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杨得志的数度“意外”任职

2016-05-30 09:14
党史天地 2016年14期
关键词:杨得志总参谋长徐海东

杨得志上将从早年参加湘南起义到最后离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在人民军队整整度过了60年的戎马生涯。杨得志一生屡任要职,尤其是数度“意外”的任职,更折射出他的不凡经历。

取代黄永胜任八路军685团团长

1928年初,17岁的杨得志参加了朱德、陈毅等领导的湘南起义,并随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他身经百战,从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著名的红1军团1师1团团长。长征中,他率领红1团突破乌江天险,组织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屡建奇功。1937年1月,时任红2师师长的杨得志离职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黄永胜接任红2师师长。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合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首任团长是黄永胜。当时未设政治委员,邓华任团政训处主任。1937年8月底,在八路军开赴山西前线驰援平型关途中,黄永胜和邓华因工作发生了激烈争执。115师首长林彪在向延安总部请示的同时,断然决定由原红2师师长杨得志接任685团团长一职。并派聂荣臻副师长去做杨得志的工作,还委托115师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萧华立即赶赴685团驻地,宣布关于黄永胜调回师部,杨得志接任685团团长的决定。

杨得志到任后,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并和兄弟部队一道紧密配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

接替徐海东任八路军344旅代旅长

全面抗战爆发后,红15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徐海东任旅长。徐海东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晋察冀边区反“八路围攻”,后到太行山区一带休整。休整期间,344旅687团团长张绍东、参谋长兰国清以看地形的名义,带着部分干部战士携械出走,并企图胁迫他们一起叛逃。在团政工干部说服下,最后大部分人返回,只有张绍东、兰国清等少数人逃走。

张绍东打仗很有一套,当时很得徐海东赏识。徐海东得知张绍东等人叛逃的消息后,气得顿时吐血。3月中旬,344旅到达山西武乡县大有镇后,立即对该团进行整顿,检讨教训、肃清影响,并命687团副团长田守尧接任团长。

1938年7月,徐海东与旅政治委员黄克诚率344旅在太行山区的町店伏击日军,仗没有打好。此时,朱德总司令亲自来检查344旅的工作,并结合张绍东等人的叛逃事件,对徐海东批评得比较严厉。徐海东本来身体就不好,这时更是肺病复发,因此他请求离开部队去延安治病和学习。朱德为此向延安总部报告,并提出拟让687团团长田守尧代理第344旅旅长。朱德还就此任职和田守尧谈过话。田守尧曾担任红15军团78师师长,是红15军团的一员战将,作战一贯英勇顽强。

但是,延安总部考虑到344旅作为当时八路军仅有的几个主力旅之一,兵力过万,田守尧资历较浅;再加上344旅刚发生张绍东、兰国清事件,并存在有一定的山头主义,因此没有同意朱德的报告。同时,还专门回电,陈述了另派人任职的原因,决定将八路军343旅685团团长杨得志调任344旅副旅长、代理旅长。

杨得志到任后,和旅政治委员黄克诚紧密配合,率部到冀鲁豫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壮大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巩固和扩大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田守尧后来担任新四军第3师8旅旅长等职,作战勇敢,政治觉悟高,1943年初前往延安学习途中,在黄海海面遭遇日军袭击,不幸壮烈牺牲。

赶赴东北途中留在晋察冀任职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1945年10月,晋冀鲁豫军区整编部队,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与其他部队组成了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杨得志为司令员,苏振华为政治委员,故该纵队亦被称作“杨苏纵队”,下辖3个旅。

1945年11月10日,杨得志和苏振华奉命率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开赴东北。在向东北进军的途中,接到中央军委命令,要他们在冀中、冀东地区担负阻击国民党军队北进的作战任务。随即,他们率部展开了与国民党军的战斗。1946年3月,“杨苏纵队”就地编入晋察冀军区战斗序列,为晋察冀军区第一纵队。

1946年12月,奉中央军委命令,“杨苏纵队”调回晋冀鲁豫军区。此时,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是杨得志的老首长,他很赏识杨得志的军事指挥才能。应聂荣臻的要求,杨得志被留在晋察冀军区工作,苏振华率第一纵队回到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重被划归晋冀鲁豫军区后,与同一军区的第七纵队合编为新的第一纵队。第一纵队的名称还称得上是“杨苏纵隊”,不过司令员改为了杨勇。

