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艳
摘 要:将旅游资源优势与城市经济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增就业、减贫困、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进旅游精准扶贫,促进旅游业跨越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是“十三五”期间安化县旅游发展的目标。安化发展旅游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发初具规模,但是在开发过程中面临不少问题,该文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化县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SWOT分析;安化;旅游;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8-0118-03
1 研究区域概况
安化县位于资水中游,湘中偏北,雪峰山北段,总面积4 950.25km2,是湖南省面积第三大的县。截至2015年底,辖5个乡、18个镇,是全省人口大县之一,常住人口91.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7.36万人,城镇化率为30%,主要为汉族居民。安化历史文化悠久,古称“梅山”,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人才辈出,如清代两江总督陶澍、云贵总督罗绕典、著名书法家黄自元,唐九红、龚智超、龚睿娜、黄穗、陈琳、田卿等羽毛球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盛产松、杉、竹、茶叶、药材等,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竹子之乡”“湖南省林业十强县”等称誉。“安化千两茶”享有“世界茶王”的美誉,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矿产资源蕴藏量、种类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52种。境内名胜古迹颇多,风景迷人,拥有六步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柘溪国家森林公园、雪峰湖国家湿地公园、世界第一冰碛岩的省级雪峰湖地质公园和保护完好的文武庙建筑群、陶澍陵园等文化遗存,茶马古道、蚩尤故里、九龙池风光带等潇湘新景正脱颖而出,享有“中国最美小城”盛誉。近年来,安化县委县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立足资源优势,强力实施“3+2”发展战略,着力抓好矿产、茶叶、旅游等三大产业和交通、城镇两大基础建设,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使旅游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不断发展,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日益增长,安化旅游人数和旅游营业收入整体上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
2 发展现状SWOT分析
本文采用美国管理学教授史提勒提出的SWOT分析法,对安化县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系统分析:
2.1 优势
2.1.1 旅游资源丰富,组合较好,开发潜力巨大 安化山奇、水美、石怪、洞幽、林茂,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如六步溪国家自然保护区、柘溪国家森林公园与雪峰湖国家湿地公园相映成趣,珍稀植物美不胜收。独特的梅山文化、蚩尤文化、黑茶文化、茶马古道文化、陶澍文化、羽毛球文化等人文资源优势,是全省十多个大中城市共同的“后花园”。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组合良好,开发潜力巨大。
2.1.2 区位优势较为明显,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 安化东与桃江、宁乡接壤,西与溆浦、沅陵交界,南与涟源,新化毗邻,北与常德桃源相连,位于益阳、娄底、怀化3市结合部位,处于湖南“西一线”旅游开发带中转站位置,梅山龙宫和南岳衡山旅游景区之间,长株潭益经济带内,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十二五”期间,通过多种媒体宣传,促销力度加大,各种旅游节庆举办等手段,安化美誉度和知名度不断提高。
2.2 劣势
2.2.1 交通不便 集山区、库区、老区于一体,“九分山地半分田,半分村庄和水面”是安化地貌格局的真实写照,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面积占82%,重峦叠嶂的道路阻隔,严重制约了安化的经济发展。安化目前只有一条国道G207穿过境内,一条省道S308贯穿东西,一条铁路湘黔铁路安化段在平口设置有县级火车站——安化站,资水系航道发挥着很小的作用,高速公路和空运都处于空白阶段。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是旅游需求得以满足而实现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严重影响着旅游者的选择和对旅游过程的感受、评价,安化目前的交通条件严重制约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2.2 全国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对旅游投入有限 由于历史原因和特殊地理特征,安化是国家特级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武陵山片区县,到2015年底还有贫困村138个,贫困人口10.8万,占全市将近50%。城镇化率仅30%,财政自给率远低于国、省、市平均水平。近年来,安化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增快,但由于经济发展基础小、经济总量低,远远不及其他地区,还处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对旅游投入有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项目开发招商引资,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都受到了制约。
2.2.3 旅游六要素发展不齐全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基本要素,安化境内六要素发展不齐全。比如,旅游接待能力明显不足,五一、端午、中秋小长假和国庆黄金周期间,县城及景区内主干道公路的车流量明显增多,各主要景区停车场停车位不足,缺乏方便快捷、质优价廉的旅游交通方式,存在游客进不去、进去散不开的现象,厕所、标识标牌、游客中心等配套设施也有待完善。以观光游为主,各类体验项目缺少,游客在安化停留时间短,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不能凸显,缺乏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旅游信息化程度也亟待提高,公共服务空间发展不均衡。
