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动车组单节车辆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期测定车轮外形和轮径,结合结构参数和运行路线,构建车轮动力学仿真模式,并进行分析其动力学特性。研究结果显示,等锥度低于0.42以及车轮型面下凹深度低于2mm时,才能保证车辆运行速度在>399km/h。
关键词:动车组;车轮面磨耗;服役性能
我国地域广阔,铁路路行程长、跨度大,不同地区的温度、湿度差异大。车辆运行线路条件不同,使车轮服役的条件差异较大,随着车轮的磨耗,其型面不断发生改变,接触关系发生变化,影响到车轮服役寿命[ 1 ]。本研究主要采用多体动力学软件进行仿真分析方法,研究车轮型面磨耗对车轮服役性能的影响。
1 车轮磨耗仿真
1.1 仿真设置
本次研究共对一个动车组的8个车轮进行研究,使用WP-D型测量仪测量车轮型面和轮径,每隔1个月测量1次,总共测量5次,获取5组实测数据,并整合为5个磨耗工况,分别设为S1、S2、S3、S4、S5,采用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仿真模式,分析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和作用力。车体动力学仿真模型部分参数如下表1所示:
1.2 车轮轮径差变化
通过定期测量发现,车轮轮径差值最大约8mm,车轮型面严重下凹,左、右两边车轮径最大差值为2.51mm,已超过镟修阈值。
详见表2,轮对两侧同时存在磨耗,但两边的磨耗量有所不同,其中以滚动圆近处的磨耗量较大,踏面以及轮缘均存在磨耗,而左、右车轮间最大的轮径差分布在前转向架处,前转向架轮对的磨耗量大于后转向架,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车轮磨耗加剧,轮径和标准轮径差不断增大。
2 实测型面的轮轨匹配
车轮磨耗使车轮型面和轮径发生改变,轮对也随着发生横移和摇头,需寻找新的平衡位置与钢轨匹配,确保车辆安全。依轮对位次随着一位轮的偏移量逐次减小,要获得新的平衡点,应适当调整前导轮的偏移量[ 2 ]。
偏移量为2mm时,轮轨接触关系恶化,当车轮锥度为0.4时,各工况的轮位差异较小,临界速度差异较小,当车轮锥度逼近0.42mm时,临界速度开始大大下降,详见表3。
偏移量的增大使转向锥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车轮临界速度发生变化,因此工况5的临界速度变大。因此,在直线运行状态下,轮轨匹配低于0.4mm时,车辆的临界速度可保持在400km/h以上,从而确保车辆正常运行。
3 动力学仿真
3.1 轮重差和减载率
从实测数据可看出,随着运行里程的增加,车轮型面侧缘贴靠发生频率增加,可出点两点或多点的接触关系,曲线运行状态发生频率高于直线运行状态,造成左、右车轮型面磨耗产生差异。
造成车轮静态下轮重产生差异,轮重减载率也发生变化,静态下左、右车轮轮重差最大3.1kN,与标准轮重52kN比高达5.8%,超过安全标准IEC6113的4%、GB/T3317-2006的2%[ 3,4 ]。
本研究设置车辆运行速度为250km/h,运行曲线半径8000m的圆曲线,在不同的工况情况下,轮重及轮重减载率震动率如表4所示,随着车轮磨耗加剧,减载率缓慢增加,车轮轮径减小,下凹量增大,车轮承受的载荷发生变化,随着运营时间越久,车量经过曲线的安全性逐渐下降,在超高条件下,脱轨系数增大。
3.2 车辆磨耗
轮轨型面磨耗使轮轨接触关系发生变化,接触点处踏面曲率半径和接触面积减小,造成应力增大,加剧车辆磨耗[ 5 ]。各工况下磨耗随着运行里程增加而加剧,造成车轮型面下凹深度越深。S1-S4工况下车轮磨耗功率增加率较低,分别为2.1Nm/s、4.6Nm/s、4.8Nm/s、5.7Nm/s。S5磨耗功率最大,高达8.7Nm/s,可见车轮下凹深度<2mm时,磨耗功率增加率较低,当下凹深度>2mm时,磨耗功率增大。
4 结论
本研究仅测定5次,以实测数据进行仿真研究5种工况下车轮型面磨耗对车辆的影响,虽然测值量满足车辆运行要求,但在车辆实际运行中,需考虑多种动态因素对型面磨耗的影响。
随着车轮型面的改变,车辆动力学也随着发生变化,尤其对于工况S5型面,磨耗较大,对车辆的影响较大,应及时进行镟修,防止钢轨过大劳损,镟修后可极大恢复车轮动力学性能。
车轮型面的磨耗主要引起车辆静态力学性能的改变,同时引起静态接触关系改变,造成车辆运行的安全性下降,尤其对于车辆前传向架的影响较大,若设定等锥度值为≤0.4,保持车辆的安全性。车轮型面出现下凹时,可加剧车辆磨耗,磨耗下凹>2mm時,车辆的安全性极大下降,影响到车辆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 李煜,张剑,张雪珊.车轮型面位置偏移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5(01):18-23.
[2] 韩鹏,张卫华.轮对结构弯曲及型面磨耗对高速列车振动性能的影响[J].振动与冲击,2015(05):207-212.
[3] 韩鹏,张卫华,李艳,黄冠华.轮对磨耗与轮径差对高速列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3(06):47-53.
[4] 张卫华,李艳,宋冬利.高速列车运动稳定性设计方法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3(01):1-9.
[5] 张冰玉.基于SIMPACK的高速动车组建模与仿真[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03):33-38.
作者简介:李亭(1988-),男,汉族,陕西绥德人,硕士,助教,专业:车辆工程,研究方向:车辆自动化控制、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