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清廉
前不久《成都商报》刊登了一则“俩孩子打架,父母帮孩子打回来被拘”的新闻,引起了不少市民的热议。报道称,在游乐场里,二虎(化名)和冬冬(化名)为一些小事打了起来。一开始二虎占了上风,这时冬冬使出了“狠招”,一口咬住了二虎的胳膊,一声大叫,二虎跑出了游乐场。谁知没过多久,二虎的妈妈领着二虎找到了冬冬,要“打回来”,两个孩子又扭到了一起,没过一会儿二虎的爸爸赶到,也想出手。幸亏工作人员和其他孩子家长及时进行劝解,才将双方拉开。之后当地派出所进行了详细调查,因为二虎的妈妈在整个过程中出手打人,导致冬冬受伤,被警方按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处以14 天的拘留。
笔者认为,帮孩子“打回来”是过分的“溺受心理”在作怪。当自己的孩子和邻居、同学、老师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一些家长不管自己的孩子对与错,总是坚定不移地站在自己孩子一边。特别是自己的孩子吃了亏或受到侮辱,更是不能容忍,非要“以牙还牙”。殊不知这样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危害极大,因为这种不良心态不但使孩子容易形成蛮横霸道、是非不分、不讲道理的不良个性,还会助长孩子的报复心理,甚至还可能造成反社会、反人类的严重不良行为。
现在的家长应该特别注意孩子的情商培养,孩子回到家不要只关心他的分数,还应问问他和其他孩子、老师的关系处得如何,心情怎么样,决不能“一好(学习成绩)遮百丑”。孩子之间出现了矛盾,家长应该让孩子坐下来慢慢说,弄清楚为什么会动手,谁先动手等问题。如果是自己孩子不对,就要让他主动担当,勇于向别人道歉认错。若是伤了别人家的孩子,家长也要承担责任,需要治疗的还要积极给别人治疗。若是他人的孩子的确错了,自己的孩子吃了亏,一般的小是小非就应让孩子学会谦让;若问题较大,就应该与对方的家长协商解决,必要时可找老师、民警等人帮助解决。总之,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些事,家长应该理智,应学会沟通,从教育孩子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决不可用武力来解决。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若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极容易引发更大的伤害事故,甚至是犯罪。
不少家长表示担忧,如果让孩子总是“忍气吞声”“一味忍让”,会不会让孩子失去男子汉气概呢?教育专家指出,要培养孩子的男子汉气概,不是让孩子恃强凌弱,更不是培养孩子的霸道个性和报复心理,而是应该培养他们自立、自尊、自强、宽容、吃苦、坚忍不拔的的个性,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孝顺老人、尊敬师长,培养他们做一个遵纪守法、有责任意识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