对手的信息纳入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中,将企业的整个生产管理流程更为紧密而直观地集成在一起。这种资源的最大化的集成效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于用户的响应速度,提高了顾客满意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份额的占领。

参考文献:

[1] 罗瑾.论柔性管理[J].大众企业管理,1999,(11).

[2] 胡君辰.管理心理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302-303.

[3] 陈启申.制造资塬计划基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9.[责任编辑 吴高君]

猜你喜欢
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绩效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新的企业管理模式解析
企业管理模式的时代转变因素与相关理念的思考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
中央房企国家持股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分析
创新视角下企业吸收能力、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