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 邹宇静
摘要: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题非海洋经济莫属。海洋文化产业是海洋经济产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壮大海洋经济的一大助力。它还是海洋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为海洋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物质性基础。广东省想要实现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变的跨越性目标,就应该建设有鲜明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以促进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文化传播。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文化产业;海洋强省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沿海国家将发展的目光聚焦在海洋发展上,沿海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了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并将海洋战略提升为国家级战略。中国提出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海洋发展重大战略。广东省作为我国海洋经济第一大省,是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试点地区,是改革开放的领头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率先完成海洋强省建设责无旁贷。
海洋文化产业既属于海洋文化范畴,又属于海洋经济范畴,它具有文化产业中的创新性、可持续性、非物质性等特征,也具有海洋经济区域性、资源性、综合性等特点。海洋文化产业可以运用海洋文化资源和现有科学技术成果无限的创作出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突破了传统经济在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极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广东现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为广东下一次经济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一、广东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一)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需要
广东是人口大省,据《2010年广东统计年鉴》统计,2010年广东人口达到8365.98万,而粮食作物总产量只有1314.50万吨,耕地面积仅为284.14万公顷,全省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按照粮食作物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只有1.57吨,表明广东陆地资源、粮食资源极其短缺。据统计,在2010年,广东城镇失业人数已达到395093人,其中还不包括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且失业人口呈上升趋势,人口众多随之导致严峻的就业问题以及各种环境压力。说明现阶段广东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资源的短缺,广东要想继续保持经济的稳定和持续性发展,就应该突破原有的发展模式与发展观念,把经济发展目光投向海洋经济,发挥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特征,减少对资源的依赖。海洋文化资源具有可重复利用、用不枯竭的特点,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不会消耗原有的资源,反而有利于文化资源的再生积累,且不以自然资源的利用与掠夺为代价,减少了广东经济发展时对陆地资源的开发和需求,让更多的陆地资源用于人民基本生存。其次,海洋文化产业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和可持续性,通过不断创新,在运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和科学技术成果的前提下,能够无限的创作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将会是缓解广东人口压力,新增就业的好途径,开拓出广东人民生存和生产的新空间。
(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部署。这是中国应对全球和亚太战略格局新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培育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的一个重大决策。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的始发港——徐闻,唐代市舶只管理条例,宋代“南海一号”沉船,明代贡舶、商舶贸易与海禁,潮汕“红头船”,“南澳一号沉船”,清代一口通商与“天子南库”——广州等等。这些无不见证了广东两千多年来在中国海上贸易取得的非凡成就,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身份。今后,广东应该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抓住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国际经济格局调整的机遇,大力参与21世纪海洋丝绸之路的建设,推进广东与沿线国家在贸易、交通设施、文化交流、旅游和海洋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在“海上丝绸之路”大背景下,广东應该依托海上丝绸之路商贸物流大通道,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三)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广东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30余年一直都是中国的经济强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标杆,在国际上享有“世界工厂”的盛誉。随着时间的推移,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国际经济市场剧烈动荡,波及广东中小型的加工制造企业,导致加工订单减少。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因大批量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而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损失严重,甚至是倒闭。广东引以为豪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廉价土地成本优势反而成为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禁锢。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在金融危机冲击广东加工制造业的同时,对于广东来说,这也是调整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好机会,可以借着危机,将产业结构“重新洗牌”。而隶属于第三产业的海洋文化产业,能够在土地资源、环境压力等方面的发展限制上突破了原来传统经济发展的禁锢。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是广东突破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限制,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推动经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明智之举。
二、广东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优势
(一)天时—国家政策、海洋发展时机契合
海洋开发是进入21世纪以来声音最强的时代主题,在国际上,海洋强国战略已经成为共识。中国洞悉到这个时代契机,开始高度重视海洋事业的发展,“十八大”正式提出海洋强国发展战略。各级海洋行政部门和广大海洋工作者也积极进取,使海洋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响应国家号召,广东提出了“海洋强省”战略建设,而海洋文化产业作为海洋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会获得更多的支持。其次,广东省自改革开放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在改革开放的建设道路上积累了丰富的创新经验。如今,广东省再一次成为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建设的重点实验区,无论在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还是海洋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上,国家都会给予广东”先行先试“的政策,让广东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有足够的独立创新空间,能够充分发挥广东人民的创新精神,推动广东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性发展,开拓出更适合广东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发展的发展模式。最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让广东又一次成为国家级经济发展战略的中心位置。广东省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省,两千多年以来一直不间断的与沿线各国保持着密切的商贸往来,广东也作为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把世界文明带入到中国,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开拓了广阔前景。
(二)地利--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优势明显
广东省地处亚欧大陆东南部,坐落于南海之滨,成为中国跟菲律宾、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其次,广东的深圳特区、珠海特区分别与经济发达的香港、澳门隔江相望,更是与宝岛台湾一衣带水,广东与港澳台之间无论是在资金、技术,还是在劳动力、土地、消费市场等生产要素上,都能够与港澳台实现优势互补,在海洋经济合作上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最后,广东与广西、福建、海南等海洋资源大省是邻居,在海域位置上有相互交接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共同开发。目前,三省正在积极打造“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团”,希望通过这一合作项目构建一个常规的合作机制,共同建设跨海通道,共享旅游资源,共同促进三方的海洋经济发展。
