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登攀
摘要:本研究采用封闭和开放问卷法调查了1072名当代大学生的亲子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亲子关系状况普遍良好,当代大学生把父、母放在同心圆靠近自我中心位置前两位的百分数分别为6.4%,57.5%和6.9%,67.9%;大学生亲子关系状况在性别和生活环境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亲子关系;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062-02
一、大学生亲子关系内涵
社会心理学家用亲密关系一词指代彼此都很依赖的关系。所有的亲密关系都包含三个共同的基本的特征。其一,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不断地频繁接触。其二,亲密关系包括了各种不同的活动或事件。例如:在父母或者朋友关系中,人们讨论不同的话题,经常在一起分享各种各样的活动或者兴趣。第三,在亲密关系中,人与人的相互影响是很强的。例如:我们可能很快忘记一个推销员的冷嘲热讽,但是却会在几个星期里对父母或者好朋友的片言只语耿耿于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亲子关系困惑或者障碍是这些社会事件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Aron和Smollan在1992的研究发现,在亲密关系中,一个人会逐渐将对方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家庭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的正常与否决定着大学生社会化过程是否顺利,是否会引发心理障碍或缺陷,也决定着大学生社会化程度可能达到的水平。虽然大学生已经离开父母和家庭,但亲子关系仍然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本文希冀从心理学角度对亲子关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试图从揭示中国大陆大学生亲子关系现状及其亲子关系内涵与功能的特点入手,对中国大陆大学生亲子关系进行初步的研究,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学研究的依据。
二、研究方法
研究抽取陕西(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咸阳师范学院),河南(河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四省六所大学的1072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458名,女性614名。采用台湾李美枝教授的《人际关系重要内涵量表》、《亲近差序等级关系轮》和自编的《大学生个人状况问卷》对当代大学生亲子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大学生个人状况问卷》主要包含大学生的性别、家庭出身、年级、专业文理,是否独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及职业状况等。《人际关系重要内涵量表》包含喜欢、亲近感、权力三个内涵因子和顺从、认同、利他三个功能因子。《亲近差序等级关系轮》是根据费孝通的“团体格局”对“差序格局”的思想提出的,费认为亲子关系可以对象的不同进而分为亲疏不等的关系,它是以自我为参考点,向外圈圈扩散(越向外关系越疏)之类似同心圆波纹的人际或者社会关系网络。
三、研究结果
调查结果发现,当代大学生把父、母放在同心圆靠近自我中心位置前两位的百分数分别为6.4%,57.5%和6.9%,67.9%。
男性大学生和女性大学生在对父亲的亲近感(F=5.740,P<0.05)和顺从(F=9.423,P<0.05)方面差异显著,女性大学生对父亲比男性大学生更亲近,男性大学生对父亲比女性大学生更顺从。两者对母亲的亲近感(F=26.194,P<0.01)、喜欢(F=5.943,P<0.01)、顺从(F=8.865,P<0.05)、利他(F=6.924,P<0.05)方面差异也显著,其中女性大学生在亲近感,喜欢,利他方面均比男性大学生表现突出,而男性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喜欢母亲。
来自城镇和乡村两个不同生活环境的大学生在对父亲的顺从(F=8.480,P<0.05)和利他(F=6.709,P<0.05)方面表现差异显著,其中来自乡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更顺从、更利他些。而在对母亲的权力(F=5.307,P<0.05)方面两者也显著差异,来城镇的大学生更服从于母亲的权力。
大学生亲子关系在年级间(F=3.915,P<0.05)差异显著。进一步做事后检验发现,一年级和二、三、四年级学生间在对父亲的喜欢这个纬度上差异显著。
在亲近感(F=5.633,P<0.05),喜欢(F=10.712,P<0.05)、权力(F=14.924,P<0.01)、认同(F=9.581,P<0.05)、利他(F=9.528,P<0.05)这五方面,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和非单亲家庭大学生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非单亲家庭大学生均比单亲家庭大学生对父亲在这几方面表现突出。同样对母亲而言,在喜欢(F=6.132,P<0.05)方面单亲和非单亲大学生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非单亲家庭大学生更喜欢母亲。
四、讨论和分析
