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正确指导学生写作

2016-05-30 12:36肖伟青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7期
关键词:记叙文误区作文

肖伟青

不可否认,这些年,作文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新的理论,新的模式,层出不穷。毋须讳言,我们至今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指导写作实践的理论体系,中小学的作文教学指导仍然处在艰难的模索阶段,我们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作文教学指导的误区之中。

误区之一:重“面”的指导,忽略了“点”的训练。

这里所说的“面”,是指整篇作文;“点”是从整个作文中分解出来的各个知识点。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急功近利。每次作文课,都要求学生写出完整的篇章。在作文指导上,也对学生估计过高,总是给个题目后,稍作“点拨”或空谈一番理论,就让学生动手,结果,学生望“题”兴叹,不知从何处下笔,最终劳而无功。

这些是由于教师忽略了将写作的难点分解成具体的“点”进行训练的结果。学生的认识规律总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教师只有遵循这一客观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点”的训练,才能克服作文教学的肓目性和随意性。

“点”是“面”的基础,是“面”的组成部分,学生只有熟悉了每一个“点”的写作,才能熟练地结构成篇,而“点”的训练主要采用片断作文的方式进行。例如,记叙文可分为写人、叙事两种,我们可以把写人的记叙文分解为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片断;把叙事的记叙文分解为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片断进行训练。说明文可以按抓住事物特征、说明方法的标准来分解,也可以按“总—分”、“分—总”、“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分解训练。各类文体还可以进行审题、开头、收尾、衔接、过渡等片断练习。通过这样“点”的训练,教学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教师给学生一个写作的阶梯,学生更容易把握,这样才能真正把作文教学落到实处、细处。另外,片断训练还可以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习作的反馈,了解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及时设计相应的片断训练,对症下药、因势利导,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片断训练的形式也不一定都要以书面的形式,还可以辅以口头作文的形式,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避免训练中由于形式单一而引起的枯燥乏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点”的训练始终要为“面”服务,因此教师在进行“点”的训练时,应该与“面”的训练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才能

误区二:过分强调创新,而忽略对范文的模仿。

近来,也许有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会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的作文越来越来离奇古怪,标新立异却不合事理,大胆想象但不着边际。他们为“新”而“新”,为“奇”而“奇”,但欲“新”而不能,结果成了“四不象”。出现这种现象,与我们教师过分地强调创新是分不开的。毋庸置疑,我们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创新。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写作的一种宝贵品质,没有创新就没有成功的作文。好的作文,往往是以“新”、“巧”取胜。但是,如果过分地追求创新,强调写作个性,只会断送学生写作的前程。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刚刚跨入写作大门。写作的个性、特色必须历经写作的风霜雨雪才能形成,为他们打下扎实的写作功底才是当务之急,而模仿正是打牢基础,提高写作水平的最有效途径。让学生在模仿中探索,模仿中体悟,模仿中创新,这是学生要成为文学巨人的必经之路。我们却忽略了这一点,错误地认为模仿是步入后尘,拾人牙慧。

朱熹曾说过:“模仿者,古人用功之法也。”文学史上确也不乏其例,如李白的《凤凰台》模仿于崔灏的《黄鹤楼》。秦观的佳句“两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模仿于温庭筠的“两后欲斜阳,杏花零落香”。对秦氏的模仿,王国维曰:“虽自此脱骨胎,而实有出篮之妙。”

可见,创新离不开模仿和借鉴,文素尚且如此,更不必说中学生了。当然,模仿有深有浅。古人学文有“三偷”之说: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偷”即模仿之意。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选择优秀的范文给学生,引导他们由浅入深模仿,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最终写出真正的创新之作。值得注意的是,模仿毕竟只是方法,而不是目的,创新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模仿阶段,而要在模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新。

误区三:一味强调题材的重大而忽略了对身边生活的描写。

现在,有些教师总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理由,一味地强调学生作文要反映大题材,要写出大气势,总是把作文训练与时事形势紧密联系起来。报纸上宣传改革开放,他们就要求学生作文非改革开放不谈;电视上宣传素质教育,他们又要求学生非素质教育不写;国家搞西部大开发,他们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组织学生讨论西部大开发。“语不惊人死不休”,对时事形势亦步亦趋,以为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毫不理会学生切身感受。孰不知,这些连理论专家都尚在摸索、论证的问题,小学生更不知为何物。于是学生只能或咬笔头、无话可说,或照搬照抄一些连自已都一知半解的理论来搪塞。这样的作文教学只会扼杀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其量只能培养出一些“假、大、空”的空谈家。

其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切入。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让他们观察自已周围的事或人,写自已的所见、所闻、所感,写自已的喜怒衰乐,从平淡、真实的生活中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况且,重大题材,未必就与实践中的生活锁事相矛盾,有些重大题材就是通过身边的生活小来反映的。教师们还会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所写的日记、随笔、书信等,往往好于教师的命题作文,这正是因为这些文章都是作者有感而发,有话要说,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另外,通过对身边生活的描写,学生还能学到做人的道理。学生用自已的笔,将自已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出来,真实地剖析自已,使自已的认识境界不断提高。这就将作文与做人联系起来,既是练笔,又是“练人”,这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善于指导学生用自已的笔去写自已周围的事,尤其要注意作文题目的设计,作文的命题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便于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正确指导学生作文,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学定能出现一个令人振奋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记叙文误区作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如何写好记叙文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冬季洗澡的误区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