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于同一首音乐作品来说,每一个人对它的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同样,对于它的表现也是不同表演者在一种相近的音乐感觉中又有所不同的音乐表达。音乐表现的“变数”在音乐表演过程当中是非常常见的。文章从MIDI音乐的角度出发,通过与真实乐器演奏的对比,阐述了音乐表现的“变数”存在的基本形式和特征。
关键词:音乐表现;MIDI;感情
对于同一首音乐作品来说,每一个人对它的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同样,对于它的表现也是不同表演者在一种相近的音乐感觉中又有所不同的音乐表达。音乐表现的“变数”在音乐演奏过程当中是非常常见的,本文中所说的“变数”是指音乐作品情绪表达时的变化或者可以称为与实际记谱相比存在的“游离性”或“游移性”。它包含节奏、强弱、vibration(波音)等等几个方面。而对于MIDI音乐而言,由于其在“演奏”过程中缺乏这几种变化,所以往往听起来“不自然”,通俗讲就是没有真人演奏的“好听”,因而表现得有些“假”。
1 音乐表现中节奏(或速度)的“变数”
对于此处提到的节奏(或速度)的“变数”需要说明一下:它不是指在演奏节奏较为自由的音乐片段时所呈现的速度变化,而是一方面指在绝大多数音乐作品中,不同表演者表现同一作品和同一表演者在多次表演同一作品时表现出的“差异性”;另一方面指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表演者们在表现音乐作品时有意识地在速度方面做出一定的“游离性”。当然,对于一些速度不太快的作品来说,这种“游离性”就显得较为明显,但对于一些速度较快且具有进行曲性质的作品来说这种“游离性”就不太明显,但它还是存在的。例如:在比较舒缓的歌曲作品中,演唱者有时会把段落结束时的字唱得往后拖一点;在速度较快的作品中,表演者也不完全是嚴格按照曲谱的标记要求来演奏。
如进行曲当中的以下节奏型:
在这种节奏型中,小节线前面的两个十六分音符在实际演奏中基本都不会被演奏者按十六分音符的时值演奏,而是按介于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时值的速度去演奏。这样听起来会自然一点,否则,严格按照十六分音符演奏听起来会有些生硬。MIDI音乐便是如此,由于计算机演奏的“精确性”,使它的演奏失去了音乐节奏本身的这些“变数”,因而失去了音乐的“游离性”美感。
2 音乐表现中强弱的“变数”
音乐表现中强弱的“变数”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方面它指音乐演奏过程中每一个音符始发力量的“变数”;另一方面也指长音音符在持续过程中力度的渐变。
例如,在弹拨乐器的抡指和打击乐器滚奏演奏过程中,虽然是不停地演奏同一个音,但这些音在力度演奏上却不完全相同,这也与早期MIDI音乐制作中同音重复演奏相区别。所以,采样音源诞生后就有了重复音演奏这一采样,但即便这样,也总是感觉迂回于相同的少数几个音之间。与此同时,有些弹拨乐器的抡指技法也被直接做成了采样,以方便MIDI制作使用。
又如,在长音演奏的持续过程中力度变化会呈现出多样性,有时会是强后即弱再渐强;有时会是由弱渐强再渐弱;也有时会是刚开始弱最后突强等等,而且这些渐强渐弱变化也呈现出多样性,随着持续音长度的变化,这些变化性因素又呈现出了多样化,所以我认为音乐表现中强弱的“变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因如此,MIDI音源在设计时采用了一种控制器对这种变化进行模拟,但这种强弱变化千差万别,而且变幻无穷,所以再强大的计算机也无法“穷尽”这些“变数”,所以MIDI音乐缺乏这种演奏力度或强弱的“变化美”。
3 音乐表现中vibration(波音)的“变数”
音乐表现中,vibration即长音持续过程中的波音,这种变化元素普遍存在于弓弦乐器,如小提琴、二胡等;弹拨乐器,如吉他、琵琶等;吹管乐器,如长笛、唢呐等;还有人声演唱。其中弓弦类乐器和弹拨类乐器的波音可以靠演奏者的手指来完成;而吹管类乐器和人声则靠气息完成。当然,有些乐器不具备这种特性,如钢琴,演奏者基本无法实现这种演奏技巧。
vibration在音乐表现中的变化非常丰富,它随着音乐情绪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即便是在重复演奏相同时值的同一个音符时也在变化。
在MIDI音乐制作中,vibration需要制作人去制作,这种演奏法制作的难点就在于它在不停地变化,而且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vibration频率;二是vibration深度(波音幅度)。可是这两种变化极为丰富,世界上没有任何数字存储器能够完全把他们变化的过程记录下来供不同情境、不同情感的音乐制作的需求,即便是有我们的计算机也无法胜任此项工作。目前,有些音源把带有vibration的演奏采样也记录下来,如EAST WEST公司的好莱坞管弦乐系列音源,使音源在使用时具有vibration的可控性,但这种可控性也仅仅是个别几种vibration频率与幅度的简单组合,同持续音奏唱过程一样,无法“穷尽”所有的“变数”。
当然,音乐表现中的“变数”不仅仅存在于以上论述的几点内容之中,而对于MIDI音乐而言,以上论述的内容却基本涵盖了其“劣势”所在。“数字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虽然现在的绝大多数MIDI音源与真乐器录音同宗同源,但数字化的音源样本却无法涵盖所有音乐表现的可能性,也不能“穷尽”音乐表现的“变数”。
参考文献:
[1] 汉斯立克(奥).论音乐的美[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 张火,卢小旭.电脑音乐制作软音源使用大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张前.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丁晓军,男,就职于河西学院音乐学院,主要从事电脑音乐制作和钢琴演奏教学与理论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