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明
[摘要]教育呼唤民主、科学、个性,转化后进生工作是一门很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艺术,转化一个后进生远远要比教育一个优秀生要困难得多。先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据此提出对策。教师要“偏爱”后进生,促其“自我教育”,努力达到合育效果,还要因人而异。
[关键词]后进生成因方法合育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60101
后进生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管理者和普通教师,转化后进生对整体推进学校工作,意义非同小可。谁抓住了转化后进生的主动权,谁就赢得了成功的希望。魏书生、李镇西等老师的著作中,都有许多成功的转化后进生的经典案例,他们遇到的后进生在表现、成绩、习惯方面不见得比我们身边的后进生好,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魏书生老师的“罚唱歌”,李镇西老师的“报喜单”等方法都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学生“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爱,是教育的前提;对于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尤其应该是真诚的。作为教师,要努力用心灵去赢得心灵,只有点燃了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才会成功。
我们可以让后进生通过自我控制而逐步减少犯错次数。后进生的教育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次谈心、家访、班会等就让一名后进生从此成为循规蹈矩的优秀生。“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又改错”,这是后进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怪圈,教师如果因此斥责他们“屡教不改”“无可救药”是极不公正的。教师应该容忍后进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要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他们战胜自己,并引导其从自己的“犯错周期”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逐步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进步的信心。
评价一个学生,我们不能以分数论英雄,更不能把后进生看成是思想品德坏、学习成绩差的一无是处的“垃圾”,而应将其视为一个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的个体。我们有的教师没有耐心,面对后进生横眉冷对,置之不理。其实后进生是没有健康愉快生活的“不幸者”,由于在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基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与班集体同步。他们自卑但表面上装得满不在乎;上课无法听懂但又不得不坐在教室里“受煎熬”;作业往往做不好因此被各科老师责骂惩罚;受尽了同学的白眼只好处处与集体作对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后进生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家庭方面的原因,如家长的溺爱,家庭教育方法的不当,特殊家庭的影响等;有学校方面的原因,如教师的歧视,同学的嘲讽等;有个人方面的原因,如智力状况,身体状况,结交不当等。
我们作为学校教育方面,在转化后进生时可尝试以下几种做法。
一、“偏爱”后进生
后进生几乎是伴随着呵责、嘲笑、辱骂甚至体罚长大的,如果给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平等的爱,帮助其树立起做人的尊严,这也是转化的一剂良方。这种“偏爱”还应来自学生集体,要让后进生感到不但老师没有歧视他们,同学们也在真诚地关爱帮助他们,进而唤起他们对集体的热爱,并逐步转化为上进心。
二、 促其“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只有当后进生自己有了强烈的上进愿望和信心,他们的进步才有可能出现并得以持久。自律远胜于他律, “哀莫大于心死”,一旦他们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就只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差生”了,也很可能成为教师工作中真正的“捆身索”和“绊脚石”。
三、达到合育效果
班集体中健康向上的舆论更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教师要努力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要善于用“集体舆论”的攻势来推动后进生的转化,用人格塑造人格。有时其他学生的监督、帮扶可能比教师更细心、更到位、更有效。
四、 因人而异
每个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不相同的,我们采取的方法一定要能让他们易于接受,“十八般武艺”样样要精通,跟他们斗智斗勇。对不同的后进生要区别对待,有的服软不服硬,有的服硬不服软,因此教育他们时要因人而异。
“不怕差,只要抓;因为差,更要抓;越不抓,越是差。”采用情感投资,进行心理疏导,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基础,抓好常规这是重要的转化方法。在具体做法上,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配合好,摸清每个学生的现状,找到转化的突破口,充分发挥班干部、科代表、小组长的作用。制订详细的转化后进生计划,明确对象,建立后进生档案,各学科制订具体目标,编写“特别”试卷。从课内到课外,及时补习,个别辅导,决不拖延敷衍。真正地做到用心来观察,用情来感化,落实到细微处。还要与家长紧密联系,每当后进生取得成功或进步时,家长就给予表扬和奖励,为他们鼓劲加油。
教育呼唤民主、科学、个性,转化后进生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需要每一个教师深入研究并付诸实践。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