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灿
什么样的议论文最优秀?考纲关于“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发展等级说得太简。有没有更具体的标准和可操作的做法?考场优秀议论文的“三性”要素值得我们思考
[在真实中强化感性]
选择真实感性的论据材料 论据材料来源于真实可感的生活,来源于“我”的亲身经历、“我”的见闻。衣食住行、“我”思“我”想的就是最感性的論据材料。能够从身边的这个“小”看到世界的“大”,就是最感性的好文章。
这样的材料,一般从已读熟的课本、感人至深的影视和印象深刻的报刊中找;从生活的体验和耐人回味的歌词中找;从生动活泼的广告和令人警醒的名言中找。
采用抒情的笔法再现材料 引用同一则材料,有些人只达到了交代一个事实的目的,而有些人既交代了事实,还让材料文字灵动起来。他们的做法是将平实的叙述文字转化为抒情散文的语言。即使是大家熟透了的材料,采用再现方式,语言就显得文才斐然。请看下面的高考满分作文片段:
项羽横剑一挥,生命之劲松瞬时枯槁成萧瑟秋风中的悲壮。我看到,那伟岸英姿划掠过滴血残阳,乌江悲鸣,苍穹黯然,楚民哭之如父。(《我能》)
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修辞的作用是把话说好,说出彩。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就是锦上添花。
设问可以引起读者注意,反问可以加深读者印象。设问反问套用格言警句,立即显示语言的文采。如:
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够穿越感情的烟雾?像庄子追求“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吗?虽然庄子能与鲲鹏为友,能穿透世间有为的境界,但他却悠游而无法脱离尘世的纷纷扰扰。
排比用于叙述,则清晰深刻;用于描写,则形象生动;用于抒情,则情深意厚;用于说理,则鞭辟人里,让人感到理直气壮。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满分作文《快乐人生》中的一个排比句:
人生是一道佳肴,有甘甜也有酸苦;人生是一部杂集,有精华也有糟粕;人生是一曲旋律,有高潮也有低谷;人生是一片天空,有阳光也有乌云。
这个语段排比兼有比喻,字里行间充满诗意和哲理。这样的排比句不是很感性、很有文采吗?当语句具有赋体特点,文采一定不错。
追求语言幽默效果 一篇语言幽默的作文,有如夏天大汗淋漓时突然吹来一丝凉风,觉得神清气爽。
语言如何产生幽默效果呢?笔者以为:可引入新鲜的流行语,可嵌入古典诗词,可借用流行歌词,亦可临时改变语言的使用对象、范围、场合。看下面的满分作文片段:
热爱是风,“贫穷而能听到风声也是好的”;热爱是雨,“有情芍药含春泪”;热爱是土,一抔黄土疯长风流;热爱是云,那里有云转云舒的气候。(《热爱生活》)
[在真我中突出理性]
选择饱含理性的论据 在生活体验中悟出理性:如汽车刹车、骑车不倒、安装纱窗、观看魔术、温饱适度等常见的生活现象,是可以作为哲理性的论据论证很多方面的观点的。
选择具有哲理情趣的语言 那些高度凝练,对比鲜明,形象生动,含蓄隽永的语言,必定在理性上给人以启迪,必定显示丰富的内涵。在学习论证时,可多引格言句,多引古诗词,多用典故语。如果能够将格言、古诗词、典故融合在一个语段,这个语段一定很精彩。
论述过程具有思辨性 善于思辨,学会辩证分析是很重要的途径,要掌握的要点是:①看到这面又看到那面(既看到正面,也要看它的反面)。有时需要先退一步,再进一步。②看到表面又看到实质(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找主要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③看到现在又看到将来(注意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例如:
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上面有几根死枝,几片败叶,几只虫子正在吞食果子。有人说这棵树没有救了,有人主张干脆砍掉它。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判断这棵树呢?(引述材料后设问)
这棵树既然硕果累累,就说明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那“几根死枝”“几片败叶”“几只虫子”,虽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对于大树来说,毕竟不是主体。如果我们只看到“死枝败叶”“虫子”这一面,不承认树的蓬勃生机,这样看问题就不够实事求是了。(看到这面又看到那面)
为什么有人一看到“死枝败叶”“几只虫子”就大惊小怪呢?要知道有“果实”的地方必然有“害虫”;有“死枝败叶”“害虫”说明我们在管理上有漏洞。(看到表面又看到实质)
一棵大树在漫长的生长过程中总有“死枝败叶”,这是新陈代谢的必然,如果我们迅速剪掉“死枝败叶”,及时喷洒杀虫药剂,除去“害虫”,大树将会长得更加茂盛。(看到现在又看到将来)
一篇议论文,如果具备以上六个“看”的内容,且有意反复出现这六“看”,定是好文。
[在真情中显示人性]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慈爱、善良、好强、自尊等好的一面,还有虚伪、贪婪、懒惰等坏的一面,都会通过人性展示出来。
突出人情世故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文要关注人,尊重人,理解人,以人为本,有悲悯情怀。如: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风霜的生命;在城市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抑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上海满分作文《他们》)
一段文字,一份尊重,一种悲悯。
折射人性光辉 写人性的美总是能激起心灵的感应,总是会让读者产生共鸣,这就是最大的真实:
就当大桥岌岌可危,后人随时会堕入江中时,三位河南民工用身体构筑了一道安全屏障;虽然朴素,但他们却用自己的人性光辉拯救了许多生灵。……人性似水,似水人性。不要怀疑我们有没有人性,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让人性之水生生不息,四季长流。
读完这段文字,你还怀疑它的深刻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