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
新媒体背景下的网络文学写作以及后续相关的文艺产品的大量产出,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最引人注目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文艺创作景观。网络文学创作已成为文学生产的一种新兴力量, 从其数量增长上看,无论是按字数还是按篇什计算,网络文学作品在几年前就已经超过当代文学60年在纸质媒体发表作品数量的总和。①网上超高人气的点击率,不仅捧红了大量的网络小说,而且成就了一批当红的网络作家。一些风靡网络的原创作品,继而又被以出版纸媒质为主体的出版社所青睐,转换为纸质的作品出版,在单本册数上常常以压过传统文学作品的发行印数,成为图书消费市场的新宠。另一种可见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走红于网络的原创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话剧、广播剧、动漫和游戏脚本,由粗糙的网络原创作品,经过改编及名导、明星的演绎,成为院线上映的热片,轻松地获得过亿的电影票房;或是成为热播的电视剧,在荧屏引发一波接一波的收视热潮,而且这种由网络小说改编影视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新常态现象,有数据统计,截止2014年底,有114部网络小说被购买影视版权,其中有90部计划拍成电视剧,24部拍成电影。②由此可见,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助推了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成为当前商机巨大的影视市场的重要支撑。此外,网络文学已经开始进入一个巨大而潜力无穷的市场,就是以数字形式传送的电子书和第五媒体手机,尤其是手机正成为一种主要的阅读终端,带动起庞大的移动用户的阅读消费。另一增长迅速的是各类文学网站,在虚拟空间构筑了最大化的网络文学生产和消费的平台,以逐级的作家晋升机制,打造着高产、优产的作者,并且逐渐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形成了网络在线付费阅读、代理实体书籍出版、影视与视频制作、网络游戏开发、动漫等多层次的产业链,实现了经济价值增长的高效化。所有的这些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成为一种真切的存在,从切近每个人的现实观感和体验中去印证着,网络文学写作以及后续的影视剧、动漫、游戏改编制作,下线出版的畅销书,还有电子书、在线付费阅读、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文学和文艺创作,以及文艺接受和文化产业增长最快的热点部分,并且呈现出其后续发展的未可估量性。
不难看到,在新媒体时代这样一个创作大背景下,文艺创作的新的增长热点,不是在已经形成自身生成规律和创作定势的传统文学与文艺创作领域,而是随着新媒体的兴盛而发生了新的转向,构成艺术的四个要素,即世界——作家——作品——读者,都出现了不同以往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冲击着我们既有的已形成思维定势的文学观念,不断地构成我们认知上的新的挑战,牵涉出许多陌生化的问题,使我们在很多时候心存质疑,并且面临着判断上的种种困惑。循着这种思路,我们不妨去审视一下艺术构成要素所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
首先是写作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不仅是指当下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因为世界所发生的种种变化,是所有作家都必须去面对和书写的现实,而是指在网络背景下人们对书写对象的选择所发生的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网络技术的创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这种变化同时也反映到网络文学领域。由于载体的特异性,网络文学对传统的文学理念形成很大的冲击性,在题材上取向上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大一统的中心感和常规定式,表现出去中心化、分散化、娱乐化、消费化的特点。匿名化的写作,无门槛的自由发表,使网络文学所表现的世界被无限地延展和扩大,从古到今,从玄幻到现实,无所不有。其中最为显目的是超越了现实的想像的世界,像玄幻、悬疑、奇幻、穿越、异世、重生、仙侠、盗墓、灵异、修真、架空历史、网游、YY等表现类型,还有被传统文学完全忽略的边缘生活,如惊悚、总裁、耽美、同人、种马、黑社会等传统文学少有的题材。即使是表现当下的社会生活,也因为网络写手个人身份和人生经验的庞杂性,而体现出凡俗性、未知性和奇异性的特点,尤其是对民间社会和未知世界的开掘要超过传统文学。网络文学为了吸引网民的点击和阅读,一般比较注重表现题材的新奇性和未知性,在写作资源的开掘上往往超出寻常的想像模式,所表现的空间在写作主体心灵的自由开发中得以无限度的延伸和拓展。
