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刚
阅读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收到情感的熏陶。”并且,《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对低、中、高年级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那么,如何过好读书关呢?
一、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面对刚入学的学生,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刚入学,认识的字也不多,如果给他们规定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做到心中有数,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角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
(一)巧用故事,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妈妈的童谣、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老师首先就要利用每天的早读或者每周的班队活动时间,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故事,学生看到老师讲的有趣,也会无形中收到感染,而且老师要有计划的坚持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的故事在等着他,这样同学们就会想知道更多的故事而不是等待老师每天讲故事了。让孩子们在享受故事情节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而且,故事又是孩子最容易接收阅读的方法之一。这种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二)谈读后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每次讲完故事之后,要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来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和体验欲望。同时老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交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在课余时间也会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三)介绍读物梗概,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教师要精彩又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书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
二、指导方法,训练阅读技巧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地茫茫课外书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的更好更有收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第一位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呢?
(一)重视范读的作用
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例外。所谓“示范法”,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朗读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只有这样,孩子们受到的教育才会深刻,终生难忘。
(二)指导学生读到位,培养学生的语感、语调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能够自觉地运用普通话教学,但是学生的朗读仍存在不少问题,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如笔者所处的地区来说,方言特别明显,朗读课文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分现象普遍存在,这必然影响表达,影响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感受能力。其次,流利地读,是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尤其低年级的学生朗读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者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样也造成学生顿读的一个原因。
(三)训练学生边读边想
边读边想是指学生“在意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语)。这样的阅读基本功必须经过训练才能逐步形成。宋代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里的“心到”就是强调阅读过程中“想”的重要性。
总之,在阅读这块待开发的神圣领地里,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在积累和摸索。让我们把人类精神上的食粮带给我们的孩子们,让他们都能找到课外阅读的乐趣,更找到阅读的钥匙。那就从低年级孩子训练开始吧,有了好的开始,一定会带来喜人果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