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婷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067-02
教学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更应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融。特别强调情感教学,是在充分重视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育目的。历史作为一门育人学科,其导人向善、启人智慧的功能责无旁贷。可惜许多一言堂类的枯燥教学逐渐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更失去了育人的机会。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各种情感性处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现以人教版八年级《改革开放》一课为例进行探索和尝试。
一、设计思路
讲授初中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一课,要考虑到教学内容与学生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从“左”倾错误道路到正确道路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特别是主动向世界开放的起始点,更是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始点。由于生活于珠海这一特区城市,学生对改革开放有大概了解,但却浮于表面,认识不深。如果只按教材的安排进行知识性的介绍,课堂内容可能会比较单薄,学生也难于理解改革开放的影响,难以学有所获。那么应该怎样提高教学效果呢?
我的构思是首先利用生活中的资源,通过师生问答的形式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他们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再利用文字材料、视频资料采取师生对话,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他们对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进行理性思考。特别是引导他们关注在这关键的历史节点,一些大人物、小人物是如何顺应历史的发展变化,推动时代发展的。使学生理解改革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而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人的完善都需要有批判自我、敢于创新的勇气,从而实现历史的情感教育功能。
二、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调查访问,了解改革开放前后变化的资料。
(一)环节一:通过师生问答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并由此导入新课
师:(展示图片“1980年的香洲榕树头”及谜语)80年代初,香港电台播放了一个采访节目,主持人问,请小朋友们猜,世界上有一个城市只有一盏红绿灯,你们知道这是哪吗?答案是:珠海。这个节目虽然有损珠海当时的形象,可人家说的也是事实。当时珠海唯一比较像样的是烈士陵园路,路上确实只有一盏红绿灯。
(展示多幅改革开放前后珠海变化对比图)三十多年过去,当初因为穷困成为外界笑谈的珠海如今因花园式的海滨城市而闻名。为何珠海发生如此巨变?
生:因为改革开放。因为珠海是经济特区。
师:展示图片:拱北关口广场上的纪念碑及碑文“珠海经济特区好”。
设计意图:生活于珠海的学生大多数都知道珠海深深受惠于改革开放这一政策,通过生活中的照片导入,学生很容易就将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需要构建起联系,并从主观上感到获得满足。而强烈的照片变化对比,则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了探究欲望。
(二)环节二:邓小平爷爷画的一个圈——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对外开放
师:据你所知,珠海经济特区成立于何时?除了珠海外,还有哪些地方被辟为经济特区?
学生读图学史,掌握1980年珠海、深圳、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的建立以及1987年海南经济特区建立的史实。结合教师的讲解,更好地理解背景音乐《春天的故事》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师:为何要建立经济特区?特区主要“特”在哪一领域?为何要选择这几个地方设立经济特区?
学生结合老师提供的材料“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邓小平”,综合历史、地理、人文等因素进行小组讨论,从而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窗口作用: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在展示了深圳发展变化图、经济发展数据后,教师继续展示深圳市政府楼前的雕塑“拓荒牛”,你觉得体现了深圳经济特区的一种什么精神?
生:不断开拓,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学生在掌握经济特区建立史实的基础上,继续解读地图,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设计意图: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原理,要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怎么才能使学生产生“跳一跳”的愿望呢?这就需要调动起学生的求知热情。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参差不齐,大多限于了解珠海、深圳经济特区城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恰当处理教学内容,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如本课设计让学生思考为何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会被选中设立为经济特区,它有何“特权”?又如对特区进取精神的肯定。
(三)环节三:小岗村村民的创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师:展示人民公社吃大锅饭、各种珠海票据,同学们还记得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家实施什么经济体制吗?
师:了解完对外开放,咱们再来看看对内改革。我们上节课讲到,1978年12月18日,我们国家最高层的政治家们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议。然而你们知道吗?在同一天,最底层的农民们也翻开了历史新一页。这一天,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准备将田地包干到户。对于这样大胆的举动,很多社员犹豫不决:“如果不成怎么办?”队长严宏昌说:“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割头也甘心,各位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展示契约图片“社员们含着眼泪按下鲜红鲜红的手指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 什么是包产到户?有没有同学知道?
(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理解)
师:小岗村的农民们为什么甘冒坐牢割头危险也要将田地包产到户?
播放亲历这段历史的老人的口述视频,引导学生结合改革前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的生活状况,理解“穷则思变”、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一道理。
师:这种包产到户便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雏形。这种做法得到了中央的肯定,随后在中央的指导下逐步在农村实行。
设计意图:学习历史,最难的是调动起学生的“同情心”,只有设身处地、置身其境,才能够深切理解历史上的那些人、那些事。本环节通过小岗村农民签订契约的细节描述以及老人的口述视频,带领学生回到那个时代,使学生感受到“小人物”是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甚至推动社会发展的。
(四)环节四:步鑫生的勇气和担当——国有企业改革
师: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政府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了。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提到国有企业改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位曾经红遍全国的改革先锋,他就是于去年逝世的步鑫生先生。为什么他敢冒大不韪,率先打破国企的大锅饭呢?他又有哪些创举?请大家先看看老师给的这个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改革前的国有企业状况,步鑫生的改革措施和成效,以及步鑫生个人对改革的评价和认识。进而思考问题:国有企业改革路在何方?教师简要介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并穿插叙述步鑫生个人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及其面对态度。
师:步鑫生本人坦言,“改革本来没有路,是一块块铺路石铺出来的,我步鑫生也就是其中的一块”。无论是邓小平书记,还是小岗村村民们、步鑫生们,他们以勇气和担当肩负起了那个时代的探索,而今承载了时代厚望的新的改革之路,又能否继承步鑫生般的勇气和担当,同时增添一份理性和智慧?
设计意图: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国有企业改革虽非本课重点,但这一改革却是遇到阻力颇多的。本环节通过步鑫生的事例调动起学生的社会担当和创新勇气。
(五)环节五:崛起的中国——感悟改革开放
播放视频“崛起的中国”,学生结合课前的调查了解谈谈改革开放给自己的家带来的变化。
三、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设计了以上教学流程,希望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积极主动地心态去感受经济特区的设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改革开放措施是在何种处境下制定的,它们如何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一些大人物、小人物是如何顺应历史的发展变化,推动时代发展的,进而理解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和影响深远。我始终相信,历史本身就能打动学生,若能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性的处理,使得历史更具“人情味”,那学生将更乐学善思。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