其次,网络文学因载体的特异性,而使得作家的生成和成名都迥异于传统文学作家成名的路径。像传统作家生存的基本需求一是要依靠于版税和稿费,二是靠外部资助的寄食制,“就是由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来养活一个作家,他们保荐他,反过来又要求他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③三是为写作提供资助的第二职业。中国知名作家现在从事第二职业的越来越多,多是进入了高校任教职。但中国作家的生存主要还是依存于寄食制,在各级作家协会享受体制的待遇,不完全靠作品获得收入。而网络作家的成名和经济收入都要靠自己的作品在网上的点击率和上百万字数的累积,生存需求往往成为他们写作的第一要义,这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作家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网络作家大都是在文化机构和体制外的自由写作者,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和职业,或是无职业的自由人,知识结构和个性背景亦千差万别。网络的开放性使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因而一般都称他们为网络写手,显然这一称谓明显地带有主流意识对其非专业性的判定。他们的写作最初都是一种非职业化的、匿名的写作,在作品大红大紫之后,公众才有可能知道他们的真实姓名,但更多的网络写手则是自生自灭。据一些数据统计,目前网络注册写手的总人数已经超过百万,但良莠不齐,成气候的不多,但从这个巨大的基数上,经过读者和时间的自然的筛选,最后优胜劣汰逐渐地职业化了,像当年明月、匪我思存等都是凭借网上成就的名气加入了作家协会。网络作家的创作基本脱离了传统文学的写作模式和传播方式,以自己喜欢并且可以把握的叙事方式,更自由而没有任何羁绊地去写作,他们一般不大顾忌语言的要求、结构的完整、叙事的规范,以及刻意地去遵循传统小说的模式,多是以连载的形式,间断地发帖子一点点完成的,并且在写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在线的互动交流,甚至可能会根据读者的意愿来架构和修改作品,改变人物的命运和情感走向,由此形成了一种文本互动生成的新的写作形式,这种参与性也使得作家和读者的个体身份界限在网络上变得有些模糊,尤其是有些作品是以接龙的形式集体创作出来的。
第三,就作品来看,当下网络写作空前繁盛,既“速成”,又“高产”、产生的作品数量庞大,在规模上远远超过了传统文学。海量产出的网络作品,顺应读者的消费取向和娱乐趣味而形成了类型化的叙事,像言情、都市、校园、青春、穿越、架空历史、玄幻、悬疑等类型作品风靡于网络,高居各大网站排行榜之首。这些作品不仅形成了网络文学的叙事类型和文体与语言特点,而且有的以超文本链接的写作将场景图片、动画、声音和音乐融入作品,完全颠覆了传统文学的创作路数和规则。虽然网络文学作品鱼龙混杂,垃圾之作不少,这无疑地影响了许多人对网络作品的印象和评价。但网络作品在新的文化产业链的建构中却有着令人不可忽视的存在,在网上收获了数亿点击率的原创小说,往往成为畅销的纸媒质图书,继而又成为热播影视剧剧本、动漫、游戏改编的来源,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网络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这可能也算是使其逐步经典化的一个过程。
第四,网络文学造就了自己的受众,他们主要是通过在线阅读、手机阅读、阅读器阅读的读者。网络文学不仅在内容上对年轻受众具有巨大的吸纳性,而且在形式上也迎合了年轻受众的解读姿态,追求感官的娱乐,自我放逐于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而且与传统文学受众不同的是,网络文学的读者与作者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动态互动关系,读者似乎权能无限,可以凭自己的消费娱乐快感去遥控更改作品的情节走向,也可以通过“催更”“打赏”的方式直接催促和奖赏作者的写作。网络读者的身份也不是单一的,他们有时既是受众,也是创作的参与者,不仅作者和读者之间可以即时地进行交流,而且读者和读者之间也可以参与交流。网络文学以其不同的类型聚合了自己的受众,一些类型化网站和网络作家也拥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这些受众大都是与网络关系密切的各类网友,主要是学生、白领、社会受众。而与传统的文学受众不同的是,他们往往是在第一时间从网络上读到文本,直接在网络上进行互动交流,继而又从网上一路追捧成为影视剧的观众,形成了一种新的阅读势力。所以,网络原创作品靠点击率在网络上集聚了人气,又为影视剧的二度创作进行了预热,这也是后续同名影视剧热播的重要前因。
