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山东卷满分作文借鉴

2016-05-30 02:54朱磊黄希鹏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丝瓜藤丝瓜精神

朱磊 黄希鹏

题目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作文再现

探究:路漫仍求索

山东考生

材料中的小孩为了分清丝瓜藤与肉豆须的不同而把自己家中的丝瓜与肉豆茎叶扯断,这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精神让其分辨了两者的不同。父亲认为这种行为可笑,他只看到了丝瓜与肉豆的食用价值,而对于孩子探究事物的过程与本质却视而不见。孩子的探究精神与实践精神无疑与家长代表的求实保守思维交上了锋。

探究是勇于质疑、敢于实践的表现。孩子刨根问底,对事物勇于探索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这是孩子具备创新意识的前提与基础,他们不会囿于先人所创建的理论和定律,他们会亲手去证明,去探究。这是因为,科学家们从小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故事让我们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也让我们明白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尽管我们受先贤伟人故事的滋养,但我们大胆动手的意识大多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削弱,这正是父亲看儿子行为可笑的体现。我们的求实心理,对于事物的逐渐麻木和保守成了我们动手去证明和探究的最大敌人。父辈的探究精神可能还在,但只仅仅局限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或现实中必须应付的事物中。他们没有对茎须与藤蔓关系探究的兴趣,因为他们根本不屑一顾:吃的东西,你管他们根与茎的关系干甚!甚至他们可能会因孩子对丝瓜与肉豆的损坏而懊恼。他们因为所谓生活经验、教育知识的增加,而导致思维一再被模式化、固定化,缺少了对细微事物探索的热情。孩子的思维还未被程式化的生活束缚,他们还能够探求自己认为应该清楚了解的事物。

我们都在谈外国教育的优越之处。诚然,他们不拘一格、自由探索的精神要比如今国内大行其道的应试教育要强一些,这就是我们盛产金牌选手、却难产诺贝尔巨匠的重要原因。教育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应试教育最能反射出如今社会功利、僵化的思维。但是,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在进步,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虽举步维艰,但也令人欣喜。国家层面开始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探索,这可能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转向标。

在僵化的以功利为追求目标的当下,我们必须保护孩子们那些还未被僵化、束缚的纯真的心和刨根问底的精神,这不仅仅需要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更需要千万家长的支持、关怀与指引。当我们的后代再问起我们丝瓜藤与肉豆须的区别时,我们应当也必须带着他们去菜地,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分辨,帮助他们分清两者的不同,而不是讥笑嘲弄、不屑一顾,更不能以功利之心去打击他们的探究兴趣。这是时代的责任。

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开拓创新。愿学校、师长都能将这三粒种子种到孩子们的心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满分分析

这篇满分作文的亮点比较突出。

1. 自然引入,切合题意。这篇文章拟题为“探究:路漫仍求索”有点别扭,不属于特别新颖的标题,但文章在立意上却契合了主旨,作者首先对材料中父子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进行对比,从而在第二段水到渠成地引出了自己的观点:“探究是勇于质疑、敢于实践的表现。”

2.思维缜密,逻辑性强。作者在高考考场上以其缜密的思维,于平实有味的语言中表达了对高考作文材料的理解,在题目中就旗帜鲜明亮出了核心观点——探究之路漫长,但必须不断求索。行文则在对比中展现出了作者严谨的论证思路,先是通过对比,充分肯定孩子的探究与实践精神;再拿先贤伟人探索实践的滋养让孩子乐于动手实践与成人在成长中逐渐削弱探索精神的经历对比,指出孩子积极探索思维与行为的难能可贵;又通过外国教育与国内教育的对比,深刻揭示出国内素质教育滞后的历史原因和传统根由;最后水到渠成地回扣到“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开拓创新”的论述主旨上来,以屈原《离骚》的名句结束全篇。整篇文章形成了起则平直、承则从容、转则变化、合则渊水的严谨议论结构,逻辑性强。

3.层层深入,论证透彻。在行文过程中,作者从两个层面谈“勇于质疑”的可贵之处:一是紧紧结合材料,仍然在对比中肯定孩子们探究精神的可贵,二是将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教育天地,从国外到国内,从应试教育谈到素质教育,二者互相关联,层层深入,论证深刻,这是全文最大的亮点。本文一鼓双敲,论证如析薪破竹,逐层析因,鞭辟入里,语言凝练顺畅,在有所批判的底色上添加一些建设性的论述,使得行文富有辩证性和变化感,大有“行当其所行,止当其所止”的意味。

4.结构严谨,文字流畅。开篇的破题,在分析材料中暗含了自我见解与认知,进而提出论点,自然流畅,丝丝入扣,清晰明确。文章始终紧扣小孩的质疑精神进行论述,肯定其探究的科学精神,笔调在“削弱”二字上顿挫,展示出作者的思维深度。文章对应试教育进行了反思,显示了作者对教育的深层思考,结尾不忘点题,对社会、对家长提出更深层次的思考。文字流畅中展露出作者真诚的写作情怀与应试意识,反复渲染里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写作借鉴

今年山东卷作文题目涉及物象多,牵连的关系多,可提供的思考视角多,可触发考生思维发散的节点多;无形中也给考生的审题立意带来一些困难。加大思辨能力考查力度,让考生置身于一个有思维冲突的社会生活现象之中,展开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引导考生透过诸多现象发现深层本质,以获得新的认识与看法,是2015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设计的最大特色。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是我们中学生比较薄弱的思维方式,因此,这里将主要从本次作文的审题立意上作一详细说明,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借鉴一些审题立意的方法和多角度立意的思路。

材料中提到植物方面的,有丝瓜藤、肉豆须;人物方面的,有孩子、父亲;丝瓜藤与肉豆须之间关系是“分不清”,孩子与两种植物之间关系是孩子想弄清楚两种植物的不同却扯掉了其茎叶,父亲与孩子之间关系是劝阻孩子分辨行为,并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看法;写作提示材料每一小节均提到了关键词语“分辨”:第一节是“很难分辨的”,第二节是“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第三节是“不是用来分辨的呀”。这就告诉我们可以从植物缠绕生长方面、孩子探究分辨方面、父亲劝阻孩子方面等思维路径去思考,也可从材料整体理解方面去考量,确定行文立意。

如从植物生长与缠绕的角度,可以确定出顺从自然规律,反对人为过度干预与破坏的立意,也可确定出不回避缠绕、繁杂和纠缠,以壮实自己为人生要务的立意等;从孩子角度,可以确定出勇于探索实践,不断优化探索方式、方法的立意,也可确定出质疑权威、挑战固有观念的立意,还可从追求过程比知道结果更重要等方面立意;从父亲角度,可以确定出结果更重要,方式、方法要为结果服务等立意,也可从做事要抓本质,分清主次等角度切入;也可从材料整体方面考虑,确定出长辈如何教育、引导晚辈,何为“有用”结果与“无用”行为,值得不值得分辨探究,相伴生长与借力等,不一而足。

猜你喜欢
丝瓜藤丝瓜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金瑞元
夏季佳蔬——丝瓜
悄然的实验
丝瓜藤的美学实验
狡猾的丝瓜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丝瓜娃
菜农必备生石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