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对回归纯朴生活方式的渴求,应将农业与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以文化为核心的创意农业产业——“田园归隐”。“田园归隐”将重现魏晋风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田园地产和文旅休闲,以主题雅集的形式让都市中的人们回归自然,发现人生的价值。
关键词:田园归隐;都市生活;变迁;魏晋风流
1 隐逸——都市生活方式的变迁
1.1 隐逸观念再次盛行
对于居住在现代都市中的人们来说,随着收入的逐年增加,他们早已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观光、旅游、度假活动成为了都市居民休闲的首选,然而一些传统的风景名胜在旅游旺季时往往人满为患,人声嘈杂。再加上环境恶化、人口密集、住房紧张、工作生活压力大等问题,人们更渴望拥有自然清新的环境、淳朴的人文气息、精神的乐土。
1.2 都市生活变迁的方式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我们常能发现城市角角落落一些微不足道的耕作活动,无论是出自对食品安全的忧虑、对土地亲近的本能,还是对庞大城市的潜能意识的批判,城市居民已经开始自发地挖掘土地和空间的农业生产潜能。东晋时期,中国著名的诗人陶渊明选择辞官,归隐田园,远离世俗的尘嚣和渲染,回归简朴古老的生活,让内在的智慧与大自然的生息相结合。现如今,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归隐梦并不寂寞,反而成了现代都市人最深的精神向往,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应运而生。
2 国内现有的休闲观光农业概况
休闲观光农业是为满足人们对精神和物质需求而开展的、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习、品、考、书、画、摄、购的现代农业形态,是旅游业与农业之间交叉性的新兴产业,可以很好地促进当地绿色产业的发展。
2.1 观光农园
观光农园指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如占地1500余亩的北京诺亚有机农场。前来体验的顾客可自己种植或采摘有机蔬菜,享受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种植园也配备了娱乐区供顾客休闲。农场会在顾客分拣和采摘后对所有菜品进行再分拣,然后再对大部分蔬菜进行保鲜包装,它的另一特色是采取会员制配送服务。此类观光农园一般占地面积和规模不会太大,除了吸引顾客来农园自行体验采摘、种植蔬菜之外,农产品自行销售也是这部分农园收入来源的另一大方式,有些农园还会安排范围内配送服务,但是配送的范围十分有限。另外,一些观光农园的知名度略有欠缺,宣传力度也不足。
2.2 农业公园
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这是通过欧洲和台湾等地实践得出的一个种类,在我国也十分盛行,如广东肇庆的广新农业生态园,江苏无锡东方田园等。这类农业产业的特色是占地面积普遍较大,投资高,农业生产所占的比重不如休闲旅游产业多,经济效益主要靠休闲旅游产业支撑。此类产业能够在规划初就将农业产业与休闲娱乐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发展,形成一个综合体项目,有的产业甚至包含了地产行业,形成了小型社区。但依靠休闲旅游业来带动农业产业不利于长期发展,当今环境下以別墅项目为核心赢利点会造成投资回收期长的问题,面积大投资高的情况也不利于后期的投资和开发,容易造成虎头蛇尾的情况。
2.3 教育农园
教育农园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国内近年也开始关注教育农园的产业投资,较为成功的是安徽芜湖南陵县的大浦乡村世界。大浦乡村世界和内地许多教育农园产业一样,拥有明确的主题,但大多仍处在逐渐发展阶段,前期投资大,农业种植也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大浦乡村世界依附的农业自然灾害教育体验基地,以海啸馆为主带动农业及旅游业发展,也存在客流量季节性落差大的问题。
2.4 中国休闲观光农业的分布情况
我国的休闲观光农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有一定雏形,并形成了一些经营模式。其中,台湾省的观光农业发展较早,到了20世纪90年代,休闲观光农业也在我国其他大中型城市迅速兴起。
从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分布图上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大陆地区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这类地域模式多为依托城市型.距离大中城市10公里之内,以一个大中城市为目标市场,农业产业需要借助一定的农业基础,主要通过人工构造农业景观,且影响范围较小,如上文提到的北京诺亚有机农场。另一大部分的休闲观光农业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内陆也有一部分。这些地域的农业产业属于依附自然型,距离大中型城市20公里以外,交通便利,以多个大中型城市为目标市场,农业基础好,地貌类型齐全,以独立完整的自然农业景观单元为依托,且影响范围较广。
