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建建
摘要:雅乐,是有周一代重要的音乐类种,其所独具的形态特点、功能特性、历史流变是一个长期以来引发学人探讨不息的话题。本文立足于雅乐衰,郑卫兴的原因;“雅”“俗”概念和范畴的辨析;西周雅乐的本体面貌以及西周雅乐的功能和评价这四个方面展开综述。以期对建国后对周代雅乐的研究成果有较为全面的概括与综合。
关键词:周代 雅乐 综述 项阳 李方元
雅乐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音乐类种,其载承着礼仪、政治象征等功能,其历史沿革与变化原因一向不乏学人对其的关注与探讨,尤其是关于周代雅乐的历史面貌与发展流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并且不乏大家之研究硕果。本文择选建国以来研究周代雅乐十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章以及杨荫浏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对周代雅乐的评价进行综述。以期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周代雅乐的面貌和建国至今对于周代雅乐研究的优长与不足。本文将着重从雅乐衰,郑卫兴的原因;“雅”“俗”概念和范畴的辨析;周代雅乐的本体面貌以及周代雅乐的功能和评价这四个方面展开综述。
一、关于雅乐衰,郑卫兴的原因
对于春秋战国时期雅乐衰,郑卫之音兴的原因。冯洁轩指出,雅乐自身担负着政治职能,这也就使得“雅乐被人为地和礼仪按等级硬性结合在一起,不准变化,无从发展”所以雅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无法反应变化、发展了的社会生活。”这种职能对雅乐的限制导致其自身艺术性较差故被时代所淘汰。[1]
对此,项阳却认为,东周时期雅乐并未衰落而是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项阳通过对周代不同时期殡葬中乐器的数量进行对比结合编钟音律的齐备程度认为东周时期金石之乐大发展的原因是“周公制礼作乐对乐悬仅仅是规定了‘宫、轩、判、特, 并没有规定编次中的具体件数, 这就为其不断发展留下了相当大的空间。”[2]
对于雅乐衰,郑卫兴这一历史变化的原因,修海林认为,雅乐自身文化功能的丧失是其衰落的重要的内在原因,外在原因是人们审美意识的转变。而郑卫之声的兴起并不是雅乐衰落的重要原因,这只是表象,雅乐和郑卫之声两者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平行发展的关系。[3]
李方元通过对周代雅乐构成的“二元”现象的研究认为,周代的雅乐在当时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周代雅樂吸收了很多前代的音乐成果,对于民间音乐并没有一味排斥,不能因后世雅乐的衰落而贬低西周雅乐的历史性意义。但是“自春秋始,也正是雅乐作为仪式音乐的严重局限,使它落在了历史的后面。”而这种局限性“除社会性的原因以外,周代雅乐自身方面的特征也对它的盛衰变化发生着重要的影响。”[4]
二、关于雅乐名称的概念和范畴
牛龙菲指出,“雅”通“夏”原是指周人,“雅”是指周人的音乐,后周人统一天下,“雅”便有了普遍性,成为正统之乐。所谓“俗”者原是与自然地理之差异有关的人类文明的差异。作者还指出了对于“雅”和“俗”概念的两种错误认识,和“雅”“俗”概念在历史上的转变。[5]
对“雅”和“俗”概念的两种错误认知。作者指出认为偏重典礼用的乐为“雅”;偏重娱乐用的乐为“俗”的观点和官方音乐为“雅”民间音乐为“俗”的观点都不正确,因为官方音乐中有娱乐之乐。西周的雅乐并不总是用在典礼仪式中。
对于“雅”“俗”范畴的流变,牛龙菲指出“原先主要是与自然地理之差异有关的不同民族文明之差异的‘雅‘俗概念,开始转化成为主要是与人文进化之差异有关的文明共同体中之亚文明差异的‘雅‘俗概念。”
对于“雅乐”的定义与范畴,修海林分析认为“雅乐”初始是指周王都附近的官话与官话歌曲,带有地域性特点。后扩大到包含一切的仪式音乐。[6]冯洁轩对雅乐名称的由来和范畴的变迁也有相同看法。
然而项阳却对雅乐的概念和范畴有着全新的定义。对于礼乐与雅乐范畴和从属的划分,作者认为“礼乐应该涵盖了雅乐,而雅乐是礼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雅乐不可能涵盖了礼乐。”[7]
关于雅乐的范畴,项阳认为从整体上讲,所谓雅乐,是在中国传统礼制中主要用于国之大事祭礼——吉礼,具有强烈等级观念——只能对于高级别承祀对象、与礼制相须为用的乐舞。项阳的这个观点是从雅乐在中国历史上整体的存在这个角度出发提出的。而李方元则针对西周时期的雅乐通过分析西周雅乐的构成及各构成部分的特点指出其具有“二元”现象,即个人抒情色彩浓厚的“音”和宗教祭祀性质的乐舞的并存。此外,作者还对这种二元现象进行了解释。
三、关于西周雅乐的本体面貌
关于西周雅乐的风格,张锡坤认为西周雅乐的风格是刚健的。作者从雅乐所用乐器、乐器的质地和性能、乐器分类法、乐器的发展规律、乐器的组合、文献的描述、思想的要求等角度对此作了论证。作者在此从《易经》中寻找材料,又从思想观念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是专业音乐学人所不常用的。[8]
关于周代雅乐的审美观。修海林通过对周代雅乐行乐方式的分析和乐服务于礼的功能性认为关于审美意识,作者认为周人的一个主要的审美意识就是乐求人和。这种和是对人心的改造,认为乐(yue)使人乐(le)是达到乐求人和的一种手段,即周代雅乐具有审美功能。[9]
关于西周雅乐的教育内容。修海林通过整理史料对西周雅乐的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机构、历史特征等作了阐述。其中教学内容作者指出西周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德”(其中“美”的教育也不可或缺),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维护统治。所以西周的音乐教育具有普遍性,主要是一种“通才”的培养而不是“专才”的培养。[10]