从构成艺术的四个要素,即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的分析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些正在发生着的各种变化与文艺创作新的增长热点之间的联系。通过审视观照这些社会现象和创作景观,我们就会发现,网络文学成为增长最快的文艺类型,除却自身具有的一种迅速增长的动力和外在的社会环境以及市场规律的助推外,更主要的是年轻人有力地参与了推动这一增长趋势的线性构造过程,他们成为了这一增长过程的直接推动者和承受者,网络化写作与接受的年轻化趋势似乎势不可挡。从相关网络文学生产和再生产中所反映出来的各个方面,不论是作品表现的社会生活、写作者成分的构成、作品的表现形式,以及广大的受众,都与“年轻”“青春”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是网络文学的生产与再生产迎合了年轻人的趣味和预期,最受欢迎的作品表现的都是青年人的生活,像《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与空姐同居的日子》《婆婆来了》《裸婚时代》《蜗居》《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等,当然也包括写爱情、友情和青春的这一类作品,如《步步惊心》《山楂树之恋》《来不及说我爱你》《千山暮雪》《佳期如梦》《大漠谣》《原来你还在这里》《何以笙箫默》《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我在回忆里等你》《许我向你看》《爱你是最好的时光》《爱情的开关》《来不及说我爱你》《微微一笑很倾城》《何以笙箫默》等等。可以说网络作者和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生长时代的文化养料,或说是代群文化都是相当接近的,这使他们拥有了类似的生存经历及趋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小说中的人物设定很符合读者认定的青春偶像,说话行事方式和时尚爱好等,都能迎合当下的时尚潮流,甚至是小说叙事的话语方式,情感的、调侃的、幽默的、搞笑的,也都是当下年青人所熟悉的句式,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并且成为他们认可的另类经典台词。
二是网络作家日趋年轻化,在受众的认定中新旧更替的速度非常快。据一些数据统计,目前网络注册写手的总人数已经超过百万,在网络空间中,年轻写手占有主体地位,这个巨大的基数,以及后续扩展的不可估量性,都可以想见其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但相对于传统文学领域不足10万人的各级专业作家来说,网络写手他们在人数、年龄上都占有很大优势,尤其是在整体的受教育程度上,他们超过了传统作家群,普遍都受过高等教育,有很好的资质。网络的宽松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为青年写手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和展示自己的平台,也不断地吸引着更多的人投身其中,成为网络写作的强大后备。另一个有竞争力的特点是,他们都是些高产写手,成为领军人物的一些网络作家,如南派三叔、江南、唐家三少、桐华、匪我思存、辛夷坞、唐七公子都是些高产作家,南派三叔有16部作品,江南有25部作品,桐华的书有11部,像《步步惊心》《大漠谣》《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都是2册,《云中歌》分为3册。匪我思存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21部书。辛夷坞有8部书。按人们对传统作家的看法,像他们这样的年纪,在不长的时间里出这么多作品简直是不可思议。而且他们的作品常常是排列销售榜首,有数种版本,而且不是只出一次。
