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原理,指导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文艺的本质是责任和自由,自由有其规则,艺术家可以信马由缰,但规则存于内心。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在做人做事上,都需要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不能揠苗助长,更不能迟钝延缓,要对文艺潮流有灵敏的触觉,还要坚持创新精神,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自己的舞台。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权衡好艺术创作和经济收益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思想,让两者辩证统一起来,互相促进,互为依存。
关键词:跟风;现象与本质;文艺;经济
文艺美学、文艺的本质与特征、文艺的创作规律等一系列的理论知识,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质与精髓,至今仍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产物,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在学习中感受最深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品格,万事万物的创作、创新都离不开本质的规律。经典作家们以古希腊神话与悲剧、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和众多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为依据,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遵循,以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为基本原则探寻文艺规律,指导文艺工作。这对于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文艺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开展文艺理论评论,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为我们探讨、分析文艺现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恩格斯和马克思,一起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无产阶级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使他们把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运用到文艺创作、文艺研究和文艺批评中来。这在文艺史上,是一件具有独创意义的事件。观察和解释社会现象,要用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而观察和解释文艺现象,同样要用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就是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究文艺现象,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实际行动给我们作出了示范。
2 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来看文艺跟风现象
2.1 图书出版界的跟风现象
从郭敬明、饶雪漫等,开启了一代青春伤痛文学的序幕,之后接踵而来的有七堇年、落落等,还有延续至今的辛夷坞、九夜茴。近10年时间里,出版商都抱着这棵青春伤痛文学的摇钱树不断地敛财。更甚者甚至全盘模仿抄袭,换个包装就面世了。此前,沸沸扬扬的郭敬明抄袭庄羽事件,也都让两人《梦里花落知多少》和《圈里圈外》火了一把。此种跟风出版,是近些年出版领域中冒出来的一种新现象,跟风出版虽然为出版社带来了经济利益,但在收获出版利润的同时,得到更多的是责难之声。众多人士大加讨伐,恶其低俗模仿,斥之追逐名利,皆认为这是出版界的丑恶现象,应予以制止。
众所周知,“创新”是出版人出奇制胜的法宝,但面对如今变幻莫测的市场和扑朔迷离的消费群,出版人还不能准确地把握如今复杂的出版市场,常常是投入了人力物力等出版资源,但“创新”出来的图书却因为不合消费者的胃口而夭折。出版人便将“跟风出版”视为一种“成功”的出版手段。其中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选题雷同。《卡耐基成功学》热销以后,各种人的成功学便开始见之于书市,且不说这些书籍能不能帮带读者,试问这些写书的作者又有什么真正的资历来帮别人实现成功呢?自己可能还在生活线上苦苦挣扎,窃喜着用跟风的文字来糊弄大众。这一现象大大拉低了文艺创作的品质。第二,更换版本。将跟风出版看作是求同思维下的创新,在求同的同时尚能注重求异。例如,大搞书籍版本战,《哈佛天才》、《哈佛才子:父母的教育观念》、《轻轻松松上哈佛》等畅销书籍的出版,使得其他出版社跟风而上,出版了其颠覆版《何必上哈佛》、《我平庸,我快乐》等书籍,虽然是跟风选题,但在思维上有所改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孩子教育的大讨论,解构着人们的教育观念,对社会发展与进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三,抄袭热点。紧扣读者关注的焦点,配合其他媒体将“跟风”愈演愈烈。《还珠格格》火爆上映,图书领域也刮了一把“格格”风,风力之猛,以致延续到“皇上”风、“宫廷”风等。
透過这一泛滥的现象,来分析本质的原因:我国的出版行业的不成熟。首先,为何跟风会在我国出版界大行其道?这有其特殊根源。改革开放前,出版的书籍要跟政治风,文艺要为政治服务。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出版人的市场意识大大增强,出版更加贴近老百姓的需求。如果出版脱离了消费者,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何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2 电视传媒界的跟风现象
电视的普及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自此,我们大部分的家庭娱乐都来自于这种新颖的娱乐形式,在当下网络媒体发达的现状下,不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良莠不齐的电视节目也形成一阵风潮,殃及各个电视台。当下才艺选秀比赛类节目、益智挑战类节目、情感交友类节目、真人秀类节目蔚然成风,各大电视台不惜重金,打造各种内容雷同的节目。而且大多数的节目都是拿来主义的产物,购买到一些国外节目的版权,并且由国外团队介入创作过程,全程监督,把控质量。看似是一种技能引进,其实是我国国内媒体人才缺乏的表现,需要不断的依靠外界力量,无法形成自己本身的风格,无法独立创新出优质的作品。
通过对当下现象的分析,我认为导致目前这些节目泛滥跟风现象的原因有三:第一,过分注重收视率,注重经济效益,被广告收入所绑架,蒙蔽了辨别质量的眼睛。市场经济以后的媒体也在传播思想以外更加注重经济收益,广告创收成为衡量节目质量高低的标准,这种单一、偏颇的衡量标准很快把当代媒体拉向了“见效快、收益高”的圈子里。第二,拿来主义的产物,缺乏自主创新精神。艺术创作是一个充满磨砺、充满创新的过程,一个好的电视节目的诞生也是如此,甚至更加艰难,是智力的博弈,创新的集结。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下,浮躁的影视传媒行业里,很难认认真真去原创一个质量高品位好的节目,而且跟风现象的不断严重,也打击了一些坚持原创,坚持在电视媒体有所作为的人的积极性。第三,受众的审美导向,近些年来广大受众被一波又一波的雷剧与一茬又一茬的选秀节目所淹没,更多的人被扭曲了电视审美。而且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很多受众,从内心就缺失了对文艺作品优劣的区分。而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制作者还在无下限地迎合一部分人的趣味,这也是劣质制作出现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原理指导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文艺的本质是责任和自由,自由有其规则,艺术家可以信马由缰,规则存于内心。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在做人做事上,都需要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不能揠苗助长,更不能迟钝延缓,要对文艺潮流哟灵敏的触觉,坚持创新精神,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自己的舞台。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权衡好艺术创作和经济收益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思想,让两者辩证统一起来,互相促进,互为依存。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1784年,《费加罗的婚礼》在法国首演,剧作家博马舍的这句话从此传遍世界,成为文学艺术的创作箴言。今天,这句话值得我们再度回味。作为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我们究竟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文艺发展战略?这是一个有时代感、紧迫感的课题,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关注和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