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艳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117-02
我们学校是一个相对落后的乡村学校,学生对饮食和卫生都不太讲究,尤其是喜欢买几毛钱的零食充饥。这段时间,我发现班上学生都存在来学校吃零食的现象。他们有的走进校园一边吃一边往地下随手扔着包装袋等废弃物,有的在上课期间背着老师偷着吃,有的在课间时间同学间围着吃。一时间,校园内卫生状况渐差,教室里也搞的乱七八糟,学校卫生评比就数我班最差,结果受到学校点名批评。为此,我便在班里进行了吃零食问题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同学或多或少都有在校吃零食现象,并且个别同学天天在校吃零食,而且卫生习惯养成较差。
为了制止学生吃零食现象,恢复我班良好卫生状况,我在班里宣布,今后不允许任何学生在校吃零食,如果发现将严厉受到批评,并且罚扫教室卫生一次……一天、两天过去了,教室里干干净净,也没发现班里学生在校园里吃零食的现象。第三天过去了,也同样保持良好,我洋洋得意,班里的卫生成绩又上去了。正在我暗暗得意时,不料,第四天事情发生了,早上我早早来学校,站在教室门前迎接来校的学生准备上课,突然我看到刚好迎我对面来校的我班三、四个同学,一边走着一边吃着笑着,他们看到我立即停止脚步,把东西藏在背后,并在一起窃窃私语。我心知肚明,立即招呼他们到教室门前,问明情况,果真毛病重犯,照常规这几个同学受到了严厉批评和处罚。一时班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又隔了两三天,班里有个学生向我报告说这几天班里许多同学在教室背着我偷偷吃零食,我听了满肚憋火。
看来学生吃零食的现象光在班里说说受点处罚不行,不从学生思想认识及根源上下手,是不能制止的。 于是,我便就学生吃零食的危害进行了一次班级讨论会,同学们的意见还真不少,有的比老师还清楚。通过分组讨论,同学们归纳出了吃零食有以下几点害处:
(1)吃零食对身体非常不好,因为肠胃的消化是有规律的,肠胃也需要休息,如果经常吃零食,就会使肠胃没有休息的时间,加重胃肠的负担,从而减弱消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症,时间长了还会导致肠胃得病。
(2 )许多零食价格很高,吃零食会造成浪费,既加重学生经济负担,又伤害学生身体,也不利于安心学习。
(3)吃零食时,往往是“随手拈来”,最容易由于手不干净或食品不洁而导致肝炎、腹泻等疾病。
(4)零食中酸、甜、咸、怪等各种味道的强烈刺激,常可导致我们的味觉迟钝,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而且,零食只是味道鲜美,但营养成分单调,长此下去则会导致营养不良。
(5)现在许多小厂、小摊生产的食品等零食,卫生质量常常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吃了会引发疾病、损害身体健康,特别是一些煎、炸、烧、烤等食品,含致癌物质多,更为严重。
(6)吃零食还影响环境卫生,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同学们随手丢弃的饮料袋、食品包装纸、方便袋等,在校园里、大门口、路边到处可见,与我校绿色学校极不协调。
(7)吃零食对牙齿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常吃含糖量较高的零食,又不注意口腔卫生和牙齿保健,就会导致蛀牙的发生。
(8)如果从小养成吃零食的习惯,长大后会在与人交往中表现的很没有教养,影响你的公众形象。为了时刻提醒同学今后不再吃零食,我让卫生班长把同学们讨论的吃零食的八条害处写在班里后面的黑板上,并让同学们办了一期有关吃零食害处多的手抄报。至此我班吃零食现象才从根本上得以了根治。
【案例分析】 学生吃零食现象是现在各校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学生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都时不时吃零食,更何况现在的部分零食,尤其三无食品,销售商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千方百计加入一些妨害人们健康的色素和调味剂等,使人看见好看,吃了又想吃,根本不去想里面的营养成分怎样,对身体有多大害处,所以学生很容易上当,并极易养成不良饮食卫生习惯。
【策略】
(1)为了制止学生不吃零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班主任看到学生吃零食的毛病重犯时,不必大惊小怪、小题大做,要具有包容心态,给学生以谆谆教诲。而不是一看见学生吃零食就大发雷霆,大声喝斥。如果这样,还会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得不偿失。
(2)班主任不能单单以堵的方式,必须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加强教育,认识危害。让他们正确认识经常吃零食对自我身体有哪些害处,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不吃零食,并抵制吃零食现象,从根本上消除吃零食的现象。
(3)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习惯是养成的,一种坏的习惯同样是这样养成的,那么,我们可以(下转第122页)(上接第117页)用“习惯去克服习惯”(托马斯?坎佩斯语),以良好的饮食习惯替代学生的不良习惯。
(4)搞好家校联系。一些学生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生怕学生在校“受委屈”,在家随便给学生零花钱,这也造成了学生乱用钱乱买零食的坏习惯。因此,班主任要与学生家长常联系,控制学生的零花钱,这样就能使学生做到不该买的不买,不该吃的不吃,有效地控制学生吃零食。
通过这次禁止学生吃零食班级讨论活动,使我深深感受到,我们在处理学生事件的时候,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从思想根源、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得到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