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帅 史永晖 叶桂香 王良 陈国庆
摘要:N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农田已成为其重要排放来源。为明确秸秆还田量与氮肥的耦合效应对夏玉米农田N2O排放的影响,本试验利用农田实测N2O排放数据对DNDC模型进行验证,并利用该模型研究了秸秆还田量与氮肥施用量对N2O排放的耦合效应。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氮肥均有利于N2O排放,玉米大喇叭口期与乳熟期增量最大;秸秆还田量和氮肥对N2O排放的影响有叠加作用,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叠加作用越明显;在高氮条件(N30)下每增加1875kg/h㎡的秸秆还田量,N2O排放量增加0.033kg/h㎡,是低氮条件下的1.65倍。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农田N2O减排措施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DNDC模型;N2O;秸秆还田;氮肥;夏玉米
中图分类号:S513.0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6)02-0068-06
N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约为6% (IPCC,2001),其增温效应是CO2的150~200倍。农田是N2O排放的最主要来源,在源库收支平衡中起主导作用。其排放或吸收速率受土壤、气象、农作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秸秆还田是当前广泛应用的农田管理措施,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改良土壤、提高产量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影响农田土壤N2O排放的最关键因素。目前,关于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作物产量、肥效影响的研究较多,国内外对于秸秆还田对N2O排放的影响持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秸秆还田对N2O的排放有促进作用,同时有人认为小麦秸秆还田降低了N2O的排放量,也有学者认为秸秆还田对于N2O排放的影响与氮肥的施用量有关。关于氮肥施用对于N2O排放影响的研究较成熟,普遍认为氮肥施用量增加有利于N2O排放;但就氮肥施用和秸秆还田的耦合作用对N2O排放影响的研究较少。
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是目前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之一。由土壤气候、植物生长、有机质分解、硝化、反硝化和发酵6个子模型组成,可以模拟区域尺度内碳氮元素的运移过程,估算植物生长系统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一种评估减排措施的有效工具。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验证分析。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验证DNDC模型,利用DNDC模型模拟秸秆还田量与氮肥的耦合效应对夏玉米农田N2O排放的影响,可为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农田N2O减排措施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田间验证试验
试验于2012~2013年在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镇试验田(东经117°3′57″,北纬35°58′8″)进行。土壤类型为棕壤,有机质含量22.93 g/kg、全氮0.82g/kg、水解氮85.87mg/kg、有效磷27.48mg/kg、速效钾129.70mg/kg、有效硫43.35mg/kg。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一年两熟。夏玉米6月17日播种,品种为郑单958,种植密度75000株/h㎡。小麦秸秆还田量为7500kg/h㎡。试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150、300、450kg/h㎡,并记为NO、N10、N20、N30。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长21m,宽8m。试验用氮肥为尿素,其中40%做基肥于播种期施人,60%做追肥于大喇叭口期施人。
N2O取样采用静态箱法测定,采集周期为7天(第二次测量时降雨,延后3天),采集时间为上午8:00~12:00。降水后,加大采集密度,每天测定一次,持续一周。取气前1min盖上箱体并用水密封,打开风扇电源,风扇运行使箱内气体混合均匀。用50 mL医用注射器连续采集0~15~30~45min4针气样,用气相色谱法测定。
N2O通量计算公式为:式中,F为N2O排放通量[mg/(㎡·h)],T为箱内温度(℃),28为每摩尔N,0分子中N的质量数,22.4为温度273 K时的N2O摩尔体积,H为采样箱高度(cm),c为N2O气体浓度(μL/L),t为关箱时间(min),dc/dt为采样箱内N2O气体浓度的变化率[μL/(L·min)]。
1.2 模型参数校正
DNDC模型根据土壤中各项环境因子计算土壤各层剖面中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和发酵过程的速率,其中反硝化作用子模型模拟以每小时为时间步长的反硝化过程,并计算N2O的释放通量。
模型输入数据分为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农作管理数据三类,气象数据由试验地点气象站监测获得,大气中NH3(以N计)和CO2的背景值使用模型推荐值为0.06μg/m?和350mg/L。土壤质地、pH值、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初始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等参数通过取样测定得到;而土壤中的粘粒粒组、田间持水量通过校正得到。田间管理数据包括施肥、灌溉等,均来自实际管理方案。利用试错法对参数进行校正。试错法即根据已确定数据,对需校正的部分数据在一定范围内逐个更改取值,取均方根差最小时的参数值作为模型的最终参数值,校正后的数据如表1所示。
1.3 DNDC模型验证方法
关于模型验证,N2O的日排放量可以从长期排放量角度来观察模型的优劣,故可以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R)与均方根误差(RMSE)来表示DNDC对N2O排放的模拟效果(公式1),并观察DNDC对N2O释放峰的捕获情况来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式中,Oi为第i项观测值,O为观测平均值,Si为第i项实测值,S为实测平均值,n为观测次数。
1.4 模拟试验处理
