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昭权
近代化又叫现代化,就是以近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思想和生活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这种转变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它具有世界性的弥散和扩散的性质,首先在西欧突破,然后伴随着血与火强行扩散到世界的每一角落,是一个全球性的大转变。近代化也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与难点。
一、中国近代化历程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孕育、起步(1840——1894年)
政治: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家主权不断遭到破坏;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开始出现。
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商品输出,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思想文化:西学东渐,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思想的萌发——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维新思想。
社会生活: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和大众传媒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习俗开始展现时代特征。东西方文化在激烈碰撞中逐渐融合。
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政治:(1)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并走向覆亡。(2)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3)军阀政府专制独裁,对外卖国;革命党人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4)五四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成功,共同开展了反帝反封建军阀的国民大革命。
经济:(1)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进入新阶段,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2)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3)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黄金发展时期,无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义革命的过渡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
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维新思潮、实业救国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民主科学思想等兴起。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逐渐传播。马克思主义与新三民主义思想并存。毛泽东思想萌芽。
社会生活:近代教育与交通运输业开始起步;京津航线开通、民航业拉开序幕;通讯、报刊、电影、广播事业等产生并发展。
第三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政治:(1)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探索开始。中共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和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实现全民族抗战;(3)国共两党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斗争;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
经济: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1937~1949年,民族工业逐渐萎缩,甚至陷入绝境;
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成熟;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社会生活:京津地区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电影成熟。
第四阶段: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政治:巩固政权,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民主政治制度,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经济:建国初经济恢复时期;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化三改造;“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时期;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国家重视科技文卫事业;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扫盲教育的开展。
社会生活:苏式服装受到青睐;新《婚姻法》颁布,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实行粮食、食用油等统购统销;宝成、兰新等铁路建成;邮电部成立;《人民日报》等成为党的喉舌。
(二)曲折时期(1956-1976年)
政治:成功的探索:“八大”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出台;整风运动。曲折与错误: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左”倾错误的发展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经济:成功的探索:《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八大”确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和主要任务;提出经济建设调整的“八字”方针,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曲折与错误: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思想文化: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两弹一星” 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南优2号”杂交水稻;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使文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社会生活:新中国电影业出现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题材的作品纷纷涌现;1958年中国电视业诞生。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以来)
政治: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民主政治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基层民主建设;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港澳回归。
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对国有企业改革;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加入WTO。
思想文化: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977年高考恢复; 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90年代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01年,教育“双基”目标基本实现;“银河-Ⅰ”型和“银河-Ⅲ”型计算机研制成功;2003年“神五”发射成功;“双百”方针的重新提出。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变化翻天覆地,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穿讲时尚、吃讲营养、住讲舒适;铁路、公路密集,民航世界大国。
二、世界近代化历程
第一阶段:向工业文明迈进(公元14世纪--16世纪末)。
政治:新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掀起反封建(天主教会)的斗争。
经济: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者在亚非美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人类历史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
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传播了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以天文学革命为开端的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动摇神学理论基础、伽利略创立自由落体定律,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开启工业文明大门(公元17世纪--18世纪末)。
政治: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40-1689年)、美国独立战争和共和制的确立(1775-1787年)、法国大革命(1789年-1794年))。
经济:17世纪初开始,英、法、荷等欧洲国家加紧殖民扩张,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世界市场得以拓展;重商主义政策广泛盛行。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思想文化: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为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确立与扩展(18世纪末——19世纪中后期)。
政治: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蓬勃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三次议会改革)、美国内战(1861年)、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1875)、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德意志统一(1871年));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英国海外殖民霸权和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年)、巴黎公社(1871年));西方殖民主义第二次扩张高潮,东方从属于西方。
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在全球范围的海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思想文化:思想界自由主义兴起;马克思主义产生;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印象派音乐与绘画;生物进化论(1859年);科技重大突破:瓦特与蒸汽机。
第四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纵深发展(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