总体来说,我国现有的休闲观光农业整体分布呈现为东南多、西北少的格局,这与地域环境、农业发展等自然因素分不开。而且,近年来此类项目中又出现了人文因素比重越来越大的趋势,这与人们厌倦了繁忙的工作,生活、压力巨大,以及环境恶化等原因有关。人们迫切地希望强力解压,回归到自然当中去,陶渊明、竹林七贤自由洒脱、或仕或隐的生活强烈地吸引着他们,渴望像魏晋名士那样,拥有一片风流自由的精神乐土。
3 魏晋风流对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影响
“魏晋”这两个字,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就历史而言,魏晋是一个乱世,但是这两百年混乱痛苦的历史事实,让当时的名士们思治而不得,苟全性命于乱世,对文化、思想和社会风气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传统力量无形里消失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名士在无望的明天面前选择了叛逆,他们张狂而避世,在清醒与沉醉里优游,在痛苦和癫狂里迷失,这才有了所谓的“魏晋风流”。
3.1 纯朴自由:美好的社会愿景
城市发展越来越快,高楼林立,在钢筋水泥的巨大樊笼里,中国的休闲观光生态农业旅游伴随着人们对观光农业的需求,如雨后春笋一般成长起来。人们并不是为了休闲而休闲,他们真正需要的,除了自然清新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自然环境中清新舒服、无拘无束地呼吸,真正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感受到自由洒脱的人文氛围,更渴望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做真正的自己。魏晋风流影响下的生态农业应构造一种符合自然生态的农业景观,村前清溪潺潺,枝头鸟语花香才是真正充满生机的“活”的田园风光;农村民俗文化也应根植于本土已具有浑厚传统的民俗文化的提炼和再现,而不是刻意去追求和制造,才是城市居民所渴望的乡村纯朴。
3.2 纵情自然的文化生活
魏晋风流影响下的士人生活,除纵情山水、放浪形骸之外,就属雅集最为有名了。雅集是魏晋名士文学艺术活动的重要内容,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的凝聚,离不开这些文学艺术家团体内部的集会和交流。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人集会是建安文人在邺城邺宫的西园之会。西晋金谷之会则更善于在自然中进行美的发现与美的进化。而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之后的东晋兰亭之会了,诗人们用热烈的吟咏与自然积极的交流,与同仁互诉心灵的感受,是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当今的都市居民,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城市中很难感受到因与自然交织的感受而迸发的灵感与激情,因此他们渴望在现代休闲生态农业园林中体味到这种文化氛围。兰亭集会之所以对我们现在的生活还能产生巨大的影响,除了与之前的集会有意境相同处之外,也具有自身特点:用“曲水流觞”的方式将文人的集会与世间民俗礼仪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刚好应和了现代都市中的人们对物质生活泛滥,道德礼仪远去的今天的一种不满现状,以及对洒脱、美好、自由的魏晋之风的向往之情。当人重新与自然相互吸纳,共为一体时,便会激发出一种激荡宇宙的情怀,作为这种情怀宣泄点的文学艺术便会拥有永久的魅力,产生的激荡情怀也能给予人们生活上积极正面的影响。
4 “田园归隐”产业规划
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造就了如陶渊明、竹林七贤等名士的特殊群体人格精神——以超自然的精神追求取代现实的物质追求,以个体的自由洒脱取代社会意志的规矩樊笼,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取代现实功利的人生态度。因此,魏晋名士更钟情于在山野间享受农耕劳作的乐趣,或在大自然中曲水流觞举办集会,不拘小节的放达之举更表现出名士洒脱高逸的风采。
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对回归这种纯朴生活方式的渴求,应将农业与文化有机结合,并联系当地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形成以文化为核心的创意农业产业——“田园归隐”。“田园归隐”将重现魏晋风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田园地产和文旅休闲,以主题雅集的形式让都市中的人们回归自然、发现人生的价值。
4.1 “田园归隐”的外观设计
(1)布局——天造地设。“田园归隐”的产业选址初步预设在江南地区,江南多是鱼米之乡,人杰地灵,交通便利,文化底蕴浓厚。同时,江南地区还具有可面向的城市人群广,经济基础较好,适宜产业的运营和发展的特点。田园选址最重要的是遵循的“道”是自然之道,而非人工有意的“式”,即自然山水为田园景观的母本,以魏晋名士奉行的老庄自然观为圭臬,人巧藏于天工,要如“天造地设”一般,才是最佳。中式田园一直追寻的是对自然的渴盼,“田园归隐”也不例外,田园景观应处处表现出人对自然的依顺,人巧藏于天工,人为美融于自然美,表现出和谐的宇宙韵律,这也有利于整个田园和谐持续的发展。
