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香花
摘 要: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兴趣教育。我所理解的兴趣教育是指教师用教育和爱心,培养和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学科的积极情感;同时,又指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好奇、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给予尊重、爱护和引导,使学习成为学生有趣的活动。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教育要求教师尽量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开展有趣的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学生不仅乐于上语文课,而且更盼望有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提高;兴趣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说语文。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初学语文时都兴趣盎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容量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兴趣的保持程度则会因人而异,出现差异,有的学生甚至会完全丧失兴趣。对此,我们教师应从众多方面着手,要防微杜渐,更要亡羊补牢。具体措施如下:
一、因材施教
根据學生的实际情况,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目标激励,分层互促。知识层次低的学生,做问答练习、转换练习,对于他们的提问更要保护其积极性,简单的问题要尽量留给他们,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逐渐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他们能回答更难的问题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智力因素突出的学生做阅读性强、推理性强的练习。根据渐进性原则,在部分学生确有困难,难以为续时,适当放慢进度,查漏补缺,甚至是“开小灶”,让他们在教师的耐心帮助下,充满信心,一步步地赶上。对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也不能轻视,否则会使他们盲目自大,进而丧失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当难度,也可以在练习或检测中增加信息量,让他们不断受到新的信息刺激。总之,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遇事能做,做则有所获,进而乐此不休。
二、关心鼓励
对学生关心,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鼓励,会引发学生学习的信心。老师要不吝表扬和鼓励,尤其对于一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要多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信心。比如,我在班上实行平时成绩计分制,鼓励学困生平时多表现,多加分,增进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三、把握心理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语文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语文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其次,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用从网上下载的听说读写的语文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一课时,笔者就运用实物展示、课件辅助教学的办法,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件进行理解,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更能增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语文课的趣味性。具体的做法有:
(1)抓住学生“好动”的特点,创设生动的语文学习情境,好动是儿童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采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游戏以及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
(2)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始最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生长点、转折点设计有趣的提问,以创设最佳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3)抓住学生“好胜”的特点创设“成功”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每一主动学生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掌握有利时机,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鼓励、诱发、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从中获得喜悦和快乐,这样再从乐中引趣,从乐中悟理,更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介绍了一定的新知识后,开展一些游戏性的活动或唱唱英文歌,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增强集体合作感,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把学语文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成功的源泉。对于生性好动、意志相对薄弱、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待加强的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保持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
(作者单位: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泉口镇寄宿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