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
最近,微信“朋友圈”里一篇题为《莫言批斗会在北京举行》的文章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细读文章之后发现,这是一个纯粹的“标题党”。所谓的“批斗会”实质上是7月16日在北京一群教育专家隆重举行的“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研讨会”。说是“批斗”,因为整个研讨会针对莫言在全国“两会”上高调建议“缩短基础教育学制”,与会专家“一致”表示反对,而且有些言辞颇为犀利。
在文章的作者看来,“专家们”之所以对莫言的建议有着如此强烈的反应,是因为莫言“外行人”的身份。在他们看来,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莫言,应该一门心思弄好自己的文学,而不应该对文学以外的教育“指手画脚”。毕竟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莫言因其在文坛的影响,所提的建议还是有一定分量的,作为教育的“外行人”,倘若他的建议得以通过,那么对于科班出身的专家而言,脸上是挂不住的。
当然,也有人在《中国青年报》撰文指出:“是不是有些人只想利用名人做文章,或者干脆是靠标题吸引眼球?”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研讨会作为一次深入、正式的学术会议,参会者必定在教育领域内有着一定的权威。照理说,他们也应该有着与身份相匹配的大视野和大格局,有包容的心态和谦逊的品质。然而在研讨过程中出现的对莫言态度的“一致”性,着实令广大读者感到一种强烈的“说不出的感觉”。其实,现如今提到“专家”,人们想到的是“不切实际”、“异想天开”、“高高在上”,这对于需要脚踏实地的教育而言,是相背离的。很多人转发评论《莫言批斗会在北京举行》一文,其实就在传递这样一个信号:人们看到,至少在我们的教育内部,“向外”的底气和信心还不足。不少人还停留在“闭门造车”的时代,陷入了只看到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狭隘思维中。殊不知,真理是越辩越明的。或者说,这个道理他们是懂的,只是囿于利益关系(不单单只物质方面,还比如名誉这样的精神利益),他们不愿意去辩,喜欢自说自话,以巩固自己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如果这样的话,那教育真的是到了很危险的时候。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社会科学,是全社会的事,我们应该倾听全社会的声音,关心教育“满意度”建设。无论是来自社会哪一方面的声音,我们都应该予以尊重与思考,保护教育有心人。笔者以为,这种“尊重”体现的就是我们“开门办教育”的包容和开放。教育作为关乎社会民生的事业,受到的关注很多,这不仅因为教育本身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也因为我们所有人都离不开教育——无论是我们自身,还是我们身边的人,都和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造成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似乎谁都可以对教育“说上几句”。只是面对这些来自外界的评议,教育人应当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一方面,愿意对教育“说上几句”的起码是对教育关注的人;另一方面,在“说上几句”的人中,有一些是对教育心存怨念的,但也有不少提出的是真知灼见,即教育的“有心人”。他们所表达的往往体现着局外人别样思考,含有一种“跳出教育看教育”的冷静和清醒,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来自其他领域的新生力量。
“开门办学”、“开门办教育”这样的口号已经喊了很久,从这些熟悉的口号中,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教育想要向外发展的渴望,也看到了教育人寻找外部力量发展自身的渴望。从不少学校和地区的实践来看,打开门的方式让更多的家长和社会力量关注到教育,并且开始思考教育、研究教育,为学校的办学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向。更重要是的,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何况我们办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人民满意”,只要真正打开教育的“门”,允许出现不同的声音,允许一些初衷和出发点是为了孩子未来发展、终身发展的尝试,才能将教育的这团火焰越烧越旺,亮到可以指引孩子们的前方。
说到底,口号喊起来容易,真正要做起来,需要有底气、有毅力,也需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更需要有一步一个脚印的躬身实践。所谓的莫言“批斗会”,是人们对于“专家”态度的一种表现,也折射出部分人的思考与忧虑。就教育而言,这份思考与忧虑就是让教育“开门”的可能性,真正开了门,有了合理的引导,改变也就离我们的期盼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