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小霞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形式;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105—01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指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形成教学方案。《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教学作了如下表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初中文言文教学,就要使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理应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头戏。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注重形式,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其关键在于善诱。这就需要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新”、“趣”、“活”、“乐”上下功夫,运用生动形象,灵活多样的教法,像磁铁石一样紧紧吸引住学生,这是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如教学《狼》、《唐雎不辱使命》这类情节较强的课文时,我把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从新奇的、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有时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己讲述或复述,给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运用多媒体演示出美丽的画面,并配上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歌曲,同学们看着课文听音乐也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来。在歌声中同学明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共赏明月,互相祝福,释却离怨。在教师的启发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要求回答问题。进而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拓展,丰富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我经常让学生把文言文改编成记叙文,告诉学生改写文言文要把握原文的主题、感情基调、背景,对人物生活的环境、心理活动以及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可作合理的补充,或进行细致的刻画,通过联想想象,使情节充分展开,对原文提供的信息非但不能缺失,而要充分利用。如教学《木兰诗》,引导学生抓住“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进行想象。这句话既体现木兰驰骋疆场时,英勇无比,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姿,同时也能体现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屡建战功却不漏破绽的艰辛与难得。可据此合理添加情节,体现木兰的机智与智慧,使这位古代女英雄的形象更丰满,更富感染力。学生具有丰富的、异于成人的想象力,想象是他们的特长,也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但没有触发点,想象无根;缺乏丰富的阅读,有限的知识掌握量和阅历,也会阻碍想象的顺畅。文言文的改写既能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又能引导学生自然掌握相应的历史背景知识;既提高了他们阅读了解文言文大意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字斟句酌的耐心,因为改写时,一定要学会提取原文中的可扩展信息。
三、注重朗读,读出神韵
这里的“读”指诵读,虽然从“读”这一点来说,文言文诵读与现代文朗读有许多共同性,现代社会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割裂历史、摒弃传统,忽视文化。 对于诵读的重要性和诵读的要求,朱熹在《熟读精思》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多诵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也应该选在“读”上。通过读,使学生充分认识祖国语言的典雅优美,从而提高其阅读写作水平。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朗读法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摸索建立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言文诵读法,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四、注重训练,迁移能力
立足课堂教学,通过课堂练习不断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还要通过阅读相关或者相似的课外文言文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向课外延伸。老师帮助学生开辟新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巩固学生的兴趣。要组织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并在研读中培养学生求同或求异思维,由课文教学扩大到课外阅读的导读,并在自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议疑、解疑的能力。如教学《伤仲永》时,就同《塞翁失马》这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指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探求共性,辨明不同之处。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大致能看出两篇文章的异同,这是一种独到的领悟,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开拓了思维空间,提高了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