关于周代雅乐制度的特征。李方元在其《周代宫廷雅乐面貌及其特征》一文中对“乐官”的职能和地位,乐器的使用与制造,乐器组合的使用,乐曲的使用情况,雅乐与礼仪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就雅乐制度中“乐官”(及乐工)的属类及制度化特征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方式指出“乐官”的制度性特征是主要集中于春官,在六官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祭祀是其很重要的职责。就乐器的使用与制造作者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整理,文献记载的雅乐乐器的具体使用情况及与一般乐器使用情况的对比得出结论指出周代雅乐乐器的整体面貌是以革类、金类、竹类乐器为主,在不同仪式场合中的运用具有规定性,乐器体现等级划分。就雅乐与礼仪的关系作者通过对周礼中吉礼和嘉礼所用的乐曲进行分析后指出:雅乐所用乐曲的内容和形式与所使用的场合有着对应关系。吉礼多用祭祀音乐,嘉礼多用非祭祀音乐。作者对具体实施雅乐的“乐官”在礼仪中的活动进行分析后认为乐人的作乐活动是礼仪的一部分,音乐的使用要受到制度的约束。[11]
四、关于西周雅乐的功能和评价
杨荫浏认为西周雅乐的功能有二:一是统治者用以炫耀自己的功绩和统治范围的广大;二是统治者用来加强自身的统治。杨荫浏对西周雅乐的评价是认为西周雅乐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其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上述两点功能的需要。[12]
对此,冯文慈认为杨荫浏关于西周雅乐功能的看法“由于史料的匮乏最终不免陷入主观想象的空疏。”对于西周雅乐的评价作者认为应该充分认可当时杰出人才的功绩。[13]
对于周代雅乐的功能,项阳认为礼乐是周代开始的最具有社会功能性、实用功能性和教化功能的音乐形式。当然,礼乐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审美功能,也就是说西周雅乐的功能是多元的。[14]
通过上述文章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和细化,研究者们对于周代雅乐的认识得以不断地完善,不同角度的认识,多种学科的交叉互证,以及该领域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使得我们对西周雅乐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细致而丰富。
注释:
[1]李方元:《周代宫廷雅乐面貌及其特征》,《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第11—18页。
[2]项 阳:《功能性·制度·礼俗·两条脉——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史的认知》,《中国音乐》,2007 年02期 第25—34页。
[3]修海林:《周代雅乐审美观》,《音乐研究》,1991年01期,第70—74页及21页。
[4]李方元:《周代宫廷雅乐面貌及其特征》,《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第11—18頁。
[5]牛龙菲:《“雅”“俗”本意之说明》,《人民音乐》,1994年01期,第45—46页。
[6]修海林:《周代雅乐审美观》,《音乐研究》,1991年01期,第70—74页及21页。
[7]项 阳:《礼乐·雅乐·鼓吹乐之辨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1期,第3—11页及50页。
[8]张锡坤:《西周雅乐的刚健风貌与刘淇的“风骨”——<文心雕龙风骨>“刚健”之再溯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
[9]修海林:《周代雅乐审美观》,《音乐研究》,1991年01期,第70—74页及21页。
[10]修海林:《西周的音乐教育》,《音乐艺术》,1996年01期,第23—27页。
[11]李方元:《周代宫廷雅乐面貌及其特征》,《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第11—18页。
[1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31—38页。
[13]冯文慈:《雅乐新论:转向唯物史观路途中的迷失——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择评之二》,《音乐研究》,1999年02期,第100—102页。
[14]项 阳:《功能性·制度·礼俗·两条脉——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史的认知》,《中国音乐》,2007 年02期,第25—34页。
参考文献:
[1]李方元.周代宫廷雅乐的历史渊源及成因[J].音乐艺术,1993,(03).
[2]李方元.周代宫廷雅乐面貌及其特征[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02).
[3]修海林.周代雅乐审美观[J].音乐研究,1991,(01).
[4]修海林.西周的音乐教育[J].音乐艺术,1996,(01).
[5]邹京航,曹建国.试论周代雅乐制度[J].渤海大学学报,2012,(01).
[6]牛龙菲.“雅”“俗”本意之说明[J].人民音乐,1994,(01).
[7]项 阳.功能性·制度·礼俗·两条脉——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史的认知[J].中国音乐,2007,(02).
[8]项 阳.礼乐·雅乐·鼓吹乐之辨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01).
[9]冯洁轩.论郑卫之音[J].音乐研究,1984,(01).
[10]张锡坤.西周雅乐的刚健风貌与刘淇的“风骨”——《文心雕龙风骨》“刚健”之再溯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1).
[11]冯文慈.雅乐新论:转向唯物史观路途中的迷失——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择评之二[J].音乐研究,1999,(02).
[1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