在模型模拟试验中,设置5个秸秆还田梯度(0、1875、3750、5625、7500kg/h㎡)与4个氮肥梯度(0、150、300、450kg/h㎡)。并就3个秸秆还田梯度(0、3750、7500kg/h㎡)分析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和有机质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DNDC模型验证
如图1所示,在4个氮肥处理中,DNDC模型较好地捕获了由降雨、施肥及灌溉产生的N2O释放峰,实测数据与模拟数据在形成时间、持续时间与峰值大小上均一致。4个处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09、0.8226、0.8698、0.8463,经t检验(P<0.05),4组数据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模拟结果与实际值的变化趋势一致。总体来说,DNDC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出N2O在玉米生长期内的排放情况。
2.2 氮肥用量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由表2可知,在不同氮肥处理下,夏玉米生长期内N2O总排放量差异较大,NO、N10、N20、N30处理下分别为0.46、0.92、1.33、1.55 kg/h㎡,低氮处理(N10)的N2O排放量是不施氮(NO)的2倍,高氮处理(N30)的N2O排放量是不施氮(NO)的3.37倍,随施氮量的增加N2O的排放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在氮肥水平较高时N2O排放量的差异较小,高氮处理(N30)的N2O排放量仅比中氮处理(N20)的高16%。
由图2可知,不同施氮量造成的N2O排放量差异主要体现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小喇叭口期与乳熟期的排放峰值的大小上。与不施氮相比,高氮处理所造成的N2O的排放增量为1.09kg/h㎡,这3个时期排放峰值的增量占总增量的53%。经模型模拟,大喇叭口期、小喇叭口期的排放峰受降雨和基肥的控制,乳熟期排放峰受降雨和追肥的控制。
2.3 秸秆还田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不同秸秆还田处理下,夏玉米生长期内N2O的排放总量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大秸秆还田量处理比不还田处理高13%,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平均每增加l875kg/h㎡的秸秆还田量,仅增加0.012kg/h㎡的N2O排放量。
由图3可知,N2O排放量差异主要体现在玉米生长期后半部即玉米生长的花粒期,在乳熟期的排放峰中最为明显,在玉米生长的中前期N2O的排放量差异并不大。
2.4 秸秆还田与氮肥施用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表4数据显示了秸秆还田与氮肥施用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其中N0组数据即为2.3中单独分析的秸秆还田组数据,故不再列出)。由表4可知,在秸秆还田、氮肥施用双因素处理中,N2O的排放量比单因素时的增量要大,进行少量秸秆还田(1875kg/h㎡)与不进行秸秆还田相比,N2O排放量增加0.06kg/h㎡,增幅较大。秸秆还田时,在低氮条件下每增加1875kg/h㎡的秸秆还田量,会增加0.01~0.03kg/h㎡的N2O排放量,平均增加0.02kg/h㎡;在中氮条件下每增加1875kg/㎡的秸秆还田量,会增加0.01~0.03kg/h㎡的N2O排放量,平均增加0.02kg/h㎡;在高氮条件(N30)下每增加1875kg/h㎡的秸秆还田量,会增加0.02~0.04kg/h㎡的N2O排放量,平均增加0.033kg/h㎡,其平均增量均大于只进行秸秆还田而不施用氮肥时的增量,且高氮条件下增量最大。故两种因素对N2O的排放有叠加效应,在高氮条件下这种叠加效应最明显。
N2O在玉米不同生育期内排放量存在较大差异,穗期排放量最大,花粒期次之,苗期最小。不同处理间N2O排放量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大喇叭口期与乳熟期。
2.5 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水分和有机质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N2O的排放主要与气候条件、氮肥、玉米生长吸收等因素有关,其排放峰主要受降雨和施肥因素控制。不同因素通过影响土壤各项理化性质、改变硝化反应与反硝化反应速率来影响N2O排放。
经DNDC模型模拟,秸秆还田影响土壤水分含量变化(图4),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含水量较高。还田量越大,土壤含水量越高。在8月19日玉米开花之前,各处理水分含量差异不大;而在玉米开花之后,各处理间出现了较大的含水量差异,并持续到玉米生育期结束,而秸秆还田造成N2O排放量的差异也集中于花粒期,这与上文关于N2O排放的分析结果一致。秸秆还田使地表水分蒸发减少,致使土壤水分含量增加,硝化反应速度增加,N2O排放量增大,这与王秀斌等关于N2O排放的分析结果一致。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有一定影响(表5),秸秆覆盖在土壤表面,对土壤有机质积累有利,而有机质积累对N2O的排放有促进作用。与不进行秸秆还田相比,秸秆还田仅对0~10cm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有影响,完全还田处理组(7500kg/h㎡)的有机质含量仅增加了0.07个百分点。可见短期的秸秆还田对于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并不大,故土壤有机质的变化并不是影响N2O排放的主要因素,这也可能与小麦C/N比较大、难以分解有关。
3 结论与讨论
就模拟结果来看,N2O的排放方式为“插入式”排放,其排放过程由一个个排放峰组成,排放峰之间的背景排放值比较低。采用静态箱法进行N2O排放测定,这种方法决定了两次测定点的间隔比较大,再考虑N2O的“插入式”排放方式,就造成了对于N2O排放值的测定有时会有较大误差,故在玉米生长初期降水之后的数天内对N2O排放值每天进行一次测定。更改模型参数可以发现,排放峰的形成主要与降水和基肥施用有关,增加降水量、降水中的氮浓度、施肥量可以增强该排放峰,更改降水和施肥时间可以使该排放峰提前或延后。但该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其过慢地模拟N2O在玉米生长初期排放峰中的下降趋势,根据实测值,该排放峰下降时只持续2~3天,在第二或第三天就已经下降到背景值的水平,而DNDC模型认为该排放峰在5~6天后才结束,该现象说明DNDC模型可能有其系统误差,也有可能与试验方法有关。
土壤N2O排放的基本条件是土壤中有充足的有效氮,故氮肥施用量是影响N2O排放的重要因素。短期内秸秆还田影响土壤水分含量等指标,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和保水性能,为N2O的排放提供了良好环境,故两因素形成了叠加效应。在高氮条件下土壤有效氮较多,同时进行秸秆还田处理则会导致N2O的排放量大幅增加。
综上所述,秸秆还田与氮肥施用均有利于夏玉米田N2O的排放,不同处理中N2O的排放量差异主要存在于玉米的花粒期,且两因素有叠加效应,在高氮条件下秸秆还田更有利于N2O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