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
在课堂中,常常会在一节课的时间里,纠缠在几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几个回合下来,下课的铃声响起,而一堂课的重点没有突出,难点没有突破,知识点没有练熟。因此,在以生为本的课堂中,要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性。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学生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如何控制一些无效的问题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老师既要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要在每一堂课中进行学生提高的帮教,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问难的能力,让他们学会提问,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
二、小组上台交流的形式。
一般的生本常常是一小组的学生上台交流,为了锻炼学生大胆发言,一般是上台小组的每一个同学都发言,想借此提高学生的组织发言的能力,一般由弱一点的学生先发言,再由强一点的学生补充说明。但这种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可以是小组选代表上台发言,下面的小组学生互动补充,这样也可以节省一些时间,提高效率。
三、因人而异进行辅导。
有些学生的性格决定他参与的程度不高,不常开口说话,说的也是小组安排的套话,如何提高这些学生参与的热情,恐怕是一时半会儿难以改变现状。这样,也是有悖于全体参与、全面提高这一宗旨的。因此,老师要因材施教。对于一些不常发言的学生,老师要在平时多引导,多扶助,多鼓励,多肯定,让他有成功的体验,有参与的愿望。
四、老师的调控。
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老师的主导作用,在关键处、在学生讨论无法解决的时候、在偏离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老师可以点一点,拨一拨,使课堂教学正常进行下去。
孩子在校学习,有些孩子成绩优秀,活泼热情,全面发展;有些孩子却成绩落后,内向自卑。这样的差异是从何而来的呢?
孩子为何失败?我想关键在于学习的无效性所带来的学习的失败。孩子在课堂上运用策略保护自己这一举动就能够说明他们对自己充分不信任,难以确定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但又碍于自尊心,于是选择了不自信的回答。因为家长和老师都相信通过学习孩子会变得聪明,而未经孩子的同意就强加一些意念在他们身上,孩子的身心都遭到束缚恐惧感便产生了。孩子来学校上课只是无奈而被动地服从家长的意志。他们在学校的任何表现也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已,有点行尸走肉的样子。
在《孩子为何失败》这本书中有一个生动的事例:马朱莉被霍特先生要求举出p结尾的动词后,但她激动的叫起来“我做不到”。霍特起先不知道她为什么如此激动,后来通过慢慢询问终于知道了马朱莉根本不知道动词的含义,她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的步骤在想问题,而这些问题她根本想不出,因此她十分恐慌。
像马朱莉这样习惯听命与老师的安排、习惯听取老师给予的答案的学生在中国传统教育的课堂上有很多。在古代的私塾,一般都是老师一边念四书五经一边讲解,学生只需要听着然后回去背诵。学生机械地背诵仅仅是在短时间内接受了所学知识,但并没有在大脑中形成知识网络,时间一久便会忘记。
这中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一直延续至今,无形中成型了师生的关系——生服从师。学生听从老师的要求,对老师所教授的内容没有自己的见解,即使老师错了也不会指出。这种关系是机械学习的问题所在。虽然现在很多教师都想改变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但是很多都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于是关系一旦约定俗成便很难改变,就像推翻封建王朝那样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机械地学习让孩子寻找不到成功的喜悦。只有在经历过失败,体会到努力的重要,探索时的激动,才能感悟到成功的喜悦和来之不易。生命中如果失去了热情,就像一滩死水,溅不起任何浪花。学生机械地学习亦如此,因此在教学中应时常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有意识的学习机会,让他们改变单调的学习状态,从而获取自我的满足。
在课堂中我们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减少低效无效环节。
一节讲实效的好课的教学设计应该如行云流水一般顺畅自然,不突兀、不拖沓,更重要的是一定要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不能用力均匀,要尽量避免低效、无效环节的出现,从而保证教学任务落到实处。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知识重点和中心环节,解决重点的措施,必须做到省时、有力、有效。教师应用心设计具有一定梯度和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讨论题和课堂练习题,课堂反馈练习还要注重实效,选取典型的、难易适中的试题进行精讲精练,做到重点问题堂堂清。因此,教师要认真备课,来保证教学实效的提高。
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在童话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图片或谜语的导入,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地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领悟新知;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诵读法来提高教学效率,体现教学重点。
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知识规律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进行合作、质疑和探究,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同时教师应该具体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并且具体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做到“授之以渔”,这样一来,学生在每节课上的收获在今后的学习阶段会有延续性的学习效果,使他们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四、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容量。
一节课40分钟,如果课堂结构松弛拖沓,进程缓慢,知识容量少而设计乏味,也谈不上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容量,做到恰到好处,环节衔接紧密,张弛有度,这样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取得也有很大帮助。
总之,实效性的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是根据学生和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节奏,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追求教学真实性,敢于放手,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再现“原汁原味”的课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