广东海岸线长达3368千米,所辖海域面积辽阔,有面积较大的岛屿800多个,为广东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提供了场地支持。适合建海港的海湾有200多个,为船只停泊靠岸和货物装卸等海上交通运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广东海洋渔业资源丰富,远洋与近海捕捞技术都相对成熟。珠江口外海域和北部湾的油气田已经有多口出油井被打出,沿海的风能、波浪能和潮汐能都具有不可小觑的开发潜力。自然资源优势为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备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绝对优势条件。
(三)人和—文化浓郁、海洋经济实力支持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建设源源不断的提供浑然天成的文化素材。广东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随着港口贸易的发展,广东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其中以潮汕文化和雷州文化为标志。广东还是中国海上贸易和移民出洋最早且最多的省份,是远近闻名的侨乡。众多的广东籍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素来有着强烈的爱国之心,时刻关注和支持着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这不仅使广东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加充足的资金,也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国际性的市场和平台,让广东海洋文化产品更容易被全世界所接受。
广东从1992年开始,在全国经济总量一直处于榜首。2013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1.23万亿元,占省国民生产总值的19.8%,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0.8%。2013年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的总支出预算达到了1.9亿元,其中有7438.6万元为项目支出预算。在有如此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的支撑下,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海洋建设的发展事业中,促进广东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也为广东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发展广东海洋文化产业的建议
(一)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广东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因此要逐步加强产业扶持政策的实施,对于一些主导产品突出、发展前景良好、资产规模较大、实现利润高的企业,要在财政税收、科技、规划、土地等方面给予优先政策支持,保证海洋文化产业在产业政策上不落后。财政作为政府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在培育海洋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集聚等领域,提供财力保障和支持。为海洋文化产业建设量身建立相应的财政政策,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者税收优惠。不断完善符合海洋文化产业建设的投资融资政策,创新信贷模式。通过建立海洋文化产业专项基金等金融方式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对资质良好,有发展前景的海洋文化产业给予利率上的减免,保证资金的后备充足。培育创新型人才,根据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打造一支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大规模、高素质、高层次、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扶持力度,优化人才队伍整体结构,加强高层次科技研發人才、工程技术人才、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建立健全行政审批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审批服务效率和水平。加强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制定海洋执法建设规划,提高海洋执法水平,完善相关的海洋法律体系,使执法过程中有法可依。保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稳定有序。
(二)打造广东“蓝色硅谷”
美国“硅谷”的巨大成就,让世界看到了高新科技的力量,原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能够让经济飞越发展,继美国硅谷之后,世界各地陆续产生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如日本的筑波科技城、以色列的“硅溪”、英国的剑桥科学园等,且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果。“蓝色硅谷”是一个具有区域创新模式的区域创新体,它以海洋为特色,是海洋高科技研发和高科技产业的集聚。我国最早提出“蓝色硅谷”这一概念的地方是山东青岛,目前正在建设当中。广东作为一个经济强省,又是海洋大省,且省内拥有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暨南大学等高级海洋研究机构和海洋类高等院校。又是濒临港澳台,是对外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更有建立深圳这种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型城市的成功经验。因此广东有能力也有必要建立广东的“蓝色硅谷”,建立一个有海洋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通过“蓝色硅谷”的建立,使国内外海洋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引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技术和高资质企业。改造广东当前传统的海洋文化产业,整合产业内各种资源,孵化出符合现代发展需要的高科技海洋文化产业。最重要的是创新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突破传统发展理念的禁锢与思维框架的约束。使资本制度、产业组合、人才模式和投资模式得到创新,加快将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大数据+蓝色+互联网+物联网
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兴数据处理技术,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发展趋势,被誉为21世纪新型“石油”或“黄金”,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和引擎。“蓝色+”战略利用海洋资源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各类创新成果融合于海洋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海洋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创新力和生产力。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
海洋文化产业作为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的结合体,离不开时代经济发展机遇。我们要学会用智慧的眼睛洞察出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把握住新一代科技变革和产业升级的机遇。利用大数据平台分析各类数据,让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前景更清晰,改善发展环境。以“蓝色+”战略为鉴,把海洋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共同发展和利益共享。借助互联网与物联网,采用新型媒介手段推广和宣传广东海洋文化产业,将广东的、中国的、世界的海洋文化产业要素相互联系,融合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海洋文化产业最优生产要素,汲取最好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素材为我所用,打造出国内领先的、甚至是能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海洋文化产业。
(四)参与国际海洋文化产业市场
各国的文化在国际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断相互交融,也导致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广东处于对外交流的前沿位置,而海洋文化产业具有经济、文化双重属性,契合“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发展要求。此时广东海洋文化产业应当借势国家级战略发展的东风,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产业之间的交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打造有广东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有资质的、敢于走出去,敢于在国际文化产业市场上与其他国家竞争的外向型龙头文化企业,提高广东海洋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的知名度,为今后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不断加强国际海洋文化产业之间的交流,与世界接轨,了解世界市场的文化需求,知悉国际文化市场运作秩序,认识广东在海洋文化产业的缺点与不足。加大研究力度和资金投入,各个击破,不断提升广东海洋文化的发展水平,向国际水平靠拢。将广东建设成一个品牌化、规模化、国际化的海洋文化产业大省,更好的服务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服务于广东海洋强省建设,服务于国家的“海洋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吴向红.对发展广东海洋文化产业的思考[J].探求,2014(06).
[2]晋保平.广东参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优势和作用[J].新经济,2014(31).
[4]彭亮,高维新.广东海洋经济发展SWOT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3(05).
[5]钱玉娟.“互联网+”产业转型新坐标[J].中国经济信息,2015(06).
[6]刘陈,景兴红,董钢.浅谈物联网的技术特点及其广泛应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09).
(作者單位:谢安,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邹宇静,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