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丽敏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在语文教学中,认真钻研。在教学中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四个环节在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有一项欠缺,就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提高学的素质是关键的环节,我认为是“写”。会听、会说、会读的学生多。
当前,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偏低,这不得不引起重视。“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们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低下,大多数学生谈到作文就头疼,毫无作文的主动性和兴趣性。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我认为教师应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会说。
一、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
要想让学生在写作中真正做到有话可说,必须引导他们平时注重观察生活,在观察中感受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风云变幻;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引导他们多阅读课外书籍,以扩大自己的视野,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具体做法如下: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积极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
叶圣陶说过:“作文源于生活。”观察是人们摄取客观事物的第一扇窗口,观察与写作的关系很密切,它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在观察中要求学生首先要做到从“小”察起,全面细致。一说观察,有人就只想到那精彩的场面、感人的事例,似乎只有这些才值得观察。其实不然,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风云变化、鸟叫蝉鸣,都是观察的对象。身边亲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兴趣爱好等都是观察的内容。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总之,要从“小”察起,这样,会觉得生活中有永远观察不完的内容,会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当然,观察还要做到全面细致,即对事物的全貌、事物的全过程、事物构成部分,以及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从头至尾、由此及彼地进行观察(如对于人,可以从外貌、行动、语言等方面去观察)。从不同的側面、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并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其内部,把握住事物的个体特征(如对于景物,可以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不同的感觉器官去观察)。
2、要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如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要以小练笔的形式记录下来。久而久之,习惯养成,相信作文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二、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引导观察
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同样活泼的流不停。写作的源泉是生活,它的丰富多彩为小学生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对现实投入热心、信心和耐心。即关注生活,进行仔细观察,同时善于思考和感悟生活。关注生活,要做生活中的细心人,要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的异常之处和变化之点。
三、变大题目为小题
学生每年都要过六一儿童节、春节、国庆节等节日于是,有些教师便抓住“机会,每年每次过节或参加活动前,都要向学生 布置作文题目。如《快乐的六一儿童节》、《难忘的中秋》等等。这些题目大而空,没有启发性,结果是学生大吊胃口,节日不愉快,活动不爱参加,写作文更是应付差事。为此,在作文命题上,我们何不变大题目为小题目。如《记一次运动会》、《过春节》、《欢度“六一”儿童节》,题目太大,则可以让学生写《跳绳比赛开始了》、《我最喜爱的节目》、《坚持就是胜利》、等等,这样,学生就有东西可写,有真话想说,有情感想表达,写出的文章虽然稚嫩,却能听到童音,看到童趣,感受到儿童的心声。
总之,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生作文,获取材料是基础,把握方法是桥梁,形成能力是目的。而學生能力的形成必须要有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