(2)色彩——青黛相间。绿色是最让人感受到舒心和自由的颜色,竹子的绿没有那么明艳清脆,它的绿有种微微发灰的低调,与水墨搭配最为相宜,也十分符合当时不堪的政治背景下魏晋名士向往自由、风流洒脱的基调。“田园归隐”选择一块稍微偏离城镇的地方为宜,拥有大片绿油油的稻田,更要有植被。让篱笆在深绿色灌木间隐约可见,水墨画般黛色的房屋在树林边缘与原木融合,从远处看,这些都与自然的绿结合成为一道美景。竹林的绿是幽静的、旷达的,“田园归隐”的竹林中必能找到一份悠然的静谧之感,抑或是一份自由的洒脱之情。
(3)线型——灵动飘逸。魏晋风流引导下的“田园归隐”拥有灵动飘逸的线条美。这些蜿蜒飘逸的线条像魏晉名士宽大飘逸的衣袖,像曲水流觞的小溪,像魏晋风流中的那股“风”,他们被设计在“田园归隐”的道路上,开凿引流的溪水上,植被山石规划上。山石房屋与周围环境组合通透,建筑、山水、花木彼此呼应,形成虚空灵动、韵味隽永的空间。
4.2 “田园归隐”的情感表达
(1)对自然的向往和尊重。随着自然生态被破坏,人类开始重视生态的平衡发展,“田园归隐”提供的生态农业不仅可以延长基础产业链,还能让加入会员的客户认购一块小块土地,满足人们对世外桃源般耕种生活的期待,感受自然周而复始的运行规律,对大自然怀抱感激敬爱之心。这片土地可以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寻找他们的联系和一致,把天人双方看做统一体,到达“与大化融合无迹”、“无天人内外之隔”的境界。
(2)逃离都市生活。“田园归隐”开辟的文旅休闲项目将利用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和文艺社区创造高附加值,同时为人们展示一片精神乐园。田园生活文化馆、农产品展示销售商店、民宿酒店、田园餐饮、花房书屋、咖啡茶饮等产业均以浓郁的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结合现代人文需求,给人强烈的文化包围感,吸引游客来访、停留、不归。除了春播秋收等农业聚会活动和空闲时间、节假日外,田园还将依据传统节气定期举办雅集邀请顾客参加。参与雅集,感受魏晋时期士人的文化生活,并不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倒退,相反的,这是让内在的智慧与大自然的生息相结合最好的方式。
(3)追求清远意境。都市中的人们会在工作上、仕途上、生活上遭受种种挫折和压力,愈发对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失望。为此,田园地产将以园艺农业业态和宜居地产引领一股逆城市化的潮流,优美的环境伴生的是宜居的生活空间。休闲度假地产本质上是销售生活方式,而用以支撑这种生活方式的所有尝试都将给人以具象的精神寄托和文化的潜在发掘机会。
田园地产致力打造一个慢时光的“家”——吹吹风、听听麦浪,只是单纯地享受喜悦的日子。这片乐土不受世俗的纷扰,山野间高低参差的绿形成了天然的屏障,环抱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的小小归隐梦。
4.3 潜在客户群分析
“田园归隐”产业主要打造的是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用以支撑这种生活方式的配套设施都离不开文化的包装。因此,最适合这一产业的客户群就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城市的年轻三口之家:这类人群多为工作节奏较快,有购买力,并希望获取高品质、参与感强的服务与体验,那么生态农业及其衍生品即可以满足其“维系关系”的需求。
对于“文艺范”青年来说,自由的作息方式、陌生的生活模式、差异化的体验对这类消费者来说尤其重要,而文旅休闲所创造的经历将会被他们定义为真正的“独一无二”。
田园地产意在锁定老龄化人群中“追逐潮流”的一群人,他们希望享受与子女共享天伦之乐,同时也希望有自己独立的高标生活,拥有良好的环境放松身心。同时,“田园归隐”的地产也是文学艺术家们的不二选择,前厅种花、后院种田的“隐世生活”更加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田园归隐”通过生态农业、田园地产、文旅休闲三个板块,将农业与文化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在合理范围内借势设计田园景观,规划田园地产,重现魏晋时期的老庄思想影响下的自然、自由、及时行乐的生活风范。愿“田园归隐”给每一个有隐逸梦的人提供一片纯净的精神乐土。
参考文献:
[1] 宁稼雨.魏晋名士风流[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2] 刘强.竹林七贤[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3] 长北.中国古代艺术论著集注与研究[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黄昱(1991—),女,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在读,师从孔铮桢老师,研究方向:工艺美术设计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