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侠
摘要:生活中的人物千姿百态,但要塑造一个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却是件不容易的事。基于平时作文教学经验,因而初步探究:找准人物特点、选好典型事例、抓住人物描写三点方法可以使人物个性生动起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人物描写
丁玲曾说过:“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要把这个人物画出来,让读者认得,理解,体会,引起自然的爱憎,是需要许多手法的。”因此,在写作时写出真实个性的人物,只有平常的了解还不行,还需要运用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
一、找准人物特点
有人说,写人要写“魂”,这里所说的“魂”就是指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撰作。由此可见,只有对所作文章中心已心中有数,即在写作前先给人物的思想定位:他是一个思想高尚的人,还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一个有着品学兼优的人,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等等,只有你确定了这个中心,你才能更有目的的根据这个“魂”去恰当的选择材料。
例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要求:《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件事情,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的小伙伴,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少年闰土》一文作者就抓住了农村少年闰土的聪明能干、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知识丰富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介绍小伙伴时就要先确定小伙伴与众不同的特点,进而才能更好地思考表达方法。
二、选好典型事例
写人离不开事,但写事是为写人服务的,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所谓典型,就是能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事,能够表现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美好情感的事。这样的事表面上看,都是普普通通的平凡小事,但是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意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对小学生来说,最好是选择一件最能反映此人某一特点的事,即时选择两件事例,也不要平均使用笔墨,应当详略结合。在具体安排详略时,可以围绕中心,比较每个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最能突出中心的,要详写,次之则略。
三、抓住人物描写
我们在写作中可以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身分、职业、年龄、文化层次等;可以用具有生动性和典型性的动作来彰显人物个性;可以对人物作入木三分的内心世界的刻画;可以采用细节描写来为文章增添光彩,使读者如观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1.外貌描写,以形传神
人物的外貌,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包括容貌、衣着、姿态、神情等等。外貌描写首先必须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切忌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的写法。恰当的外貌描写,不仅可以丰盈人物形象,还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少年闰土》一文写闰土的外貌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抓住了紫色圆脸,项带银圈的特征,把一个绍兴农村少年的形象鲜活地表现了出来。
2.语言描写,言必由衷
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成功的语言描写,要求使用的语言必须是具体感性的、生动的,即形象化的语言;必须是精确而凝炼的;必须是个性化的。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一般化、雷同化的弊病。如《少年闰土》一文,从语言描写中,我们知道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闰土作为生长在海边的农村孩子,这正是他所熟悉的事,因此,他说起来滔滔不绝。这些语言的描写是多么地恰如其分,符合闰土的身份啊!
3.动作描写,形神兼备
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看一个人,不仅要听他怎么说,更要看他如何做,正所谓“听其言,观其行”。那么,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呢?首先,要选择关键性的动作来写。一个人做事的时候,会有许多动作。但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动作一个不少地都写出来。这就要求选择那些关键性的、最有意义的动作来写。其次,要写准确。同一个动作可以用很多动词来表示,但只有那些有特色,最能反映人物气质的动词,才能把人写“活”。
4.心理描写,升入心靈
心理是人物内心的活动,是无声的语言。人物的内心世界,指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心理描写不仅要真实、自然,还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作文时,大多采用“我想”的形式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有时可以使用假设,自然流露心理活动,还可以有感而发,直接抒发心中所想。
5.侧面描写,烘托人物
侧面烘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主要人物,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为避免正面描写的平淡、拖沓,可用侧面烘托法。侧面烘托可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人物。
人人有个性,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个性,人物才鲜活,才生动,才能让读者久久不忘。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2]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案例.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