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导入】
在《社戏》中,作者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戏的一段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所谓“儿童视角”,即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等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换句话说,这种叙事方法就是以儿童的另一种眼光去观察和打量陌生的生活空间,从而打造出一个非常别致的世界。
要想以儿童的视角讲述故事,就需要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展现童年的丰富多彩。如写趣事,“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这段文字中就连用四个动词——“掘”“穿”“伏”“钓”,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我们”钓虾的过程。有趣的是,作者还以儿童的视角写出了虾的愚蠢,衬托出了小伙伴们钓虾的快乐。
此外,以儿童的视角讲述故事,还需要反映儿童心理的语言。如写“我”热爱农村一段时,作者把平桥村比作“乐土”;写“我”想看社戏而不能去时“急得要哭”“似乎听到歌吹了”,表现出“我”的急切心情;写去看社戏时,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生动地写出了“我”如愿以偿的喜悦心情。“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一句中把“高等动物了”活用为动词,既贬斥了牛,又写出了“我”的窘态,这就将儿童天真无邪的本色展露无遗。
【即学即练】
请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木碗透出的茶香气使玻璃窗上的霜花融化了,这是外祖父撂在窗台上的一碗茶。外祖母坐在灶房里用木梭子织网,家族的年轻女人则用木质的梳子挽起高高的发髻。狗、猪和鸡守着它们的木质食槽吃东西。这时候,我躺在木质的摇篮里咿咿呀呀地叫着,口水弄湿了脖子,还不时伸出手去拍摇篮的侧面,那上面画着荷花和鸳鸯的图案。大人们到江上去捕鱼,将捕到的鱼放到木盆里,然后回来用它炖汤,用木勺子吸溜吸溜地品尝着美味。
我爬出木质摇篮上了大炕。炕沿是木质的。炕沿上放着老人们的烟袋锅,烟袋杆也是木质的。我抚摩着烟袋杆,然后仰起头看着头顶的房梁,圆木上吊着一块避邪的红布。夏天了,我刚学会走路,趔趔趄趄的步态惹得院中的小动物围观。我每一次摔倒哭泣时,狗就上来用舌头舔我的泪痕,而坏蛋的鸡则趁机啄我的鞋底,因为那上面附着虫子的残尸。菜园的木栅栏像睫毛的倒影一样美丽。黄瓜、倭瓜和豆角浪漫地爬蔓时,大人们就把木杆插在垄台上,让它们张着嘴向上并且亲吻天光。傍晚的火烧云团团堆涌在西边天空时,家家户户的场院里就摆上了木桌和方凳,人们坐下来围着桌子用木筷吃饭,谈论庄稼、天气和生育。待到火烧云下去了,天色也昏暗了,蚊蚋蜂拥而来,人们就收了桌子,回屋子睡觉去。人们在梦中见到秀木在微笑中歌唱。盛着茶的木碗里有珍珠在闪闪发光。
我看见了树,秋天的树。它们的叶子已经被风霜染成金红色和鹅黄色。凋零的树叶四处飞舞着,有的去了水里,有的跑了一圈却仍然又回到树下,还有的落到了我的头顶,大概想与我枕着同一个枕头说梦话。我明白那木碗、梳子、桌椅、栅栏、摇篮等等均出自于这一棵棵树的身上。当我们需要它们时,就切断它的咽喉,使它们不再呼吸……
(选自迟子建《木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