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诗欣赏,尤其是初中,应逐步有具象过渡到抽象,那么在赏析古诗时就不能简单停留在字面,而要深入到诗人内心世界,那么一些赏析古诗的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诗歌的形式美和内容美,诗歌的用词之美等都是赏析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初中;古诗;赏析
古诗,初中七年级课内6首,课外20首、八年级课内17首,课外20首、九年级课内7首,课外20首。总90首,可见古诗在初中教材中的比重是很大的。诗歌作为文学史上辉煌的一个篇章,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文学修养都十分重要。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学欣赏古诗,理解古诗之法,学生才能在以后的诗歌赏析时如鱼得水,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心境。
本人结合多年教学之经验和当前教学之现状谈谈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与思考,不足之处还望诸方家指正。
关于教材诗歌的安排,结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情况,诗歌题材的安排遵循循序渐进之规律,不可拔苗助长。诗歌题材由具体到抽象逐步过渡,以适应学生具体到抽象之思维发展规律。课外诗歌教学内容的选定,诸同行当按以上规律精挑细选,才能达到效果更好。
第一,从形式上欣赏古诗之美也是诗歌赏析的一个方面。什么是古诗?这个问题在初中阶段应该使学生知晓。
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唐以前之诗歌均为古体诗,唐以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但唐之后的诗歌也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要看诗歌的格律声韵。
举例:
第二,诗歌多因情而作或因景而作,因此诗歌欣赏教学应抓住“景”和“情”,这是诗歌欣赏的关键。
很多诗人作诗多因景而起,触景生情,即兴赋诗。而景又有春夏秋冬之别,不同时节之景,往往和诗之主题相关。春、夏之景,乃自然美好之景色,常为积极向上之诗歌题材;秋冬为自然萧条之时节,多为伤感、怀古诗之题材。下面试举例以四季题材诗句。春为题材的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夏为题材的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二首》。秋景为题材的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冬景为题材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凡此等等,不胜枚举。然而诗人往往不会只是单纯的描景,而是把自身感受融入到诗里。这就是所谓的“情”,也是诗人的内部世界,是内“景”,“情”因景起,景以寄“情”。“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由喜春而惜春,读者不应只看到雨后清晨的春景图,更应感受作者的惋惜之情。如柳宗元的《江雪》,前两句描写冬景,铺天盖地的大雪,连鸟的影子都没有,让人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此诗读之便有寒意,故古今传诵不绝。”[1]但作者并非单纯的描写冬景,其内心世界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渔翁寒江独钓,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
第三,要注意诗句的关键用词,景是静态的,但诗人的“情”是动态的,往往诗句里有能表现“动”“静”关系的词。赏诗如赏画,一幅好的山水画给人的感受是动静结合,否则就会给人呆板之感。诗亦是如此,一首好诗要做到动静的合理搭配,否则就称不上是好诗。再看《江雪》,诗通过“绝”、“灭”、“孤”、“独”四个关键词,把外部静态之景和诗人内部之景表现的惟妙惟肖。再如《春晓》,“不觉”、“闻”、“夜来”、“花落”、“知”都是诗的点睛之词,整首诗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景真情真,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它“是诗人对大自然的花开花落、变动不居的顿悟。而这顿悟则是在不经意的联想中获得。”。[2]
如是观之,诗歌赏析主要包括两大点,一是形式,二是内容。内容赏析又分两个方面,一是“静”,二是“动”即外部景和内心的情,此外再抓关键词,它们往往是诗的点睛之所在,如此欣赏古诗当非“难”事。
参考文献:
[1]罗绍兰,韩柳.《唐人绝句精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48页.
[2]林兴宅.超脱、宁静的意趣——孟浩然《春晓》赏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2,16(6).
作者简介:
李爱琴,中学语文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