杨得志被留在晋察冀军区后,屡担重任,在解放华北的诸多战役中展现出突出的军事才能,1946年底任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司令员。1947年6月,杨得志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罗瑞卿任第一政治委员,杨成武任第二政治委员。在此前后的各大战略区中,西北野战军司令员为彭德怀,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为刘伯承,华东野战军司令员为陈毅,东北野战军司令员为林彪。和上述数位后来的开国元帅相比,36岁的杨得志成为各大战略区野战军中最年轻的司令员。

对越自卫反击战临阵换将

1979年1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与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对调,杨得志出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当时,为了打好对越自卫反击战,王必成已率部进行了两个月的作战准备。临阵换将,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杨得志当时正在北京开会,于1978年12月31日晚突然接到中央军委通知,前往人民大会堂连夜开会,并被临时授命。

杨得志接受中央军委的任命后,深感责任重大。1979年元旦一大早,他就出门先后拜访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等几位老帅,向他们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和决心。老帅们很了解杨得志,对他指挥作战的能力也很放心,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1月2日,杨得志又去副总参谋长杨勇家探望。杨勇当时协助邓小平主持总参谋部的日常工作。杨勇认为这次作战任务非“老杨哥”莫属,并表示总参一定尽全力支持杨得志。

1月3日,杨得志乘专机先飞回武汉,以最快速度处理并交代了军区的一些重要事务。1月7日上午,他又乘专机飞赴昆明军区,与王必成进行工作交接,并听取了情况介绍。为了尽快熟悉情况,杨得志当天下午就去昆明军区前进指挥部视察,听取了前指领导关于对越作战准备情况的汇报,会议一直开到深夜才结束。

这次自卫还击作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形上的首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此前并没有太多的经验,任务非常艰巨。杨得志在指挥部坐不住,决心亲自到边境上去深入了解情况。他从1月8日起,带领军区几位领导和军区机关有关部门人员连续到各个攻击地点勘察地形,听取部队汇报,研究作战情况,修订作战计划,昼夜连续地紧张工作。1月14日,杨得志又亲自陪同杨勇、何正文副总参谋长等领导到实地勘察了边境形势。

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

接任解放军总参谋长

1979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调整三总部、各大军区以及全军其他各大单位领导班子。由于邓小平是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还兼任着总参谋长,事情太多,因此中央决定,邓小平不再兼任总参谋长,并在此次军队领导干部调整中统筹考虑总参谋长接替人选。

邓小平十分重视总参谋长接替人选问题。经过他和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等几位老帅的反复协商,终于确定下来新的总参谋长接替人选:杨得志。在酝酿杨得志作为总参谋长接替人选时,很多同志都谈到,杨得志是我军有名的战将,从一名普通战士逐级成长为大军区司令员,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为人正直,能团结同志,善于联系群众,领导作风民主,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总参谋长人选。

1980年2月中旬的一天,邓小平专门约见杨得志,向他传达了中央让他接任总参谋长的决定。2月20日下午,总参谋部召开所属部局正职以上领导干部大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秘书长耿飚主持会议,并宣布中央决定:邓小平免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总参谋部党委第一书记;杨得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总参谋部党委第一书记、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委办公会议成员。

从1980初至1987年底,杨得志担任总参谋长职务历时近8年。他是建国后人民军队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总参谋长,也是最后一位任总参谋长的开国将军。任職期间,杨得志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中共军事工作新局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摘自《世纪风采》2015年12月23日,水新营/文)

猜你喜欢
杨得志总参谋长徐海东
杨得志:老百姓有困难不找我们找谁?
杨得志巧计活捉“野骡子”
统一战线:杨得志开辟冀鲁豫边区的『秘密武器』
大将徐海东“吹牛皮”引出的故事
朝鲜证实朝军总参谋长换人
浅谈徐海东的军事指挥艺术
忆父亲徐海东在淮南
纪念徐海东大将诞辰一百周年
读杨得志同志的《横戈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