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亚南
摘 要 农业是河南省最主要的产业标签,因而在中国农业整体向现代化过渡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大批职业农民来服务于农村土地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同时,农民职业化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求,是“三农”政策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分析河南省农村农民的现状,引出河南省农民劳动力流失严重及农民素质低的问题;其次,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解决思路;最后,对农民职业化的概念进行了解釋和它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河南省农民职业化的推进受到了农民素质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体制不健全以及政策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阻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农民职业培训体系对策,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健全的一系列具体建议。
关键词 河南省;农民职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3
1 河南省农民现状
河南省的农业大省地位及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但河南省农业发展相对于其他粮食生产区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在新形势下也存在着诸多阻碍农业发展的因素,从客观上分析,河南省2015年末常住人口为9 750万人左右,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或接近74岁,到2015年,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 57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7%,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突出,近年来计划生育政策使我省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使很多农民成为等待就业的人,而我国城市建设和第二、三产业发展为数量超过2亿的农民工提供了进城就业机会,导致河南省农村成为弱者(老年人、儿童)定居区,中老年农民越来越成为农业劳动力的主力,有数据显示到“十二五”末,河南省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基本持平,“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可以预见,随着河南省老龄化趋势和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河南省农业将面临着后继无人的迫切难题。主观上讲,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且农民所占比例较大,没钱上学和不愿上学的现状在农村普遍存在,导致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农民作为一种身份存在一直地位低下,他们按照传统经验一成不变的从事农业生产,对不断发展的农业科学技术没有接触的渠道,或者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无法很好地理解运用,而农民是土地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衔接的不可缺少的媒介,这就导致了农业土地生产率低下,农业科学技术不能充分的为土地生产提供服务。所以,如何让河南省农业成为一个有劳动力保障的职业领域,让农民具备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相应的能力以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是现阶段河南省农业发展急需破解的一大难题,而农民职业化将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个很好地思路。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也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被纳入“十三五”规划当中。
2 河南省农民职业化前景分析
自古以来,农民一直作为一种身份存在。对传统农民中的一部分进行教育,将其身份变为职业的过程就是农民职业化。农民职业化的实质是告别大量传统农民的低效率,迎接职业农民的精简优质化。在河南省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大部分农民将被“富余化”,这些富余劳动力为了提高生活水平选择离开土地进城务工,其余的小部分加以教育培训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2012年8月我国开始启动开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农业部计划到2015年在全国100个试点县培育1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尤其是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社负责人、农机手等加强技能培训,2014年,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5万名,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而从农业厅了解到,2016年河南省将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5万名以上。尽管农民职业化的推进一直面临许多困难,但近年来,粮食稳步增产,农民连年增收,尤其是农民职业化试点地区农业收入水平的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不愿回农村的青年农民和城市年轻人开始关注农村及农业的发展,当前可在网络上看到很多关于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来到田间地头、农企车间里参加生产的新闻。毋庸置疑,新型职业农民将会成为河南省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后盾。
3 河南省农民职业化存在问题分析
3.1 农民职业素质普遍较低,农村教育落后
河南省农民虽然人数众多,但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生产活动缺乏科学指导,主要靠祖辈相传的传统生产经验生产,因而缺少市场分析和判断能力,农业生产上具有保守型和盲目性的特点。另外,农村教育落后一直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且水平相对城市较低,教师福利待遇低,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教学条件堪忧。另外,大量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监管,教育得不到很好地引导,在有些偏远贫困地区,“没钱上学”“上学无用”和“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也大大拖了农村教育的后腿。
3.2 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下,劳动力流失严重
河南省农村人口众多,且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经营的土地面积十分有限,除了保障基本的生活供给外并不能产生多少另外的经济效益,满足不了他们医疗、子女上学和精神享受花销等,而城市的建设大量需要劳动力且能给他们提供较好的工资水平和发展前途,这对农民起到了很大的诱导作用,加上现代社会80后、90后普遍不满意农村生活,都希望在城市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使得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向城市而不愿意再回到农村从事农业,农村成为老弱滞留区,农业生产后继无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但农业职业化的对象是以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最佳,农村劳动力流失将是农民职业化工作开展的第一阻碍和最大阻碍。
3.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还不健全,土地规模经营基础不牢固
我国从1978年推行“包产到户”以来,大大促进了河南省的农业发展,解决了河南省农民的温饱问题,但土地的分散经营却使得农业生产停滞不前。近年来,我国意识到这一问题后开始采取相关措施,并颁布法律,规定可以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但这项规定并不成熟,漏洞较大使得可操作性不强。另外,政府为了防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会出现一些不可控因素,流转程序并未完全放开,对流转主体资格、流转范围和方式等都作了相关的规定,所以到目前为止流转工作并不顺利。职业化后的农民是要在规模化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在原来分散的小块土地上生产将会是大材小用,且不能很好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规模化生产的实现则需要完善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机制的促进,这个矛盾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将无法实现。
