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征 张家悦
摘 要:现代建筑的发展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技术成就,台湾在不同时期的建筑存在着不同的建筑风格。从文化角度来看,一栋建筑的整体表现可以视为一张名片。现代与传统、文化与消费、全球与地方。台湾花不到20年的时间,就能透过商品化,营造出有温度的人文气氛,更能将传统格局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合理定位。这是深入民间集体潜意识,将中华文化传统移位到台湾、又重新再定位。二十一世纪台湾的新建筑中,文化主体性是了解一个地方的真正内涵,包括内在与外在的特色自然衍生出的一种建筑特色。本文就两个方面浅析台湾独特的建筑文化。
关键词:文化;建筑;传统
0 前言
建筑的“类型”是从文化母体而来,是集体生活的历史积累,它不断吸收新元素,但其本质总是可被辨认,它的空间构成关系也让其相应族群感觉熟悉自在。
——罗时玮
1 中华文化名片
海峡两岸,一衣带水。台湾所积累的建筑文化,亦可谓多姿多彩。自明末清初开始就有较显著的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人民移垦痕迹,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台湾除了原住民的建筑外,整体的建筑以闽南建筑为基调的多元发展。一战二战爆发,使得台湾在战后初期的建筑发展中,有不少建筑从业者是跟随民国政府由大陆迁至,他们固有的建筑理念与思想,形成了一种根植于东方的设计策略。例如,东海大学早期校舍、台北国父纪念馆等等,整合了东方传统建筑理念之意象与现代建筑之中。黑瓦、红墙、卵石台基、木门窗和谐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形成一种中国古典式现代新建筑风格,得到了广泛好评并产生很大的影响。
1949年国民党政府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海峡两岸分治,不少大陆各省籍人民官员思念家乡,睹物思人,因此中国古典式现代新建筑风格收到了大力追捧并得到了升华。再者,国民党政府认为建筑既是文化自当延续传统式样。台湾的闽南式建筑在当时的官员眼中便是文化产品,于是有了强烈的理由而顺理成章的出现。一开始,中国古典式现代新建筑风格建筑在台也只是一小部分,但台北南海学园的出现打破这一局面,后续的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科学馆以及国立历史博物馆都是采取这一形式建立。始建于1962年的台北外双溪之国立故宫博物馆,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设计建筑的宫殿式建筑。依山傍水,气势磅礴,黄墙碧瓦,充满了中国传统宫殿色彩。
1966年,中国大陆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在此期间,台湾蒋介石政府为了对抗此举,开展了“中华文化复兴节”,阳明山中山楼就是最直接的产物。台中市忠烈祠、台中市孔子庙都是运动下的产物。还有为了吸引外国游客到台湾欣赏“中华”文化而建的台北圆山饭店,都是中华文化品牌的表现。
2 以台湾为名片
进入21世纪,面对全球化布局,台湾的建筑不能再自我孤立于世界舞台,进而开始国际接轨工作,参与国际事务与活动于是成为台湾建筑界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由于科技的发展,材料的应用使得一些“不可能”成为“可能”,建筑空间的整合另类空间美学已经开始向传统建筑思维发起冲击,一些前所未见的建筑造型逐渐出现在台湾的大街小巷。台湾建筑发展呈现出许多并存的主轴,老建筑的再利用在台湾成为一种风气,例如台中的“宫原眼科”堪稱台湾最年轻的奇怪建筑。这里原本是日据时代日本人开设的眼科诊所,距今已有85年。如今在保留原有的建筑外立面不变,将室内重整装修,门市卖的冰淇淋也冠名“宫原眼科”这栋外观奇特的老建筑成了台中最热门的复合式餐厅。人们也渐渐喜欢这种充满活力的文化遗产发展方向,台北故事馆、台北当代美术馆、安平书屋等等都是老建筑新利用的案例。
台湾从农业社会转型成为工业社会,技术精准突飞猛进,台湾地标建筑——台北101大楼可以视为台湾建筑技术的成就。成熟的设计团队不光是着力于外立面,而是将交通、结构、防震、能源、灯光等一系列因素结合考虑。台北101大楼曾是全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也是台湾在国际知名度最高的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台北101大楼运用了中华传统如意纹样、铜钱、祥云,更抽象地将“节节高升”概念设计其中。虽然台北101大楼得到的评级不完全一样,但没有人可以质疑它在台湾的地位,它结合了先进技术与传统思想的结晶是一枚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超高层建筑。
3 总结
台湾的近现代建筑已经塑造出一种日益鲜明的台湾名片。整体而言,影响台湾当代建筑的因素非常多样与复杂,规划设计思潮本身的改变,大众与城市美学观念本身的改变,也会牵引建筑师的方向。许多建筑摆脱框架成为城市中的地标,也是因为社会大众对于新兴建筑的理解与认可。文化主体性已不是口号,是在了解一个地方真正内涵与特色之后,自然衍生出的一种建筑特色。只有真正有心建立文化主体性的建筑师才能彻底了解当地特色,才能设计出出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