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传馨
罗坊走古事
流行于福建龙岩连城县罗坊乡,是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举办的大型汉族民俗竞技活动,被誉为“客家狂欢节”。据传在明朝,罗坊乡常闹旱、涝两灾,当地百姓把流传北方的“走古事”移植罗坊,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走古事”,是一项在欢娱中取乐,在竞赛中健身,另有风味的全民性的汉族民间体育娱乐活动,流行于福建连城罗坊等客家人居住地。 “走古事”,出七棚(棚,为扮演古事的一个轿台),挑选体壮胆大的八岁男童两名,按戏曲装扮,化妆脸谱,身着戏袍,一名扮领先的天官主角,一名扮护官的武将。天官直立在一条铁杆上,腰身用铁圈固定,武将坐立在轿台上,成两个层次。轿台由木柱镶成方形框架,四周饰上精美的画屏,两根轿杆,每棚约四百余斤,须用二十人抬。
村民把三太祖菩萨轿、花蓬、彩旗置放在广场中心。虔诚的妇人们在此烧香祷拜,以祈四季平安,风调雨顺。
每年春节正月初三、初四,抬“古事”的男丁青年上山锻炼脚力,到正月十三日始斋戒(罗坊话称“封斋”)三天,十三日晚沐浴更衣,抬着“古事”,以天官领路,跟随“古事”七棚,后有菩萨轿、万民宝伞、彩旗、十番乐队,一路鸣铳,来到罗坊的屋背山坪。在数以万计的乡民和游客的围观中,一个个精神振奋,呼喊着开始竞赛。
正月十五日正午二时许,“古事”列队从云龙桥下河床,鼓乐队先泼水透湿,然后响三铳,“古事”棚蜂拥下水,逆水而走,竞争激烈。此时,河两岸、桥上下挤满了人,场面十分壮观。除天官一棚不能超越外,后棚若能超过前棚,则视为吉利,于是抬夫拼力而为,不顾天寒水深,河石苔滑,跌倒了再爬起,情绪异常高昂,为走“古事”之高潮,抵终点河边方台而止,至此,走“古事”结束。
姑田游大龙
姑田游大龙是姑田镇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下堡村之邓屋。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习俗。
据考证邓屋八世祖邓应,出任潮州府检校,其弟邓恭仍居姑田邓屋。邓恭子孙到潮州探亲,在潮州看到舞龙,兴叹不已,便将龙画成图样带回姑田仿制,未几姑田邓屋于元宵节期间首次游龙,正月十四晚龙游中堡、厚洋等村落,村民们欢天喜地,家家门前点松明、放鞭炮迎接。
游大龙在锣鼓喧天中开始,数千名当地中青年壮汉抬着总长348节的姑田大龙(含龙头、龙尾),在彩旗队、灯箱队的引领下,蜿蜒于中堡、上堡等村落山野田间,穿行于大街小巷,腾挪起伏,活灵活现。沿途海内外游客趋之若鹜,踩着泥泞的田野相随,游龙队伍达3公里之长。家家门前燃松明、点香烛、摆果茶、放爆竹,迎接“龙游大地,喜到人间”。
大龙每节由五个青壮年轮流抬举,而硕大龙头由三个人擎着、一个人前面看路、四个人用绳子从四方拉住,才可平稳前行。
大龙出游程序复杂。从祭拜龙头到龙头起驾,从接龙到出游,从“龙头出囊”到烧龙,以及乐队伴奏、铳炮齐鸣,一道一道,足显百姓祈愿之虔诚。
令人惊讶的是,大龙出游时比谁家制作的龙身最漂亮,游龙结束时却是比谁家的龙身最破烂,这意味着谁家最吉利。
童坊闹春田
闹春田是福建龙岩长汀县童坊镇举河举林村特有的,相传上百年的习俗,每年的正月十二(举河村)、十四(举林村),村民都会把关公的塑像抬到泥田里,奔跑打转,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同时也借此增进村民间的感情。同时展示村民强健的体魄,并以此提醒人们,要下田开始新一年的创业了。
上午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得烧香、放炮仗,然后把早就准备好的鸡、鸭、鱼肉等供品,放在自己家门前,等着关公。十点的时候,关帝庙内的关公就被请了出来,村庄内两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抬着关公,开始走家串户,然后再抬到早已经准备好的水田里。
一组一组的人抬着关公像在泥田里跑来跑去,而且还得不停地打转,这可真不是什么简单的事儿,一不小心就会被泥土绊倒,各种各样的姿势也是层出不穷,惹得周边观众哈哈大笑,当然冷天里摔在泥水里是不怎么舒服,不过还蛮开心的。
等大家跑几个回合后,身上的泥水也不少,大家也都累了时,真是不好意思,活动高潮才真正来临了。抬关公的人都不再分组,大有一起抬着关公跑圈、奔跑,用的是最后的力气了,摔倒的也就更多了。
结束之后,放下关公,把田里的泥巴往其他人身上、脸上扔,热闹极了。
莆田闹元宵
早在唐代,莆田就有闹元宵的习俗。竹枝词中有描述莆田闹元宵的盛况,其中《元宵》云:“节到元宵兴倍生,普天人共乐升平。有楼紫陌繁华盛,灯火辉煌不夜城。”《观灯》云:“更深月色正当头,歌舞声中灯满楼。欲住欲行归去晚,春宵都是醉人游。”元宵节期间,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被称为民间的“狂欢节”。莆田元宵节,是全国持续时间最长的元宵节。
《莆田市志》记载:“元宵节以正月十五日这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为元宵正日。”林洪国、林成彬认为,莆田元宵从正月初六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正月廿九,最后一晚为市区文峰宫的“尾晚灯”。元宵后,以“头牙”为界限,进入春耕季节,莆田人才开始新一年真正的忙碌。
他们认为,莆田闹元宵之所以持续时间这么长,是因为从正月初六开始到正月结束,莆田人处于农闲季节;莆田各社(宫)信仰的神有87尊,每尊神轮流巡安布福,经过干百年的演绎,形成了全国最具特色、跨越时间最长、活动规模庞大、参与人数众多的“狂欢节”。
莆田元宵分闹元宵、请元宵。闹是元宵的核心内容,也是莆田民间艺术的集中展示。古代闹元宵流传下来的民间舞蹈有30多种,如舞龙、舞狮、摆棕轿等。现在全市1000多支十音八乐队伍,都会在闹元宵中大显身手。灯艺表演堪称一绝,枫亭的菜头灯从宋代流传至今,华亭的游蛇灯从明朝传承下来。闹灯、挂灯、游灯等都有“添丁”寓意。请元宵与莆田地域文化形成有关。中原人南迁入闽,带来了中原文化。刚迁入一般按族而居,慢慢形成了特有的姓氏文化,在元宵活动中表现尤为明显。如陈姓家族闹元宵,会邀请族外的人一起参加,享受欢乐、共庆佳节。通过请元宵,加强交流,增进感情,促进族与族、村落与村落的和谐,推动社会的融入协调发展。轮流请元宵也是造就莆田元宵成为全世界最长节日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