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琴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091-02
无可否认,作为每位新地理教师都有接触一个新班上第一节地理课的时候,教材上也有如何上第一节课的内容。然而,有些老师直接进入新内容上课,或者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其实,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上一堂生动形象具体、引人注目的第一节地理课。笔者建议地理教师上第一节地理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与学生进行分享交流学习。
一、正确认识地理
在古时候,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通常叫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今,作为一名地球球村村民,最基本的地理常识还得具备,因为生活生产都离不开地理知识。如出门辨别方向,看云识天气,旅游时看地图,农耕与二十四节气等,若一窍二不通,那就会造成诸多麻烦与不便。又如中国位于北半球,在土地利用面积日趋紧张的形势下,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房屋选址的朝向及楼距大小都是有讲究的。如果你是采购员,鲜花和茶叶应分别到那里采购才最新鲜最实惠?为什么云南的鲜花如此出名?这些与分布规律、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若你一知半解都会适得其反,商场失利。一位孕妇乘轮船在海上自西向东穿过日界线,恰巧生了一对双胞胎,先生下的是弟弟,后生下的反而是哥哥,这是为什么?太阳为什么会东升西落?月又为什么有阴晴圆缺?农历为什么会有二十四节气,为什么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更替?为什么新疆会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为什么会有春耕秋获,为什么贵阳又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线”之说?为什么昆明四季如春……凡此种种,都与我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生活离不开地理,学好了地理,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还能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
二、广集地理信息
上课45分钟永远是最宝贵的时间,除了要认真听讲,善于思考,与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外。还要勤于动手、动嘴、动脑,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地图”是地里学科的第二门语言,看书、学习时要“书图文“并用,尽量将课本中的内容与图一一对应,使各项地理知识在地图上活灵活现,一目了然,“心中有图文,图中有文,文中有图”。课余时间要多看与地理有关的电视栏目(百家讲坛、人与自然、地理中国、动物世界、CCTV10等),用智能手机工具关注相关QQ,微信公众号(我们都爱地理,地理视觉,中国国家地理......)地理频道,地理报纸,地理图像,地图册等,通过各种现代技术对自己感观和大脑进行地理知识的积累与刺激,广泛征集与地理有关的地理信息,保障资料的可靠性、准确性、全面性。同时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地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多读多了解地理书刊,如《鲁滨逊漂流记》《一本书掌握世界地理》《读写算》等,在家中、宿舍、教室的墙上挂上中国和世界地图,随时在图上落实相关的地理事物。日积月累,久而久之,就能胸有成竹,放眼中国乃至世界。在图上旅游,在图中找快乐,在图上熟悉中国和世界的气候、地形地貌、植被、水文、景观、农工业、交通、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收集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真正体会地图的魅力价值所在。
三、旅途中学地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了解,明察,感悟地理万事物,无不实践之,新课标明确要求要上野外课。然而,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的获取都要求亲历亲为,视情况而定。一些人错误认为能力比知识重要,笔者认为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终极目标,书本知识永远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只单方面强调知识和能力都是错误的,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运用到能力中,才是恰到好处。要想体会三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感,知道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风光,西藏青藏高原的高原景象,内蒙古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情怀,哈尔冰的冰雕,最好是亲自领略,方能有深切感受。作为我们农村学生或许会受条件的限制,不能远游,但是可以到家乡附近去看看,瞧瞧周围的工厂选址,三废排放情况,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存在的问题,是否有何建议;住宅区人口结构、老龄化、留守儿童情况,城乡规划是否合理;这些环境的选择考虑了诸多自然要素,对我们答题也是信手拈来。河流,植被等,这些地理知识无不需要精心的考察和践行。要多看、多想、多思(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善于观察,注意点滴,拍景观照片,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家乡的美好田园,获取地理课程资源,学习对生产生活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中国地理学家徐霞客走遍大地南北,写出了《徐霞客游记》,是闻名于世的地理学家。旅行中阅地理、学地里、欣赏地理洞察大千世界。
四、养成良好习惯
1.专心致志听课
课前最好安排学生预习,把预习的重难点内容用思维导图写出来,特别是疑难点一定要做好标记,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听讲,就能抓住问题的核心,使一些问题迎刃而解。如此以来,课上抓住重难点听老师讲解,疑难点着重解决。例如亚马孙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的原因?单凭看书很难回答这问题,必须上课专心听老师从纬度、信风、洋流、地形、水文等因素加以分析,弄懂原理,才容易掌握。无数事实和笔者长期经历经验证明,上课认真听课至关重要。若不认真听讲解,课后付出双倍的时间都是枉然,认真听讲不一定有收货,不认真听课一定没收获。
2.踊跃主动发言
地理课上教师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挂图、地图册、歌曲等教学用具引出各种问题,通过活动、角色扮演、引起同学们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生生互动,积极主动发言,不断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而言之,跟上老师的思路和课堂的步伐,便不会“走神、开小差、打瞌睡、”之类问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3.认真做好笔记
一般而言,初中地理课笔记不用记太多,但高中则不同。现在的课本即使是新教材也有很多日新月异的地理知识的缺乏,许多新知识不可能及时写到课本上。需要查漏补缺,老师强调的重难点和补充的知识一并记下。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不仅能增长知识量,丰富课外知识,还能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另外,对于教材中的内容,如果课堂上未能理解(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人)或自己认为非常重要内容,课上都要认真记下,然后消化,有不懂之处,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
五、关注热点问题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中国和世界的热点问题,如何将热点问题与地理知识相结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解释热点现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大纲的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学生应初步认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认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旅游地理,世界和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热爱家乡祖国的情怀,树立科学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生态观。平时要多了解,多收集,多分析思考热点素材,形成有疑—有思—有解—有答的思维程序。
2.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是人们对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内部联系与变化规律认识的能力。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主要反映学生对地理概念,地理基本规律,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能力的核心。在学生地里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等随处可见。特别是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的分析综合数不甚数,在地理思维能力中占主导地位。然而,有些热点问题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地理问题,但是它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地域,可以分区域状况、区位条件、区域背景,例如“四川九寨沟”多数旅客乘飞机到达原因分析。
3.培养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存在兴趣才会“想学—要学—会学”,教师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要“活用书”,积累地理有关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例 (2015年高考文综卷第13~14题江苏卷)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图7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
14.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m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 )。
A.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
B.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
C.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
D.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
这些看起“高大上”以热点问题为主的选择题和简答题目,我们学生是否有去留意、分析、思考?能否答好?如果看到就陌生短路,又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热点问题就是地理问题,所以关注热点、关注身边、关注祖国和世界……即关注我们地理。
(责任编辑 楚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