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缕阳光照亮的绿色明珠

2016-05-30 04:01越声
小演奏家 2016年2期
关键词:秧歌队兴凯湖秧歌

越声

声名鹊起的兴凯湖

翻开黑龙江省地图,最东边与俄罗斯交界的地方镶嵌着一颗绿色明珠,这就是新兴养生度假旅游胜地——鸡西市。它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城市,享受着被中国第一缕阳光照耀的温暖,它的界湖兴凯湖声名鹊起,已成为黑龙江省首选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品味兴凯湖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如同穿越一段段岁月,它为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也演绎着历史的沧桑巨变。

位于兴凯湖湖岗的新开流古文化遗址是满族祖先肃慎人的发祥地,记载着6800年前我国新石器时代由他们创造的渔猎文明,被称为“龙兴之地”,这处不同于国内外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存被命名为“新开流文化”。

兴凯湖畔还是中国空军的诞生地,东北老航校博物馆展现了194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成立后,克服重重困难,白手起家创建中国空军的历史画卷。

坐落在兴凯湖畔的还有北大荒精神发源地的重要标志——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这里生动记载了王震将军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率师开发北大荒的丰功伟绩。

总面积为4380平方公里的中俄界湖兴凯湖北部的1080平方公里属中国,南部其余属于俄罗斯。兴凯湖在唐代被称为湄沱湖,因湖形如月琴,故金代又有“北琴海”之称,清代改称兴凯湖。“兴凯”是满语,意为“水从高处往低处流”。

兴凯湖由大小两湖组成,中间被一道百公里沙坝湖岗分开,湖岗最宽处有一公里,最窄处仅30余米。大兴凯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被誉为“北国绿宝石”、“东方夏威夷”;小兴凯湖则是内陆湖,温柔恬静,鱼跃鸟飞,帆影点点。

兴凯湖湖岸百公里的细软沙滩是享受日光浴、沙滩浴的天堂,被誉为“中国第一淡水金沙滩”。兴凯湖还盛产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的翘嘴红鲐(俗称大白鱼)及鲢花、鳌花、白虾等著名水产,享用养生鱼宴是鸡西养生之旅的一项重要内容。

兴凯湖生态系统保持完好,湿地面积达22万公顷,被拉姆萨尔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同时又被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兴凯湖湿地是候鸟的驿站和天堂,有记录的鸟类达200多种,包括丹顶鹤、东方白鹤、白尾海雕、金雕等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鸟类。

兴凯湖景色宜人,风光瑰丽多姿。春夏之际,碧水蓝天,烟波袅袅,湖边高山苍翠,平野茵茵,泛舟湖上,但觉如临画卷之中,一洗凡尘。秋冬将至,湖岸冰封,能看到辽阔的湖面之上银光闪闪,可谓是北国一个不可多得的旅游度假胜地。

此外,乌苏里江中著名的珍宝岛曾在上世纪60年代末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珍宝岛面积仅为0.74平方公里,因形状酷似元宝而得名,岛上的英雄树等景观已成为中国军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历史丰碑。

以丑取胜的“老j;[舞”

远在西周时期就有居住在东北地区的肃慎族,他们的活动范围涵盖大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遍及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他们经历了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直至满族的变迁。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精神财富。

女真在这里并不只是单一的民族,还有夫余、鲜卑等古老的民族,他们组织了东胡族系,世世代代在这里开发、劳动、繁衍、生息。至今,仍然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有满、蒙、高丽、赫哲、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回、汉等民族,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互相影响、互相借鉴,建立起不可分割的密切感情。

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大秧歌是鸡西地区广大汉族人民逢年必扭、逢节必跳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

秧歌是我国各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的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百戏”,“百戏”中又有跷技的形式,它是秧歌的一种,在宋代被称为“踏跷”,到了清代以后才被称为“高跷”。南宋项朝宗就曾在他的《秧歌诗》序中说:“南宋灯宵舞队之村田乐也,所扮有花和尚、花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博观者三笑。”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在他的《沈阳百咏》中记载:“元宵节近起秧歌,取笑群推江老婆(即老(扌+汇)),谁是主人谁是客,团团听打凤阳锣。”

