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风

2016-05-30 10:48:04杨小明
关键词:张伯苓德育教育

杨小明

摘    要:近日读了由《先生》编写组编写的《先生》一书,重新认识了民国国家讲坛上的几位先生。他们是百年中国教育的个性榜样,他们将苦难化作光明,用背影证明民族的正面。书中震撼我的除了先生们渊博的学识及他们的睿智之外,最重要的是他们深厚的恩德。

关键词: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1-01

何为“德”?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它在古文中表示道路,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德”即行动要正。为人师表,首先要自己行得正。就像蔡元培,一生为北大的兴亡盛衰奔波,无论是用人还是办学都立场坚定,有原则,他长眠后,弟子送上了“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的旗帜。毛泽东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荀子?非十二子》中有:“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这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问”、“学”、“让”才算有“德”。这也就是胡适先生的“容忍就是自由的根源”。他做学问很严谨,在学术研究上很成功,又能做到“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这也是胡老夫子的人格魅力所在。

《易 ?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此“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一个人的“操守”、“品行”,也指个人或社会好的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包含了诚信,仁义等美好品行,“德”是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在我们的教育中,德育是重点。广义的德育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和家庭德育等。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德育的方法有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表扬及批评等。我个人认为榜样和陶冶的力量最大。以自己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品德。在学校中,师长是德育的传播者,学生是德育的受传者。故师长首先要是德行兼备之人。

再看诸位先生,复旦公学的创建人马相伯,四十年来为教育呕心沥血,在震旦学院,马相伯非常爱护学生,他重建了孔子的“有教无类”,只要有才华,愿意学的人,他都收入门下,他的学生曾回忆说:“生我者父母,育我者先生”。一手开创南开系列学校的张伯苓,堪称全面探索中国现代教育的大师级人物,他的理念就是教育救国。张伯苓倡导新式教育及师生关系,和学生一起踢球、玩牌,带学生骑自行车郊游,开展体育游戏,他还常请离家远的学生到自己家吃饭,周恩来就常吃张老师家的贴饼子。就这段历史胡适评论:这种师生间自由民主的共同教学和游戏,显露出年轻的张老师是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张伯苓严禁学生抽大烟,一位学生质问他为什么自己抽烟却禁止别人抽时,张伯苓当即折断烟杆,说:“我不抽你也别抽。”从此再没抽过烟。正是有这样的张伯苓才有南开“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盛况。这可以看出,良好的环境、健全的人格、以身作则的典范在德育工作中多么重要。同样,张伯苓的学生,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的一生高徒云集,有邓稼先、沈从文、杨振宁等。他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觉得大师不单单要存于大学之中,小学和中学更应有温良恭敬、孝仁义谦的大师,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之初耳濡目染形成一种良好人格习惯,让良心、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永远扎下根来,形成美德。

看遍先生,有办平民学校的晏阳初,有被誉为“乡村教育的圣人”的陶行知,有通过乡村建设工作,重新建立了中国新秩序的梁漱溟,有垂范后世的陈寅恪……同样身为人师的我们,虽然没有先生们之伟岸的人格,亦未有先生们傲世的学问,但我们当拼全力进德修业,言传身教,为国之命脉——教育添砖添瓦。

最后,借邓康延先生的话,追思先生,勉励后生。“先生,不唯指教人知识让人考试不挂科的人,更指言传身教以处世立身之道的人。”“先生,也许是小学教员,也许是大学教授,也许是躲在课本背后的无名英雄。”但作为先生“是骨子里的儒雅和端正,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方法和方向。先生是正能量”,“国家要进步,先生多多益善”。

正所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猜你喜欢
张伯苓德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张伯苓
教育家(2017年39期)2017-12-07 10:59:38
校长当如张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