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日益成熟,民主政治更加健全;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合法斗争为主,经济斗争为主。
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文学艺术出现了新的成就(后印象派绘画与音乐(德);电影和电视的发明与应用)。
第五阶段:两种现代化文明模式的竞争与并进(1917-1945年)。
政治:①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国家对苏联封锁、包围。②经济危机影响下,德、日法西斯上台,挑起二战。③为战胜法西斯,美、苏、中等国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经济:①苏俄(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虽有弊端,但成就巨大。苏联创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模式。②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突破传统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创立国家干预经济 的新模式。
思想文化: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流派出现。
第六阶段:现代化道路的新探索(1945年至今)。
政治: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两极格局开始形成——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多极化趋势发展——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经济:①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出现等。②社会主义的变化:斯大林模式弊端越来越严重。改革未摆脱危机,解体后,进行调整,继续发展。③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世界经济出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特点;世界走向制度化和体系化、多元化。
思想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文化艺术日益多元化。
三、对中外历史上探索近代化的不同模式与道路的认识
第一,近代化模式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有适合或不适合之别。不同的近代化模式是根据客观经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及时调整生产关系和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不会只有一种固定的发展模式。即便是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发展模式也不会一模一样。任何一个国家要想保持较好的发展,都必须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
第二,近代化模式是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上产生的,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国内自然资源情况、产业发展程度、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都影响着发展模式的选择。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近代化模式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此外,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等因素也影响和制约其近代化模式。
第三,各种不同的近代化模式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世界上任何一种近代化模式即便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检验成型后,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和形势的发展而及时地进行调整和创新,需要进行体制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第四,当今世界进入多元模式竞争的时代,近代化模式的竞争实际上是一种软硬实力的全面展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近代化模式的选择和培育非常重要,近代化模式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决定一国前途命运、展示良好国家形象、彰显国家实力的最好招牌。
【创新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甲午战后的发展超过以前,黎元洪、张学良都是枣庄煤矿的股东。下列选项属于其“发展超过以前”原因的是
A. 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B. 洋务企业近代化因素增多
C. 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D. 新型商业模式的普遍采用
2. 1901年6月,梁启超在《过渡时代论》中写道:“欧洲各国自二百年以来,皆过渡时代也。”“顺流而渡者,其英吉利耶?乱流而渡者,其法兰西耶?……(中国)数月以来,凡百举措,无论属于自动力者,属于他动力者,殆无一而非过渡时代也。”下列对该材料的有关述评不正确的是
A.“凡百举措”是指清末新政
B. 英国以渐进改革的方式走向现代化
C. 法国现代化的历程曲折艰难
D. 梁启超认为中国也将经历二百年多年的过渡时代
3. 阅读下列中国五十年代的统计表(单位:亿元)
对上表数据信息判断不正确的是
A.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B. 当时工业发展比农业发展快
C. 一五计划成就突出
D. 中国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归根到底,18世纪时,荷兰让位于英国和法国,其原因与20世纪时英法两国让位于美国和苏联的原因正相同。”这些原因不包括
A. 资源优势的丧失 B. 技术优势的丧失
C. 体制优势的丧失 D. 战争的消耗
5.《大国崛起》在谈到英国时,一再提到英国崛起中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的“核心竞争力”是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
B.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C. 英国成为海上强国
D. 英国对欧洲大陆实行均势外交政策
6. 苏联没能发明与传播彩色电视机或微波炉,这或许可以被原谅。但是,并不是所有消费社会的产品都具有复杂的技术。整个“冷战”时期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或许就是为什么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材料中反映的现象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苏联
A. 生产力水平极度落后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C. 无法参与和分享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D.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7. 近代化模式从广义上讲,包含了经济制度体制、社会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综合要素。从狭义上讲是一个经济概念,即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及经济活动的经验总结与高度概括。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世界近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模式?如果以传统的国家社会制度来划分冷战时代的经济模式,你会如何划分?
(2)中国是如何从照搬苏联模式走向探索自己模式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择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并谈谈你对近代化模式选择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A 甲午战争后,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股份制说明新型商业模式出现;CD太绝对;B说法错误。
2. D 结合材料时间,中国“举措”应指1901年的清末新政;英国光荣革命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了制度的改革,符合“顺流而渡者”;法国大革命出现政体的多次更迭;D项材料无从体现。
3. D 20世纪50年代中国尚未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4. C 18世纪时荷兰让位于英国和法国时,荷兰为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也为资本主义国家,而法国还未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故荷兰此时不存在体制优势丧失的问题;20世纪时英法让位给美国、苏联时,英法为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也为资本主义国家,苏联为社会主义国家,当时资本主义还处于成熟期,不存在体制优势丧失的问题,故答案为C项。
5. B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飞速发展,这成为其国家迅速崛起强大的发动机。
6. D 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苏联长期重视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的生产。
二、非选择题
7. 答案要点:
(1)模式:自由放任型(英国为代表);国家干预经济型(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型(以苏联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型(以中国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为代表);国家干预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各自国家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相结合)是当今趋势。
划分:有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或称之为市场经济模式与计划经济模式。
(2)第一,中国照搬苏联的经验,通过“一化三改”社会主义改造,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第二,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出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等运动,阻碍破坏了经济发展,使中国经济出现过曲折,停滞,甚至走向崩溃的边缘。
第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因素:第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发展模式的选择和特点。
第二,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等因素也影响和制约发展模式的选择。
第三,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和认识不同也影响着发展模式的选择。
认识:第一,模式是多样化的,也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有适合或不适合之别,发展模式选择必须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
第二,发展模式是动态的,不能固守一成不变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要随时代的变化而更换。
第三,当今世界进入多元模式竞争的时代,发展模式选择上的竞争实际上是一种软硬实力的全面展示。
责任编辑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