2.3 机遇
2.3.1 政府扶持力度,发展环境优良 《湖南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湖南省美丽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方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关于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强县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为安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安化县被确定为省直管县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县,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全省第一批产城融合示范区、全省服务业黑茶产业研发示范聚集区、投融资平台转型试点等利好政策落地,为安化旅游项目开发带来了更大更多的自主权和作为空间,将有力地提升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安化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资源消耗少、投入产出比高,就业空间大、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3.2 交通条件大力改善,进出瓶颈破解 从瓶颈破解来看,随着二广高速的全线贯通,马安高速的加速推进,安官高速的适时启动,安化将实现与国省高速网无缝对接,县域出口通道彻底打通,基本形成以公路运输为主体,铁路和水路运输为补充的交通运输体系。同时,随着景区景点基础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景区内道路的通畅性和舒适程度都得到大力改善。
2.3.3 旅游需求的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加 从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环境看,旅游基本实现了休闲化、大众化和社会化,人们对离开自己的常住生活地去异地进行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等活动的需求日益增长,预计到2016年国内旅游人次将达到43.8亿人次。目前,我国人均GDP超过7 000美元,正处于旅游消费需求爆发式增长期,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出游率将由现在的2.6次增加到5次,居民的旅游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周五下午与周末时间相结合形成的小短假,给人们提供了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旅游需求、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三者是产生旅游动机,形成了旅游过程的基本条件,目前旅游市场三者条件具备,为安化旅游业的发展带了重大机遇,未来10~20a,安化将处于旅游发展的黄金期。
2.4 挑战
2.4.1 旅游区内部发展矛盾突出 安化旅游开发较晚,进程较快,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缺乏科学规划、对市场了解不深、急功近利、盲目开发等现象,造成开发层次低,资源利用不合理,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落实不到位,建筑物建设与当地景观存在不和谐等问题。如山林存在的乱砍滥伐现象,造成水土流失、山体裸露;违法捕猎现象时有发生,使野生珍稀动物减少;部分厂矿企业的乱排乱放使资江水系、柘溪水库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时有垃圾漂浮;龙泉洞景区与青龙洞景区开发过程中存在同质现象,部分石钟乳等在开发过程中保护不到位,受到破坏。旅游区对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旅游区一经破坏,就会失去原生性,旅游发展将失去基础和依托。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如何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规避“竭泽而渔”的风险,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安化旅游开发发展过程面临的主要威胁。
2.4.2 周边旅游景点激烈竞争 在旅游市场上没有鲜明的旅游形象,垄断性的旅游资源较少,旅游开发意识、市场营销、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还不够成熟,与周边旅游景点存在激烈竞争,这是安化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强大挑战。从县域范围分析,拥有“桃花江美人窝”美称的桃江县竹乡特色鲜明,在区位上比安化具有优势;新化梅山龙宫开发比安化龙泉洞和青龙洞都要早;全国百强县宁乡县的乡村旅游无论是在开发力度还是规模上都远超刚刚起步的安化乡村旅游;从全国范围来讲,江西婺源的乡村旅游有更多供安化借鉴的经验,世界地质公园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在自然风光旅游方面占据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因此,由于时间、距离、经济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其他旅游区的替代效应对安化旅游的影响比较大,如何利用旅游区之间的正面辐射效应,争取其他旅游景点的客源市场,保留本县旅游客源,实现安化旅游跳跃式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 发展对策建议
