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诚 金欣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高校人才培养指向也越来越偏重于满足市场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由此应运而生。高师院校承担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职能,而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提升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如何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应用型教育实习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论述,以期对有关高师院校在教育实习改革方面提供一定思路。
关键词: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教a育实习
本世纪初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许多高校开始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宗旨。在这一新形势下,承担教师教育及师范生培养任务的高等师范类院校也相应地调整办学理念,将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重视教育实习并在实施过程中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是各高师院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然而许多高师院校由于历史积留问题及现实条件的制约,其教育实习工作不能很好的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探索应用型教育实习模式,提升师范生应用实践能力已成为各高师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是相对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言的,指的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并能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高等院校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教学目标做出的调整。对高等师范类院校而言,其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表现为重视专业知识、教师教育类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使师范专业学生在掌握专业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教学实践的能力。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教育实习的质量对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影响。因而改革当前教育实习模式,进一步强化教育实习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二、当前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工作存在的问题
各高师院校由于办学条件不尽相同,对教育实习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也有较大差异,因此教育实习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师院校的办学资源及实际投入的情况。如果抛开各高师院校办学的客观条件差异,仅以应用性人才培养办学理念的贯彻程度来看,本文认为当前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工作存在如下问题。
1.理论教学对教育实习的指导不足
从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来看,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较好结合是此类人才素质能力的主要体现。然而许多高师院校教育类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相对较差,对学生教育实习的具体实践过程缺乏指导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接触教育类理论知识之前对教师教育工作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对教育理论的理解难以深入,从而难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在学校教学管理层面上看,许多高师院校对师范生培养计划有着较为科学系统的布局,但各培养模块之间结合较差,一般教育理论和不同专业的教学方法论的有机联系不足,从而造成师范生对具体学科的教学特点认识不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行动纲领。
2.实习过程形式化现象较为普遍
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培养的一项教学任务,从课程设计上来看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本应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高师院校往往难以对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指导,因而对实习生的督导任务基本由实习学校来承担。由于实习学校对实习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具体要求各有差异,学生在校实习期间所接受的实践锻炼程度也参差不齐。这些因素长期发展,就使得教育实习逐渐转变为实习生为完成教学任务、实习学校为完成合作项目而开展的一项应付式工作,而许多高师院校也因为难以监管而听之任之,最终使得教育实习过程流于形式。应用型人才主要从实践中产生,教育实习的形式化使得师范生的应用实践能力难以得到锻炼和发展,从而造成许多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3.实习考核缺乏有效性
教育实习考核是教育实习的重中之重,其目的是直接检验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成果。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标准,教育实习考核应突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检验。一般情况下,学生实践能力检验是通过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果加以评价,这些成果可以是实践报告、实物作品、实事案例等形式。教育实习的特殊性在于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在实习学校完成,但最终考核评定环节由实习生所在高校完成。由于学生所在高校难以实时监控学生在实习学校的表现,因而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考评意见占有较大比重,这使得师范生教育实习考核在很多情况下属于黑箱操作状态,造成教育实习考核的可操作性较差。随着技术手段日趋完善,许多高师院校开始要求实习学生提供其在实习学校从事教学实践的视频或照片作为考核依据,但由于实习生和实习学校的具体条件各不相同,这一做法的普适程度仍有待商榷。
三、应用型教育实习模式的构想
根据上述对教育实习问题的总结,本文提出应用型教育实习模式的初步构想,总体而言是在教育实习全程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突出教育实习对师范生教学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职业先导教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进行展开。对师范生而言,其接受教师教育的前提是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感悟。教师职业教育的重点是教师职业角色和职业兴趣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明确教师职业特点,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为之后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在建立思想基础。有文献指出,在师范生入学一学期后就应开展教师职业先导教学[2],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来看,教师职业教育应贯穿师范生教育全过程,保证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发展的职业方向。在教育实习之前的教学阶段强化教师职业教育,有利于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适应新角色,有针对性的锻炼和提升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
2.教育实习岗前培训
当前教育实习包括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等不同形式,不同形式的实习过程对实习学生的要求也有所区别。但总体而言,在实习学生进入实习学校开始实习之前,学生所在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殊为必要。应用型人才培养遵循一定的职业技能培养规则,开展教育实习岗前培训有助于学生明确不同形式的实习要求和规范,并理解这些要求和规范的意义所在,从而避免在实习过程中因事项不明而造成的时间精力的损失及可能出现的工作失误。另一方面,学生对工作纪律和规范的严格遵守,本身也是其实践能力的体现。
3.教学观摩
教育实习具体过程表现为,实习生在实习学校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以锻炼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实习对实习学生而言首先是一门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学习一样,学生从事教育实习实践也有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因而实习学校在具体实习任务开始之前应针对实习生开展一定的教学观摩活动,帮助实习学生增强的对教学工作的感性认识,减少对教学工作的陌生感,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教学工作的具体过程和实行要点,并能尽快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4.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实训是实习生获得教学技能和方法的重要环节,学生教学实践的时间和所接受指导的质量应得到充分保证。选择合作意向较强、与本校学生特点契合程度较高的学校作为实习基地是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师院校在实习基地的选择上受限较大,难以满足本校所有学生的实习需求。由前文所述,实习学生教学实践过程主要由实习学校负责督導,学生所在高校只在一定时期派遣实习指导教师前往实习学校对学生实习状况进行检查,因而教育实习的质量更多是取决于学生自身努力和实习学校的配合程度。因此,在学生实习的实施阶段,学生所在高校、实习学校和实习学生应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渠道,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学生所在高校通过实习学校及时处理解决,以保证学生教学实践任务的顺利完成。
5.实习考核及评价
实践型课程考核与理论课程相比,所需考查的要素更为广泛,考核标准更加难以确定。教育实习考核的主要内容是,经过一定时期的教育实习实训后,学生对教学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这一指标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但这种考核结果的量化难度较大,因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是高师院校保证教育实习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高师院校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应充分保证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即教学实践能力的获得和提升。构建应用型实习模式有利于各高师院校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合理规划教育实习各阶段的工作进程,即实习前的先导教育和培训、实习过程中的观摩与反馈以及实习结束后的有效考核,保证教育实习工作按质按量完成,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车如山,季红波.应用型创新人才之概念解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5(1),第9卷.
[2]杨龙和.创新教育实习模式加强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8(10).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