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设计

2016-05-30 19:14苗莉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奴性祝福病态

苗莉

教材分析

《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课内阅读课文。本单元学习中外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因此,欣赏人物形象是本单元的重点。《祝福》塑造了一个被封建社会摧残的“病态”的祥林嫂。作者通过对她病因的揭示,让我们看到了鲁迅一贯的思想,即正视现实的批判性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本课主要是通过对祥林嫂病态病因的挖掘来理解鲁迅精神,解读鲁迅的现代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祥林嫂的故事。

2.学会通过品读文本语言来揣摩人物的内心。

3.培养同情弱者的美好品质以及关注社会的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中“祥林嫂”及周围“看客”的行为思考,理解鲁迅精神,解读鲁迅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

祥林嫂身上的“奴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本节课我们要关注本文的作者——鲁迅——一个备受争议的作家。毛泽东曾经对鲁迅的评价是:“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去世后,他的遗体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书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新中国成立后,鲁迅一度被人们奉为“神”。但90年代后期到如今,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声音。很一部分人认为鲁迅作品不合时宜,鲁迅思想已经过时了。但钱理群却说:鲁迅并不过时,他的思想有超越时代的一面。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评判一位作家呢?要真正理解他就必须走进他的文章,走进他笔下的人物。

【设计意图】指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从现象对比中引出达成目标的途径。

二、看祥林嫂其人,体悟鲁迅精神

1.人物导读

师:小说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旧时代劳动妇女形象——祥林嫂。

【设计意图】简单概括人物,并为下面过渡。

2.事件串连

如此一个小人物,却在一生中做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请按时间顺序用几个动词概括。

【学生活动】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成果。

【方法引领】教师可以适当提示故事内容并且与学生一同总结。

预设:逃——撞——捐——问

【设计意图】梳理故事情节,为下文探究做铺垫。

3.人物思想

探究活动一:有人说,鲁迅小说人物几乎都是“病态”的,祥林嫂也是。你怎么理解她的“病态”?请围绕四件事谈谈。

【学生活动】小组探究并围绕最感兴趣的一个角度展示成果。

【方法引领】教师引导理解何为“病态”,即人物身上落后的丑恶的思想行为,人性的劣根性。把问题具体化,帮助分析探究。

预设:“逃”:(教师提示:为何要逃?祥林嫂是一个不安分的女人吗?)祥林嫂从婆家“逃”出来。可是,她为什么要“逃”出来呢?难道在婆婆家过的不好吗?反观文章,我们发现,“逃”出来的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里“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不论活计轻重,全是她一人担当。不论食物好坏,勤快的做着家奴该做的一切。“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由此,我们可以明白,祥林嫂只不过是想做好一个“奴仆”的角色,只不过是想安安稳稳的当牛做马罢了。于是,我们也就明白,可怜的祥林嫂在婆婆家连做牛马的资格都没有。

“撞”:(为何撞?是在维护和前夫的爱情吗?)她的行为只是封建思想中“一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反映。因此,她出格的“反抗”恰恰表明她的可悲。反抗越激烈就越牢牢地保护了压迫自己的封建秩序。这正是“男权”社会对女人长期的影响而表现出的“奴性思想”。

“捐”:(目的是什么?)为了在阴间不被两个男人争来争去给锯成两半,到土地庙“捐”了一条门槛,“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她的这一举动也并不是要主动改变命运,而恰恰是她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的反映。

“问”:(是思想的真正觉醒吗?)对魂灵有无的怀疑也不是她生命意识的真正觉醒,只是她欲生不能欲死不敢的心理反应。“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无论有无都是相信地狱是存在的。

4.教师小结

纵观祥林嫂“惊天动地”的一生,我们会悲哀的发现,封建礼教这把软刀子在祥林嫂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深深地扎进她的心脏,她的悲剧原本就是个定局。她对命运的选择、反抗、挣扎其实是希望被那个时代接纳,好好地做奴隶。她的这种“奴性思想”无疑是“病态”的。

导致祥林嫂死亡除了自身以外,其实她周围的人也有很大的责任。我们看这是怎样的一群人。

【设计意图】在探究中理解祥林嫂的“奴性思想”,培养学生根据人物言行解读人物形象的能力。

三、解读“看客”心理,体悟鲁迅精神

探究活动二:品读第21页末段文字,看看对“狼吃阿毛”这种事,鲁镇上的男人女人是什么反映,表现出怎样的心理。

【学生活动】小组探究并围绕最感兴趣的一个角度展示成果。

【方法引领】教师对表现力强的词可作适当点拨,如关于“故事”的解读。

预设:“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这是“狼吃阿毛”的悲惨一事在鲁镇上激起的“波澜”。人们是抱着“听故事”的心态来的。自然,“故事”一定要够曲折够惨烈才更吸引人。男人们“没趣的走了开去”,是不是说明在他们心里这故事没意思?女人们打心眼里看不起这样一个“不干净”的坏女人,流露出“鄙薄的神气”,但还要故作姿态的“陪出许多眼泪来”,表明着自己俨然的高尚。老女人却是拿祥林嫂的悲惨经历做着自己生活的调剂品,在她人的苦痛里抚慰着自己干瘪的灵魂,因为她们终究是“满足的去了”。

教师小结:这是一群以“赏鉴”别人的不幸为幸事的“看客”。鲁迅曾说“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不信,你看:《药》中的革命者夏瑜就义时,群众“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阿Q正传》中写到当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时,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叫好声来。而且,最后,“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这样的“看客”不禁让我们发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啊,这是怎样的国民文化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抓细节来分析人物心理及形象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当下生活中,这种“奴性意识”和“看客现象”还存在吗?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的体会鲁迅的现代意义。

五、课堂总结

现实生活中,对于社会种种弊端,国人总是习惯漠然,而鲁迅却能拿起手中的“解剖刀”,狠狠地给几刀。这就是勇者的行为,因为只有揭开伤疤,找到病根,才能给以疗救的希望。

综上所述,小说《祝福》让我们看到了鲁迅一贯的思想以及人格魅力,即正视现实的批判性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他永远都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勇士。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鲁迅是“活在当下的中国,不是过去式的存在而是现代式的存在”。

★作者单位:陕西靖边中学。

猜你喜欢
奴性祝福病态
病态肥胖对门诊全关节置换术一夜留院和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病态肥胖对门诊关节置换术留夜观察和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君子之道:能移而相天——王夫之《庄子解》对“社会病态”的气论诊疗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与《琵琶记》中赵五娘形象的异同
多变与奴性:《动物庄园》中人性的探讨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愤青
文学道德的病态表现与选择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