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开敏
春天气候多变,忽冷忽热,孩子容易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很多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就认为孩子是感冒发烧了,赶快退热止咳。其实,儿童发热、咳嗽是很多疾病都可出现的常见症状,不仅可能是常见的呼吸道感染,而且有可能是其他方面甚至是很严重的疾病表现。家长和接诊医生要多长个心眼,以免误诊而耽搁有效治疗时间。
以下简单介绍春天里可能出现发热、咳嗽的几种常见疾病特点,以便家长们初步鉴别,以免盲目就医,减少误诊或漏诊。
上呼吸道感染 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冒,是春天里最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之一。上呼吸道感染是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这些病毒在冬春季节最为活跃,当人受到风寒刺激,或在免疫力下降的时候,最容易受到这些病毒的感染,从而引起感冒。初期症状为畏寒、乏力、咽部不适、咽干或疼痛,然后出现头痛、流涕、鼻塞及咳嗽等。如果是普通感冒而且没有并发症,多可在5~7天内获得相应免疫力而逐渐自愈。所以,在春天里仍要把御寒保暖作为重要措施。我国民间素有“春捂秋冻”之说,春天不要急于减少衣着,儿童和老年人更要注意,以减少感冒机会。感冒后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一般给予对症处理即可,如解热止痛、止咳等,必要时可加服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抗病毒冲剂等。
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多数由上呼吸道感染发展而来,少数是在发病早期就表现为支气管的急性炎症。因此,急性支气管炎多由病毒感染所致,故而大多数情况下无需使用抗生素。急性支气管炎通常表现为发热、阵发性咳嗽和咯痰,全身症状较轻,一般为疲倦不适、乏力、头痛、咽干等。体温大多在38.5 ℃以下,咳嗽有晨起和夜间明显的特点,痰量很少,受到冷空气、油烟刺激后可加重,体检时可在肺部闻及有多变性质的干、湿啰音。如果无肺炎等并发症,通常可在2周左右痊愈。年长的急性支气管炎患儿无需住院治疗,注意休息,给予抗病毒药和对症处理即可获愈。年幼患儿的并发症较多,病情变化较快,需要住院观察,必要时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防止演变为感染性肺炎。
感染性肺炎 发生于儿童的感染性肺炎包括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以细菌性肺炎最为常见,约占全部病例的60%~70%;其次为病毒性肺炎,约占15%~20%;支原体肺炎较为少见,约占10%。儿童感染性肺炎的共同特点,一是不规则发热,热度波动在38 ℃~39 ℃之间;二是咳嗽、咯痰明显,早期可为刺激性干咳,之后咳嗽有痰,痰量、性质及颜色与致病微生物的种类有关;三是多有呼吸增快、气促、紫绀、呼吸困难等血氧饱和度降低的表现。听诊患儿肺部,可闻及较为固定的干、湿啰音;拍摄肺部X片,可见肺纹理增粗,斑片状模糊阴影。儿童感染性肺炎的病因复杂,为了能够更好地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一是尽早住院观察治疗,二是需要进行细菌学检查及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这样才能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病毒所致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冬春季为儿童流脑的好发季节,特别是在每年的1~3月达到高峰期。除了爆发型流脑之外,大多数普通病例均在发病初期出现类似感冒的前驱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咽痛等,数日后出现皮肤黏膜瘀点、瘀斑,随后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 ℃~40 ℃,头痛加剧,频繁呕吐、神志淡漠、意识障碍和颈项强直等脑膜炎症状。患儿由于颅内压增高而出现喷射性呕吐,是典型表现之一。近年随着流脑疫苗的接种,流脑的流行已得到了逐步控制,但仍有散发病例,不可掉以轻心。一旦儿童出现流脑症状,应及时住院治疗,以免延误病情而带来不良后果。
小儿出疹性疾病 麻疹、风疹、水痘、猩红热、幼儿急疹等都是春天里儿童的常见出疹性疾病。每年的12月和2~3月有两个小的发病高峰期,故而在春天里要对这些疾病提高警惕。这些出疹性疾病轻重不一,引起的症状也各不相同。但一般情况下,都会在典型症状出现前1~3天有类似感冒表现,以后发热、咳嗽等症状有所减轻,但在躯体及四肢部位出现相应皮疹,并呈现不同的转归进程。近年来,随着计划免疫接种的广泛开展,许多出疹性疾病的患病率已明显降低。目前所见儿童出疹性疾病多为散发病例,偶尔在托儿所、幼儿园形成小流行。不过,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对这些疾病仍不可掉以轻心,遇到可疑病例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早期隔离和观察治疗,以避免引起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