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审题能力的策略

2016-05-30 19:24焦清华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7期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审题题目

焦清华

审题是合理、正确解题的基础,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审题。然而,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因审题不清而导致错误的发生,实在是常事。新课程实施以来,孩子理解题意的能力似乎更弱了,对此很多数学教师都深有同感,很多时候,老师看来很简单的题目,孩子们却前赴后继地出错。某著名数学教育家说:“最糟糕的情况是学生没有弄清问题就开始演算和作图!”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能力是多么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义务去思考这个问题,追寻学生审题、读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寻找解题的策略。

一、分析学生审题能力的现状

小学生由于审题不清导致解错题的现象十分普遍,仔细分析,可以分成以下几种情况:

1.盲目答题,未审题先下笔。

审题习惯不良的学生在拿到题后往往马上下笔,而未能仔细地读题,分析题意,所以解题也带着很强的盲目性,这就是最普遍的现象。如:3.4×7.8÷3.9有很多同学先算7.8÷3.9先等于2,然后用3.4×2等于6.8,这样的错误是很多见的。原因就是根本没有认真审题。当试卷发下去时,做错的学生却能立即找到错的原因,原因是他们根本没有想运算顺序,只想如何简算了。

为此,我制定以下两个算式进行对比训练。

3.4×7.8÷3.9

3.4×(7.8÷3.9)

当学生通过对比才发现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截然不同,真正感受到审题的重要性。

2.定势思维,不转弯

如:有学生在算24×5、79+31时,总会不加思索地把答案写成100。这种情况也不少见。再如应用题: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师生一共186名,大游船每条可坐28人,小艇每条坐12人,问需要租几条大游船。很多同学在做这个题目时犯了难,把大游船和小艇都用上了,其实这里根本用不着算小游艇。这都是由于长期形成的那种“给出的条件都用完”的心理习惯干扰、影响的结果。这说明了定势思维在审题过程中带来的不良影响确实值得教师的注意和重视。

3.概念不清,理解偏差

小学生背诵数学概念、公式并不怕,但在具体的运用中就出现问题了。如: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分别是4厘米和6厘米,其中一条高是5厘米,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的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概念不清,就不知道哪条底跟5厘米的高对应,结果出现两种答案。其实,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那么答案就明显4×5=20平方厘米。这些问题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运用的能力不强造成的。当老师分析后学生就明白了,这就要求老师概念教学时要举一反三,多设计变式练习,加深理解概念。

二、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

1、动手操作,勇于实践

审题是一个收集有效信息,分析信息,理清信息间的关系的过程。而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让学生觉得生涩难懂,而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差为审题又增加了难度!所以有些题就可以让学生动手来帮助审题!

例:一个长方形纸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得到一个小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原来长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周长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在解决有关空间和图形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动手来照着条件做一做!还原题目,整个审题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这种直观的审题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2、抓重点,抓关键字词

应用题都是由字、词、句构成,往往存在关键性的字或词。关键词表明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如看到“倍”就要找出谁是谁的几倍,题目中是把谁看作是“一倍数”,谁看作是“几倍数”,再如看到“分率”就要找出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谁是单位“1”等等。若没有抓住关键性的词或字,就抓不住事物的本质,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所以审题能力的培养特别要注意抓 “关键词”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读题时读到关键词句要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让学生感知关键词句,为培养学生抓重点,展开思维打下基础。让学生学会用“圈点法”来抓重点。强化抓关键词的能力。所谓“圈点法”就是审题时边读边圈点,利用各种符号,把重要的、已知的、未知的、易混的地方划出来。对关键字句进行咬文嚼字式地阅读,得到一条清晰的解题思路。

例如: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这里的关键词就是同时、相对,相遇、还有相距,在题上作出标记。同时及相遇说明两辆车用的时间是一样的,相对及相遇说明两辆车从甲、乙不同的地点出发再到的相遇时两车所行的路程之和就是甲、乙两个地点间的距离,而相距一词说明相隔的距离。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55×5=275(千米) 另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45×5=225(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75+225=500(千米) 综合算式: 55×5+45×5=275+225=500(千米)

有时应用类的题常常会给出多个条件,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维,从问题出发去抓重点及关键词句,对多余的条件进行删减,题目意思是否能弄清楚,往往取决于题目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关键的字句的理解,关键的字句弄明白了,题意就一清二楚。问题也常常迎刃而解。因此,抓住了关键词,就抓住了审题的精髓。

3.弄清题目中显露、隐含的条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探索

学生怕解答应用题,往往审题没有过关,不会分析题目中显露的条件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更不会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为帮助灾区人民,奇思捐了零花钱的五分之一,妙想捐了零花钱的五分之三,妙想捐的钱一定比奇思多吗?马上有的学生说:妙想捐的钱多。我没有及时给予评价,一会有的学生提出疑问:奇思和妙想的零花钱一样多吗?也就是他们的单位“1”不确定。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我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自己思考。学生终于恍然大悟说:不一定。

又如: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4小时,返回时用了6小时。问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有学生解法是:240÷(4+6)=24(千米)。这是学生忽略往返这个隐含条件造成的错误。这就要求老师们平时在审题教学中多加引导,注意这方面的训练。

4.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做题往往没有检查的好习惯,这就特别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检查的好处,并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奖励,形成一种氛围。检查也算是一种对于审题的最后补救吧。

猜你喜欢
平行四边形审题题目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关于题目的要求
“三招”学会审题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