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鑫
在一次全市的教学大比武中,笔者和其他参赛者拿到了《语文读本必修一》“寻找精神家园”板块的《窃读记》这篇文章。细细阅读了几遍,笔者觉得这篇文章文字浅显易懂、主旨纯粹单一、感情真挚外露,是一篇高一学生完全能自主读懂的浅文。这样的文章有什么可教的呢?该如何寻找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教学突破点呢?
在接下来的备课过程中,笔者问了自己几个问题:本文语言虽然浅显,可读来却让人深为所动,林海音是怎么做到的?这篇文章能被选进读本就说明它是有教学价值的,它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仅仅是让我们不要忘了去阅读,亦或是告诉我们寻找精神家园的重要性?通过这节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带着这几个疑问,笔者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备课,终于对这堂课有了清晰的构思和准确的定位,那就是立足于《窃读记》的心理描写,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做到真正的“一课一得”“浅文深教”。
笔者这里所说的“深教”并不是刻意去挖掘文本没有的主旨内涵,过度拔高文章的思想价值,而是找准一个教学突破点深入细致地讲下去,把这一知识点讲细讲透,以此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窃读记》围绕小海音“窃读”的故事,叙述了三个片段:因求知而窃读,因窃读而受辱,因宽容而懂爱。林海音在叙述每个片段时用细腻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那个爱书女孩的心理活动,如果学生能紧紧抓住这些描写心理的词语细细体味、慢慢揣摩,就能真正走进文本,走进小海音的心中。
一、在圈画中初步感知
在讲课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从文章中的某某段,我读出了小海音的……”这个问题的指向性很明确,直指作者的心理活动。笔者要求学生用圈画法找出文本中能够体现心理活动的语句。对于一篇浅显易懂的文章,许多学生容易草草读过,不作探究。而有针对性地圈画出关键词句则让他们有了细读文本的思想准备。
因为贫穷,小海音每次只能去书店“窃读”,“窃”有偷偷地、暗中的意思。在小海音心里,去书店蹭书看实在是一件不怎么光明正大的事,所以“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样地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在这里学生圈出了“安心”“担忧”“暗喜”等一系列描写心理的词语,他们读出了一个贫穷女孩对于知识的渴望和无奈。
文章的第二片段是作者的插叙,学生有了阅读上一片段的经验,在阅读这一部分时圈画得更细致了。窃读的滋味是又快乐又惧怕的,因为怕人责骂,“有时一本书我要分别到几家书店去读完”,遇到不允许再读下去的情况,“我便要知趣地放下书,若无其事地走出去,然后再走入另一家”。“知趣”和“若无其事”这两个词语既让我们看到了小海音对书的恋恋不舍,又让我们看到了她内心深处强烈的自尊。一方面浓烈的求知欲驱使她一遍又一遍地往书店跑,另一方面她又害怕被人戳穿颜面尽丢。所以我们才会明白为什么“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小海音不只是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避雨,更是有了暂时的武器用以保护自己的自尊。而她的自尊是非常脆弱和极易受伤的,可是为了读书,小海音不得不独自去承受这一切。
林海音就是通过这些细腻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把那个对读书如饥似渴的小女孩永远地定格在了我们心里。而学生也通过这些细腻生动的词句与彼时的小海音有了内心的共鸣。
二、在朗读中深刻体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对于这样一篇以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见长的文章,我们更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从读中获得美感,从读中感知情感,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新课标所倡导的“读”是有感情的读,是主动将自己融入作品的“美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不再有高声朗读的习惯和胆量,课堂也因为缺少朗读而少了美感和灵动。于是笔者先做了个示范,声情并茂地读出了第三小节那个“啊”字:“啊!它原来在这里,原来不是昨天那位置了。”在承受了一天的担忧之后,在挤过了众多的顾客之后,在急急寻找了那本书一遍又一遍之后,这一声“啊”饱含着小海音多少的急切和欣喜。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站立在书架面前迟迟不肯移步的小海音,她的眼神那么急切,她的表情那么沉醉。
有了笔者的示范,学生活跃了许多。于是笔者让一位朗读较好的学生尝试了一下那首外国小诗。“我看见一个眼睛充满热烈希望的小孩,在书摊上翻开一本书来……他真希望自己从来没有认过字母……穷人有好多苦痛,富的永远没有尝过……”
作者诚实披露,在上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确受了创伤,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触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学生在朗读那首像是作者自己真实写照的小诗时,声音低沉、忧郁,饱含忧伤,仿佛那个因窃读而受伤的人是他自己,对书的渴望、被拒绝的无助、无力购买的痛苦……这位学生拿捏得恰到好处。朗读结束,课堂气氛一下子凝重了起来,笔者发现许多孩子的眼眶已经微微泛红。笔者没有强行打破这种沉重,就让学生把体会到的这种种因为窃读而产生的心绪留在心里更久一点吧。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在朗读中,学生与小海音的心靠得更近了,更能够体悟“窃读”的百般滋味。
三、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无论是对文本的细致圈划,还是对语句的深情朗读,这些只是让学生习得了一些感性的认知,知道心理描写很重要,但对于写作功底不怎么扎实的学生来说,对于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心理描写,他们可能还是一知半解。所以课文讲到这里需要教师对心理描写这一手法进行简明扼要的小结,以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写作中更好操作。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有一种比海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内心是最深邃和复杂的,而心理描写就是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或内心的感觉。它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从而使人物更加立体、有血有肉,文章也因此变得更为生动和有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