台湾的李美枝教授指出,费孝通的团体格局的概念提出的中国人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其一是人际关系,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不同于西方人的用独特特质界定人,中国人用关系界定人。其二是两人关系的亲疏远近。他认为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相互对象,这是个普遍常识。所以李教授用六个同心圆来表示自我与其关系的亲疏远近。在我们的研究中,当代大学生把父、母放在同心圆靠近自我中心位置前两位的百分数分别为6.4%,57.5%和6.9%,67.9%。由此可以看出,父母和当代大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依然是其人际关系中的重要部分。这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和父母的关系状态普遍是良好的。在研究中,我们还采用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其结果也得出相同的答案:大多数的孩子都表示其和父母的沟通良好,基本上是至少有两个礼拜会给家里打一次电话,有的甚至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和父母沟通不多,但是上大学后相应有了很好的沟通,而且会把自己的一些心里话告诉父母。
研究中发现大学生亲子关系存在性别差异,其主要表现为:①女性大学生对父亲比男性大学生更亲近,男性大学生对父亲比女性大学生更顺从。②女性大学生对母亲在亲近感、喜欢、利他方面均比男性大学生表现突出,而男性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喜欢母亲。这些表明女性大学生和父亲母亲更亲近,更能够体谅父母,而男性大学生更屈从于父亲的权威表现的顺从些。该研究结论应该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特有的,可能由于一是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形象所造成,其次是男孩和女孩性格差异形成。在随后进行的开放式问卷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女大学生交男朋友大多要经过父母的同意,而男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自主性高很多。
另外研究还发现,不同生活环境的大学生其亲子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主要表现为:①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相比,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对父亲更顺从些,更利他些,而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更服从于母亲的权力。②与单亲家庭的大学生相比,非单亲家庭大学生与父亲的关系在亲近感、喜欢、权力、认同、利他这五方面均表现突出;同样对母亲而言,非单亲家庭大学生也更喜欢母亲。这或许是由于中国是个传统的东方国家,大多数家庭尤其是乡村家庭还是以父亲为一个家庭的主要支柱,不论是家庭教养还是经济来源都是以父亲为中心,父母之间的关系的平等性或许更差些,而城镇的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或许更能体现平等,这些结论也在开放式问卷中得到体现:尽管父亲掌管家庭财政,但是乡村大学生一般从母亲哪里索要生活费。单亲和非单亲家庭对父亲的感觉有很大的不同,一直孤单度过的单亲学生缺乏对父亲是家庭支柱的感觉。这些都表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对亲子关系具有重要的内涵和意义。
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随着年龄、年级、知识的增长、新的生活环境的熟悉和适应、人格的不断完善等,大学生对和父母关系的看法应该更理性些。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年级大学生比二、三、四年级大学生在对父亲表现出更强的喜欢感,在其他五个方面,对父亲和母亲之间的态度都没有显著性差异。同样,开放式问卷也证实了这些结论,一年级的学生普遍和父母联系的紧密一些,对父母的依靠更多些,而高年级的学生更独立些、更理性些,这些都表明了随着成长经历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大学生在很多方面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趋于稳定。而且,学校所在地离家庭的远近对大学生和父母间关系没有明显的影响。同时,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与其是否是独生,及其专业性质之间也没有关系。在开放式问卷中,多数大学生都认为其与父母的关系并没有因为时空的距离发生实质性变化。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了较强的独立性,同时表明亲子关系的亲疏远近和空间关系等没有关系。
参考文献:
[1]S.E.Taylor,L.A.Peplau,D.O.Sears.社会心理学[M].第十版.谢晓非,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79-305.
[2]Ron.A..Aron.E.N.,& Smollan.D.(1992).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personal closen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3,596-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