三是他们的作品比较适合青年人的口味,新奇、时尚、刺激、非常态。比之传统作家,他们的写作更自由,不会受到历史和认知的束缚,有很多超越现实的自由想像,特别是一些另类的思维更受到欢迎,比如玄幻、悬疑、穿越、重生、耽美、同人、盗墓等类型的小说。像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开掘并且建构了前所未有的庞大的盗墓江湖,其充满惊悚恐怖的刺激性,和墓道探险中的悬疑性都对读者构成了欲罢不能的阅读热望。桐华的《步步惊心》中的当代都市白领张小文,在浴室换灯泡却因脚一滑穿越到清朝,变成了马而泰·若曦,带着对清史的熟悉进入宫廷,卷入了九王夺嫡的争斗。她的《大漠谣》《云中歌》《曾许诺》甚至架空了历史,《大漠谣》写大将霍去病爱上匈奴狼女,并与她携手抛家弃国共赴西域。唐七公子的《华胥引》也是典型的历史架空小说。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后宫·如懿传》亦真亦幻,都是不能拿真实的历史去计较的。新奇性、时尚化是他们能得到80后以降年轻读者喜欢的主要原因。
四是网络文学拥有以年轻受众为主的阅读和收视市场。网络文学的受众主要是“80”“90”“00”后的年轻人,这一代人完全离不开电脑和手机,他们的阅读主要靠电脑、手机、阅读器这类工具,多数人每天会上网阅读,所以他们会很容易地接触到各类网络写手的作品,比较熟悉这些人和作品,有些读者甚至是追着某一连载小说在网上读一至两年,更有甚者像《盗墓笔记》的读者多有上十年的追读者。在青年受众的文学接受上,网络、手机和影视占据着优势,传统纸媒质文本正渐渐地失去已经习惯于网上阅读的年轻受众。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网络文学以及后续相关的文艺产品成为增长最快的文艺类型,而年轻受众成为推动这一增长趋势的主力军,他们的阅读取向和文艺消费行为,正在影响甚至可能是决定着未来文艺产品的创作路向和市场走向,所以我们不得不注意到现在已经出现的一些问题,那就是网络文学以及相关的产品,过度膨胀的消费、娱乐性,并且越来越趋向于将创作生产定位于市场的经济尺度和预期,以畅销、点击率、收视率、票房等为价值衡量的标准,为消费、娱乐的需求度身打造,出现的一些问题显然有悖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对青年受众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情感取向施加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些问题显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干预。
问题一:脱离现实的写作倾向。网络文学所热衷写作的小说类型,不论是玄幻、悬疑、穿越、重生、耽美、同人、盗墓、架空历史类,或是都市言情类、青春校园类等等,内容都写得很虚幻,有些完全是与社会现实脱节的,是自己虚构臆想的产物。网络原创的奇幻文学在创作上非常自由,完全脱离现实去进行各种假设,驰骋“玄想”,宇宙星际,未来世界,远古时空,神魔超人,骑士武侠等等,无奇不有,无所不在,构思离奇,再加上紧张刺激的情节,娱乐式的言语表达,将写作和阅读变成了一种娱乐式的游戏,好玩又很时尚,虽然是粗制滥造,却点击率高,成书率高,也有了像“龙的天空”“幻剑书盟”这样一些主要发布原创的奇幻文学的网站。还有像穿越、重生类小说描写的是些不太可能发生的人类行为,这种虚构并非基于物质的真实,而是一种“幻想文学”。
网络文学以及后续的影视改编比较受欢迎的题材,多涉及到青春、友情、爱情、婚姻、家庭这些与情感有所关联的内容,诸如写校园青春、都市职场、宫闱争斗、家庭伦理、爱情婚恋等,绝大多数故事和人物都是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尤其是受到女性受众欢迎的言情小说,主角都是俊男美女,颜值超高,从一段年少时的爱恋而牵出一生的纠缠。“情”是想像的酵素,是纠结人物的扣钮,也是情节生发的线索,言情成为创作最主要的特点,不管是历史场景,还是当代都市,都只是一个让爱情生长的空间,而这爱情多是唯美的、纠结的、痛苦的、悲伤的,痴情缠绵,惊心动魄,生生世世。而且这样还不够,他们更喜欢表现一种折磨人的“虐恋”,是些催泪高手,很会赚取读者的眼泪。这些作品要么是一种玄幻的乌托邦式的描写,要么像《何以笙箫默》这样看似有个现实的背景,在人物之间纠结的是爱情、友情、痛苦和缠绵,从国内爱到国外,却淡化了人物的社会身份和寻常生活,实际和真实的现实是存在很大距离的。这种小说对年轻受众具有很大的误导性,他们从小说中走出来是很难回到现实中去的,因为这和他们当下的生活有着天地之别,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对生活的迷茫。还有网络校园青春文学,虽然有很多青春元素,有教室、球场,有同学、舍友,有友情、爱情,却与现实的校园青春完全不一样,是在“怀念”中制造出来的青春臆想。
问题二:热衷于表现“个人”的“小时代”。网络作家以年轻人为主,人生阅历有限,而且也是所处的消费主义时代环境的塑造,他们对宏大叙事缺乏热情,也没有驾驭时代大题材的能力,他们关注的多是个人生活的小时代、小社会、小圈子,是私人化的情感生活、自我的感受。生活和文学视野的狭窄,决定了他们的创作不可能表现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具有深刻的思考和反思精神。
