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现状与优化对策分析

2016-05-30 06:55:41宋彬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18期
关键词:法律素养大学生

宋彬

摘要: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生力军,必备的法律素养是其立足社会的核心条件。大学生法律素养直接关系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更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文章从高校法制教育实践角度对目前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进行概述,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法律素养偏低等现状提出优化对策。以探寻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达到制度性法律文化和观念性法律文化内在协调一致。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十分薄弱、法律素养较为缺乏,影响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频繁发生的各类大学生犯罪现象,使我们意识到快速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高等学校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推卸的职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也直接影响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程度,因此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此基础上,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一、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近几年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大学生犯罪问题触目惊心。高学历犯罪现象凸显日益成为干扰社会秩序的严重问题,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犯罪主体广泛化。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中的17%,且涉案大学生不乏名牌高校学生。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某院所承办涉案75人中硕士4人、博士2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智商高,知识面广的大学生犯罪的手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法制观念薄弱。这应当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大学生法律素养亟待提高。

1.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人数占高校总人数的1.26%,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存在为考试而学习的情况普遍存在。大学生法制教育成效不容乐观,究其原因课程内容设置不够科学。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急待提升,但很多从事法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都不是法律科班出身或从未真正研究过法学。许多大学生也错误地以金钱作为衡量个人得失的标准,很多学校师生直接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课程简称为“思品”课。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学校更重视德育、轻视普法。

2. 目前高校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一起作为课程来开设,造成法制教育环境的不力性。专业教师匮乏、教学手段单一,造成大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片面、零散,甚至错误。授课时采取灌输、照本宣科使得学生产生疲劳乃至厌恶情绪,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全面性。大学生法制学习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但是老师和学生更为看重哲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这为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带来极大的考验,体现着“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尴尬地位。

3. 社会的多方位发展促使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多重变化,但其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尚未养成。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成为一些大学生的人生信条,对法的本质、作用和看法尚不明确。中学教育环境中接受法制教育的机会几乎没有,对现行法律要求和态度、法律意识和思维方面存在极大的欠缺。部分大学生直接把扭曲的价值观定性为利己至上,缺乏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怀有极其强烈的投机、侥幸心理,无法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缺乏對法律的评价和界定。有些为达到个人的目的不惜把自身的高智商运转到作案的手段上,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不明确。

二、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优化对策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对法制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现有的法制教育课程设置是放在思想教育为主的背景下,结合司法实践多措施并举地改进教学方法。需改进法制教育的实施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法治。结合各高校的学校类别、就读专业、社会环境等特点,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有法律意识的人才。注重对学生成人、成材的双重培养,在教学中应当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大力宣传法制学法制建校的思想,使学生真正理解法律。

1. 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的安排有的放矢,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开设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课,改变过去重记忆、重突击的闭卷考试。多渠道引导大学生的法制学习进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双边互动活动。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管理约束机制,加大对学生利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察。采取多样的形式,通过课堂讨论、研讨性论文、调查研究报告等进行考核。与学校其他相关教育环节相联系,从而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 优化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素质。法制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工程,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增强实践性。为保证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法律素养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必须配备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健全学校的制度保障。教师队伍的专业教学培训力度要加大,通过各种形式培训其业务水平。坚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完善课堂教学,鼓励教师投身实践教学中。聘请法律界人士、学者定期为学生做讲座,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生活中应作到公平、公正、守法和护法,增强其实践素质。使大学生生活的整个空间都融入法制知识,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

3.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构建法制教育社会环境、坚持依法治校。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遵守法规的氛围。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和后勤管理,实现教育管理法制化。配合属地公安机关做好学校周边营业行业的安全防范工作,加强学生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意识。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使校园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强教育领导,充分征求师生意见。把大学生犯罪率降到最低限度,依法律健全各项管理规定。吁其他教育环节的共同努力,提升学生法律素养。

4. 法制教育的实施还需要增设法律选修课,开展法制主题班会、文艺汇演等宣传活动。有法律专业的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法律教师人才资源为非法学专业的法律选修课,并建立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网络。充分考虑非法学专业学生的基础和兴趣点,及时发布法律信息及学校重大法律事件。充分启发学生法律学习兴趣点,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增强社会应变力。高度重视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增强对复杂环境抵抗的心理素质。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使学生通过心理知识的学习全面认识自我。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有针对地开展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明确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服务。真正成为建设的中坚力量,最终建立起自律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1.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正处在从他律向自律转型的过程之中。在实现依法治国进程的宏伟蓝图中,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稳定的法制校园环境。公民法律素养的提高具有基础性地位,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是改变当代大学生法制观念现状的需要。公民法律素养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法治土壤,通过法律素养的有效教育帮助大学生拥有现代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是国家现代法治建设的需要,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直接关系我国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及进程,也是培养新世纪人才迈向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最终建立起自律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2. 当代文明的法律理念乃是通过法律这种机制实现人的自律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形成教育知識、塑造人格的新模式的任务,使其最终成为与法治国家相适应的现代公民。在培育学生德育时,使其意识到自身行为的社会效果。完善青年人人格,并为自己的行为担当责任。满足生理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催化其对自身行为的评价意识和自由选择意识。使其抱有理性冷静的态度去处理,适应法治社会的要求。运用法律知识来解读,加强法律素养教学的实效性。用比较低的成本(法律途径)而非过激等行为来实现自己诉求,使即将走上社会舞台的大学生成为素质健全的合格公民。真正成为建设的中坚力量的重大意义,满足法治国家对人才素质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法]列雏纳斯,欲望的欲望[M].关保艳,译.商务印书馆,2015.

[2]黄菲菲.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

[3]陈锡敏.试论道德的法律底蕴[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3).

[4]黄邦道.论当代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J].重皮科技学院学报,2015(05).

(作者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法律素养大学生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让人死亡的法律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
让法律做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