由于是各地方人口的杂居地,所以鸡西市的秧歌在表演上和形式上都融汇了各地之长,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还是省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除扮有上述人物外,还有老汉背少妻、二人摔跤、三老婆打炕王、顶灯、扑蝶、旱船、狮子舞、老汉推车等。

但在所有秧歌队中,大都缺少不了“老(扌+汇)”这个风趣横生的人物,“老(扌+汇)”在秧歌队中常与“傻柱子”对舞,逗人发笑,她不论在化妆还是舞蹈动作等方面,都与秧歌队中其他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首先看她的着装,上身着又肥又大、宽边镶花的大襟袄,显得与人体极不相称,下身穿大裤裆式青丝裤,人未动裤子就带三分抖,再扎上裤角带,夸张得让人觉得轻浮不稳重。鞋是纳底上帮的,鞋面又是用杂色布条拼成的,带着几分傻乎乎的样子;头上戴着黑帽,上面插着两朵鲜艳的花,显得老有少心,不伦不类。脸上扑满厚厚的一层白粉,涂上红红的嘴唇,描上不对称的扫帚眉,脸上和额头画着皱纹,腮红打成圆圈,红白分明。最有民俗讲究并带有人物特征的是脸上画着两颗大黑痣,一颗是在左眼角下方的滴泪痣,迷信传说是该人没有福气、爱哭,家中总摊不幸的事,女人有这样的痣没有人家敢娶;一颗是在右侧鼻孔下,表示此人好吃、贪食,吃起来不管丈夫和儿女,这样的女人谁也不敢娶。另外还要在两个耳朵上各挂一个鲜红的尖辣椒,有钱人家的女人是挂珍贵美丽的耳环,是一种装饰品,可是“老(扌+汇)”扮成穷样子,买不起耳环,便拿两个辣椒挂在耳朵上引人发笑。再从“老打”的道具来看,一般是在左腕挎着筐,右手拿着一支2尺长的大旱烟袋,另一种还有拿大蒲扇和棒槌的,右大襟挂着一个不成样子的大手绢等等。

对“老(扌+汇)”这个行当的称呼也有叫“丑婆”的,是因其衣着扮相而得名。

“老(扌+汇)”的动作常常带有即兴性,可随意发挥,即自我卖弄、自我陶醉,又戏弄和挑逗别人。她与“傻柱子”逗眼,又与“花公子”嬉戏,在小场地也能参加扑蝴蝶的表演,又能单独演唱《小老妈开坊》和对唱《锯缸》等秧歌戏。她的动作是丑旦风格,给人以诙谐的感觉,肩一端、腰一扭、臀一歪,逢场作戏,有时装作羞羞答答的模样,有时又嬉皮笑脸。她的基本动作是扭、晃、浪、摆、蹦、眺、逗、甩,用这些动作招徕观众的喜欢。老艺人常把“老(扌+汇)”这个角色比喻成臭豆腐,闻着臭而吃着香。秧歌队中若只有漂亮的美女和公子,似乎就有些单调乏味,加上这个丑婆,便使美丑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给节日的秧歌队增添了一些色彩,给观众以乐趣。

“老(扌+汇)”表演时的伴奏音乐和整个秧歌队的音乐一样,一切动作韵律都是在整个秧歌队的音乐伴奏中进行,并无特殊音乐为其伴奏,如秧歌队中常用的曲牌有《句句双》《大姑娘美》《满堂红》等曲调,“老(扌+汇)”的动作就是按着这些各拍节的节奏即兴发挥的,又按照自己的艺诀见缝插针地行进着、变化着。

总之,“老(扌+汇)”是秧歌队伍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她以丑取胜,能在群芳之中争香,能在众美之中夺艳,让人们在滑稽的丑角中寻求到美的享受。

猜你喜欢
秧歌队兴凯湖秧歌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穆棱河-兴凯湖平原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
富平村里唱秧歌
活宝姥姥
昌黎地秧歌
自然风光
秧歌来啦
秧歌来啦
美哉,兴凯湖雾凇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