3.1 政府高度重视,强化旅游规划,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加大旅游投资建设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关联性大,对GDP贡献率大,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测算,目前全球旅游业已连续六年实现增长,旅游业对全球GDP的综合贡献占全球GDP总量的10%,创造就业占全球就业总量的9.5%。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安化发展工业难度大,因此当地政府应因地制宜,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深远悠久的历史底蕴发展旅游业,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县建设,以安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为指导,以“山、水、茶、人”为发展理念,以“民居建设民俗化、项目建设景致化、村庄建设景点化、城镇建设景区化”为开发方针,以大项目为牵动,大营销为依托,大服务为保障,用“双核五极、两带四区”的骨架,铸就安化“上山入水、两乡共振”的旅游新格局,打造中国茶文化生态休闲度假名城,带动全县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在全力建设茶马古道、雪峰湖、梅山古国、陶澍故里四大旅游区,打造安化旅游品牌的同时,优化融资投资环境,放宽准入条件,通过参加各种招商项目洽谈会及其他方式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安化旅游的发展,开发旅游新项目,完善景点配套设施。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扶持和奖励旅游经营者,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3.2 树立“全域旅游”观念,转变旅游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旅游业已经发展到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这就要求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将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运作,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湖南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湖南将强化全域旅游,以县域为基础,以景区景点为支撑,旅游功能区为载体,旅游走廊为纽带的全域旅游规划。作为安化旅游资源大县,需借助此次机遇乘势而上。在旅游开发发展过程,对当地居民进行宣传教育,使其全方位的参与旅游业的发展,维护当地形象,提高保护意识,防止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现象出现,使其成为旅游从业者,从旅游开发中直接获益。对游客而言, 通过各种途径对旅游目的地自然、文化、历史充分认知和了解,尊重当地民风民俗,有意识地减少和避免自身行为对旅游地的不良影响,防止由于文化冲突等引发的矛盾。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与当地生态环境协调一致,人和自然的因素各得其所,相得益彰,防止景点景区建设、经营与社会割裂、孤立,造成景点景区内外“两重天”。
3.3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完善产品结构,树立鲜明旅游形象 为了使安化旅游在众多同质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在有限的客源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安化旅游开发应进行充分市场调研基础上,找准定位,开发具有文化性、生态性、体验性、民族性和休闲性的多元化旅游产品,完善产品结构,设计旅游精品线路,创建特色旅游品牌,防止产品同质化,文化空心化,过度商业化,矛盾复杂化等现象出现。参观白沙溪茶厂、爬关山峡谷、骑马川岩江、赏云台山生态茶园、品地道安化黑茶,将茶、马和旅游有机结合,“以茶促旅、以旅兴茶、以文传茶”,把茶文化旅游打造成为我县拳头旅游产品。深度挖掘梅山文化,引入打地花鼓、唱汉戏等传统地方特色艺术表演,深度挖掘文化元素,策划体现梅山文化特色大型实景剧,丰富安化旅游文化内涵,让游客尽情体验古代梅山山民的生活方式,享受梅山文化的别样风情。依托雪峰湖国家地质公园、六步溪国家森林公园、柘溪水库、红岩水库等自然旅游资源开展集养生度假、山水观光、文化体验、运动休闲、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游旅游产品,使安化在旅游市场以休闲度假胜地著称。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充分挖掘古村落的旅游发展潜力,扶持乡村旅游发展。
3.4 加大宣传推广,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实现旅游联动发展 2015年安化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国内80多家媒体近300名记者宣传进行了报道,提升了安化黑茶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树立了安化生态、文明、开放、发展的新形象,使旅游人数从几何数增长。成功的市场营销对旅游目的地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因此,安化旅游主管部门应联合政府部门,旅行社、旅游协会等组织,增加市场营销资金,使用多种有效的营销手段策略,加大旅游形象品牌营销力度,抓好精品线路的延伸与对接,把安化旅游打造成为更强大的旅游品牌。目前安化借鉴凤凰、桂林等地的先进经验,创作了《安化黑茶传天下》等歌曲,出版了《安化黑茶故事绘》《走近安化茶文化》等专著,编印《安化黑茶》《安化黑茶文物实录》等文化典籍,在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远方的家》等栏目中播放了安化黑茶纪录片,“天下黑茶,神韵安化”面目逐渐向世人揭开,通过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国际茶博会,旅游推介会,羽毛球竞赛等活动提高安化知名度。同时安化旅游业的发展应该树立宏观发展理念,主动融入“一带(湘江旅游带)四圈(长株潭、环洞庭湖、大湘西、大湘南)”为骨架的区域旅游发展格局,以实现共赢为目标,以“竞争中合作”和“合作中竞争”为发展模式,在竞争的前提下进行有机合作,与周边相邻新化、隆回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建大梅山文化旅游品牌,开辟精品线路,解决安化、新化和隆回等梅山文化核心地区不温不火的旅游现状,与长株潭、常德、益阳实现游客资源共享,形成区域联动格局,实现优势互补,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地域旅游网络,发挥规模集聚效应,拓宽与共享旅游客源市场,实现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文化三大效益。
参考文献
[1]谢莉. 湖南省安化县特色农业与旅游扶贫[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3:47-49.
[2]龚华杰,刘鑫.安化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24):107-108.
[3]王应龙.贫困山区旅游业发展研究——以湖南省安化县为例[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