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提出,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日常教学和生活的践行途径,从实践主体到弘扬渠道、践行形式,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切实将其发扬光大 。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践行渠道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然而,在当今社会,有一部分人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文化精神的修养,对于传统文化过于冷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传统文化自身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历史沉淀来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因之外,网络快餐文化的兴起,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冲击。社会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人们生活节奏也随之紧张,不少人在文化层面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少,即使有所投入,也只是接触一些网络快餐文化。这种现状让众多文化学者产生了深深的危机感。因此,唤醒当代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紧迫且十分必要的。
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仅需要无数的文化工作者和教育者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工作,更需要我们每一位公民的积极响应,真正参与。在大学校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全体师生齐心协力,以实际行动去践行、弘扬。
一、调动践行主体,坚定弘扬信念
弘扬传统文化,队伍建设起决定作用。学院要着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并积极培育具有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双重知识结构的教师人才,调动全员积极性,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真正深入植根于群众。
1.学院管理者要首先带头践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主席的系列讲话中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的重点人群,要求领导干部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他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领导干部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要求“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他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学院管理者不仅要自身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养,更要从学院各项政策上扶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和传承。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庞大帝国的管理、跨洲的远征,到宏伟工程的组织实施,无一不体现着管理的思想和智慧。历史规律中关于修身、选人、用人、授权等方面的智慧和韬略非常值得当今管理者参考和借鉴。
同时,管理者要从政策上扶持有益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教学和实践活动。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来都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文化行动。对于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教学申请和设置,校园文化各类活动的举办,管理者如果能够积极给予支持,甚至主动创造条件加以鼓励,必将大大坚定师生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也将极大地增强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浓厚的校园风气。
2.教师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造
学校的组织文化和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在校园文化价值体系建设中,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又是其最为重要的一环。作为一种光荣的职业,教师不仅为社会培养未来的人才,更直接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质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教师的一大教育任务。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经典文化,才能立德树人,才能发挥主人翁精神,引导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才能肩负起伟大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积极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鼓励广大教师自觉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篇目,领略其精髓,修身立德,躬行实践,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可根据师资情况制定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方案,扎实开展传统文化学习培训工作,多渠道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机会,提高教师的文化教育水平。
第二,广大教师要加强自我文化建设和自我思想改造,从思想上彻底去除陈规,开拓创新,积极实践;在教学中,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提高专业知识;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接受新思想、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把全新思想、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
第三,教师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真正从一言一行上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作为一名教师,要时时处处把内省和外修、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给学生做表率,展示一个思想活跃、态度积极、热情饱满、作风民主、仪态端庄、言行文雅的教师形象,真正体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外魅力。
3.学生要充分发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力量
当代大学生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象,又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力量。青年学生的倡导和身体力行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稳固传播和继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发挥文化践行者的主体力量。
第一,要创造并利用各种条件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文史哲典籍。这一方面,学校图书馆要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图书的引进力度和范围,以配合学生的阅读需求。
第二,学生事务部门和辅导员,要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鼓励和支持他们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范人物为榜样,传承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并及时树立榜样,奖励先进,推崇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第三,学生自身要积极学习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并将其实践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中去:在同学相处中与人为善,推崇仁爱;在人际交往中讲求谦敬礼让、恪守诚信;在精神追求上重视道德理想,奋发向上,真正做到在行动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拓宽践行渠道,丰富践行形式
弘扬传统文化,离不开教育渠道。学院可积极挖掘和整合教育资源,利用校内、校外的教育渠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高弘扬传统文化的践行深度和广度。
1.加强传播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
教育部文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开展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可见,课程建设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第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主渠道,特别是语文课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学院课程建设中,要持之以恒地积极主动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地引入课堂,引入教材,引入学生的头脑。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重视人文素养类课程重要的设置比例。
第二,要扩展中华传统文化类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上,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层次,开设程度不一的传统文化类课程。较浅层次的文化类课程可开设 论语研读,唐诗经典研读等;较深层次的文化类课程可开设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粹赏析,孙子兵法等多门中华传统文化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选择。
2.加强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建设,营造文化育人浓厚氛围
一是积极发展传统文化类社团,如书画社、读书会、戏剧社、武术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社团,培养青年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精神,使社团成为学生发展自身素质、弘扬传统文化的沃土。
二是组织开展各类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广邀诗词爱好者弘扬诗词歌赋的典雅内涵,通过诵读经典,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实现学习教育双丰收;举办书画展览,鼓励教职工和学生积极展示个人书画才华,在校园内传播书香气息,营造文化氛围;举办汉语知识竞赛,演讲辩论赛,开展文明寝室、班级文化评比等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行动能力和创新协调能力。
3.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艺术节不仅是高校大学生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重要平台,也是对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推动,更是凝聚人心、深化内涵建设、展示学院形象、提高学院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各地高校都形成了具有自身校园特色的文化艺术节。校园文化艺术节可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结合学校特色,举办服饰、美食、舞蹈、茶道、插花等展示项目,同时还可融入传统文化主题演讲会、中华诗文经典诵读比赛、礼仪风采展示大赛等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4.重视传统节日,发扬优良传统
利用中华传统节日,进行主题教育活动。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中国这七大传统节日,结合教学时间安排,确定主题活动月,开展各项主题活动。例如,三月学雷锋活动,清明节追忆革命先烈,端午悼念爱国诗人屈原,七夕举办“中国情人节”——“七夕文化节”,中秋合家话团圆,重阳敬老等。利用传统节日提高各项活动在教育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5.完善媒介硬件设施,增加传播途径
一是定期在校内组织学生观看经典视频。事实证明,看视频是师生兴趣最高、印象最深的学习途径之一。收集关于传统文化的经典视频,例如百家讲坛等,组织师生共同观看,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通过声像形式加深印象,提高师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是利用网络手段,占领网上阵地。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也面临改革和创新。要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校园帖吧、校园论坛等,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阵地,增强教育的互动性,使文化的传承形式更加生动,内容更加新颖和时尚。
6.正视中西文化差异,和世界不同文明对比交流
既要反对崇洋媚外,又要学习、借鉴和融合西方文化,这才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崇洋媚外、妄自菲薄不可有,一味骄傲自大也不可取。要正视中西文化差异。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文化之美的同时,要和世界不同文化进行对比交流,创造机会让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让别国文化精华走进来,在对比中不断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
7.开展文化专题社会调查或实践活动,探究社区文化建设
鼓励大学生走进社区,用自身的文化知识和才艺给社区居民带去丰富多彩的文艺内容,让普通居民百姓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带领大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深入人文底蕴丰厚的城市,了解文化地标内涵,在行走中体验独特的文化感受和教益。
总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身体力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要知行合一,见微、见实、见行,才能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化为民族行动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弘扬、在弘扬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加快推进由社会主义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参考文献:
[1]陈惠卿.语文教学汇总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11(3).
[2]于晓霞.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2(14).
[3]梁国英.传统文化的弘扬与高职语文教学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8).
[4]李荣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文化研究,2014(3).
[5]杜磊,尚端武.论民办高校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机制[J].北方文学,2015(3).
[6]宋乃庆,贾瑜,廖晓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
(作者单位: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