3.4 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河南省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处于刚起步阶段,运行不完善,而孤儿福利制度、残疾人福利制度还没有建立,对农村低保标准的核算、低保人员的划定、家庭收入的计算方法还有待考量,还存在着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的问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农合制度实施范围小,应保未保的问题突出;新农合补偿标准偏低,农民住院费用只能报销25%左右,这种补偿水平对农民因病致贫的现状帮助并不大。另外存在着管理方面的问题,相关部门管理能力不足,资源缺乏,社会保障资源不能进行很好地整合,工作效率低下,基层人员工作能力不够,使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很好地发挥它的效益。河南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存在这诸多问题,首先是体制不畅的问题,政府部门建立了纵向的基层服务组织,使其变得富有“部门化”特征,部门之间缺乏有限的沟通配合,各部门之间制考虑自身利益,往往导致社会化服务出现重复供给或相互推脱,社会化服务与农民生产不能很好地衔接的现象。其次,由于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基层部门条件落后,缺乏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备和服务设备,基层服务人员服务无力。加上没有制定很好的薪酬激励制度,没法吸引和留住相关专业服务人才,使农业服务机构总体素质达不到农业发展的要求。
4 对策
要实现河南省农民职业化重在对农民的教育,同时也要做好一系列培育新型农民的后勤保障工作,做好配套制度的建设,以促进新型职业农民转化工作的快速完成。
4.1 完善农村各阶段教育,建立农民職业培训体系,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
要实现农民职业化关键在于农民教育水平和职业素质的高低。要重视完善农村农民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完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健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使每个农民都有学可上。为此,2015年中央实施了3个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共计6.5亿元,用来改善河南省农村办学条件、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和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另外,我国的农民职业教育发展落后,使农民一直按传统耕作经验进行生产,职业素质普遍较低,这种现象使得农民职业化进程举步维艰。河南省要建立健全农民职业培训体系,首先,要创新教育培训目标,促使农民由单纯掌握农业技术向懂得创新懂得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向市场经营主体转变。其次,把农民职业教育纳入国家总体教育体系中,把农民职业教育打造成正规性教育,可借鉴西方经验,对完成教育培训后的农民进行奖励和颁发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对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实行资格准入制度,没有资格证书不准从事农业生产。最后,要完善教育培训形式,根据务农农民的特点分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如在大学对青年学生增加开设农业专业,在农村对成年农民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课程。
4.2 政府应发挥作用吸引农业劳动力回流
针对农村劳动力流失的现象,一是要致力于对户籍制度的改革,打破对务农者在地域、户口和行业上的不公平待遇,让农民可以按照自身情况和意愿自由选择成为劳动者还是经营者。二是要加大财政支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设施的建设,使得农民可以跟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三是要加大国家支农体系建设,使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价格内,提高农业生产的利润水平,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的收益能等于或者大于社会平均收益,并建立保障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四是要对返乡务农的优秀人才进行物质激励和精神嘉奖,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给予必要扶持。五是要发布一些优惠政策文件,吸引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到农村来,根据当地农业特色创办适合的农业以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鼓励工商界人士对农业企业进行投资。
4.3 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为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
一直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小农经济”式的土地分配制度,正因为“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土地经营权被分配到了每个农民的手中,碎片化的土地阻碍了规模化经营的发展,也就不利于农民职业化。因而一是应进一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建立的进程,搭建交易平台,辅以良好的交易制度。二是在有效的制度框架内,推进建立覆盖县(市、区)、乡(镇)、村的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在县、乡镇政府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流转的全面协调、全程监管、政策颁布实施、流转信息的宣传、对外招商、价格指导等工作。三是应注重农业传播平台的建设,在村一级设立土地流转服务站,以大众媒体为手段,积极推广有关土地流转的政策及信息,并跟踪土地流转的具体情况,统筹供需信息,实现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的网络化经营。四是要完善土地流转价格机制。想要快速较好地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就要遵循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动规律,建立土地价格信息定期公布制度,为交易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五是要提供足额的财政配套资金来支持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建设,如支持建设专业的土地流转有形市场等。
4.4 健全新型农村社会服务体系,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以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为目标,以创新为手段,以“政府引导,转化职能,市场运作”为基本模式,以农村科技推广服务、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农村现代物流、农村金融支持、农村信息支持和社会保障体系为内容的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面对农业老龄化的趋势,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在农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健全新型农村社会服务体系,首先,要完善顶层设计。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中的问题根本在于制度不够完善,与农业生产现状不够匹配,因此要健全河南省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就需要对体系内的各项制度进行彻底性改革。其次,要淡化政府管理职能,强化服务职能,应在政府失灵的地方用经营性服务来补充,市场失灵的地方用公益性服务来补充。最后,要建立开放、高效的农业服务网络,农业社会化服务具有公益性强,针对面广,需要有差异的特点,农村服务网络的建立很有必要,为农民及时整合各类农业服务信息,为职业农民的学习培训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是农民职业化工作推进的强力后盾。
参考文献
[1]葛志华.农民的终结与新生——关于农民职业化的思考[J].中国合作经济.2015(1):37-38
[2]奂平清,何钧力.中国农民职业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的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3]李红.日本农民职业化教育对策分析及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08(2):14-16
[4]郝丽霞,委玉奇.农民职业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0(12):80-81.
[5]余彪.农民职业化的困惑与出路[J].决策,2015(6).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