问题三:物质崇拜和物欲化的表现。拜金和消费主义这些不被主流意识所接受认可的东西,在他们这里却成为坦然的表述。他们一般喜欢表现大都市的时尚消费符号,酒吧、咖啡馆、高档消费场所和写字楼、豪车、名牌、时装,还有深受女性受众欢迎的小资情调。《小时代》对物质和物欲的描绘,《北京娃娃》对物欲的渴望,《杜拉拉升职记》中白领的高档生活品位,《千山暮雪》《佳期如梦》中对奢侈的物质享受的炫耀等,展现的是一种想像中的虚假的、新富的文化,豪华且精美。还有成为新类型的总裁小说,以及小说中的官二代、富二代们对权力、金钱和地位的炫耀,其实也是在有形地宣扬着权力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这些本该让人保持一定警惕的东西,却可能在众多作品的反复描摹中变成年轻一代所向往的目标,所崇尚的生活,以及成为他们的人生追求的价值的认同。
问题四:经济利益驱使下的写作选择。网络作家创作的功利目的非常明确,他们面临很多的诱惑,为尽早地出名、更多地赚钱,而不惜趋时逐利。网络作家中的一些佼佼者,已经进入了富豪排行榜的前列,他们所获得的丰厚的回报,对年轻写手有着一种诱惑,成为他们的榜样,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的原因。从写作本身来看,因为是在网上连载,为了满足网站的需求,和读者的阅读欲望,写手不得不追求写作速度和数字的累积,在网站的要求和读者的催促下,一味地求量,这也是他们的写作高产出的原因,一写就是几十万,几百万,内容发展缓慢而又冗长,情节重复,故事模式化,行文语言粗糙,还可能会出现很多历史和常识性的错误。他们也会为因为商业运作利益和市场化的需求,去模仿复制“大神”的热门小说,或是去有意地迎合读者希望了解常规外的世界的猎奇心态,或是讨好谄媚于读者的情绪,为了赚取读者的眼泪,在言情中过度地煽情和滥情。为了获得高点击率和最大的利益,网络文学一般都会将故事卖点作为写作的重点,以充满悬念和怪奇的故事情节作为吸引受众继续阅读的要素,而忽视对人物和人性的深度开掘。近年来,由于影视市场的火爆,网络小说写作的影视化倾向也越来越突出,有的在写小说时就已经考虑到了后续的影视剧的改编,甚至会直接写成剧本式的小说,而忽视文学对语言审美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文学创作与接受中出现的问题,已经对年轻受众构成一种不可忽视的影响,大量脱离现实的青春言情小说和穿越故事充斥网络和荧屏,物欲横流,价值观含混,却未能引起主流批评的足够关注和重视。因为主流批评对网络文学圈子不大去关注,也未给予必要的批评引导,对网络原创文学基本是放任自由的任其自生自灭。所以对这些隐藏在中国新的文艺增长繁荣背后的问题和隐忧,迫切地需要引起批评界的重视并努力去寻找有力的介入措施。应该认识和预见到,这种批评的介入空白所可能带来的长远危害,文学批评也要积极转身,去适应网络文学崛起的现实,要以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时代的文化理想和审美取向,去对网络受众的文学和文艺接受加以有效的引导,要质疑和批评当下的评判标准与尺度,即占据图书市场的畅销书并不一定全是精品,网上点击率的高低并不能真正体现出判断的可靠性,高收视率和票房也不一定能代表作品成功的全部。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价值观、人生的是非曲直,是艺术的灵魂。作家总是要围绕一种对人生根本价值的认识来构建自己的故事——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什么东西值得人们去为它而生、为它而死?”④如果没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导引,网络文学创作和接受中的许多负面因素,一定会影响到其今后的健康发展,也可能出现大的社会问题,所以如何从中去探寻提升有效介入的方式和应对措施,将会是今后批评界所无法避开的问题,这需要社会的各个方面来一起探索,共同完成。
注释:
①胡军:《中国作协积极关注网络文学》,《文艺报》2009年6月27日。
②http://ent.qq.com/a/20150121/016045.htm
③[法]罗贝尔·埃斯卡皮著,于沛编选:《文学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
④[美]罗伯特·麦基著,周铁东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制作的原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网络语境下文学批评的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5Y004)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孙 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