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在您身边

2016-05-30 07:42苏雁
阅读(书香天地) 2016年2期
关键词:江阴敬老院小姑娘

苏雁

江苏江阴花园新村,一幢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老旧公寓里,住着一位化名“炎黄”的好心人。他默默捐款捐物27载,却从未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炎黄”,是他每次捐款后留下的唯一落款。

一天下午,一个老人在张家港市人民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营业大厅办理完汇款手续后,突然晕倒在地。银行的工作人员拥上前来,紧急将老人送往医院。医护人员几乎翻遍了他的全身,试图找到可以联系老人家属的信息,但是仅仅在他身上意外地发现了三张落款为“炎黄”的汇款单。

这位晕倒的老人就是张纪清,江阴祝塘人,一个73岁的退休老会计。

他,就是江阴人苦苦寻觅27年的“炎黄”!

门被推开的瞬间,屋里传来了无锡口音,“欢迎,欢迎!”。张纪清老人已从医院康复回到家中。这个下午,在记者再三追问下,这个老人讲起了他隐瞒了多年的“炎黄”故事。

辛苦耕耘,寄出第一笔善款

27年前,做供销员的他,正巧从江阴祝塘镇去无锡出差,路过市区的汉昌路邮局,他走了进去,取出1000元,在汇款单上写下了“无锡汉昌路1439号”,落款“炎黄”,并备注附言“以此来表孝敬老人之心,请转交敬老院”。

这是张纪清第一次以“炎黄”的名字汇款。1000元,在1987年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作者两年的工资总额。

这笔钱来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张纪清自个儿鼓捣的副业——地鳖虫养殖。张纪清的儿子张虎回忆,从孵化幼虫、饲料喂养,到成熟后捞出烫死、晒干、交付,最终收获了近万元。由此,张纪清成了祝塘镇上少有的“万元户”。

虽是“万元户”,可是张纪清两口子依然过着清贫的日子。“在我记忆中,一年也吃不到十次肉,父母生活特别节俭。”张虎说。

自幼丧母的张纪清,在继母的哺育下长大。这位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视他如己出,从小一直教导张纪清:“长大以后,要做好人,做好事。”“继母总爱唠叨这几句,她交代的事情,现在我都做到了。”

1987年,化名“炎黄”的第一笔捐款,寄给了正在筹建的江阴祝塘镇敬老院。

换邮局,编地址,主动隐身

“一位身高1.65米左右、45岁模样,皮肤黝黑、身穿白色衬衫的中年男子。”这是无锡丁村邮政所退休职工张耀文对张纪清形象的描述。祝塘镇政府还专门找了画家根据张耀文的描述,将“炎黄”的画像画出来进行寻找、比对,可是依旧徒劳而返。

三十年来,张纪清跑遍了无锡、苏州、上海周边的邮局,为的就是做个逍遥自在、默默无闻的“好人”。“我爸真像个‘游击队员,打一枪,换一地。”张虎说。

邮局汇款规定一定要写清楚汇款人的名字和地址,而主动隐身的“地下工作者”张纪清总有自己的“妙招”。

无锡汉昌路1439号、上海虬江路760号、无锡黄泥桥13号、无锡市荷叶新村34号、无锡市广丰三村38号……张纪清总能够捏造出各种汇款地址。说到这里,他也得意地抿着嘴笑了。

“他们(受助者)找不到我,也就没有思想负担了。”他总是为受助者考虑。“我觉得吧,捐助的人,不要以恩人自居,不然还是不要做了。”张老挥挥手,一脸懊悔地说道,“只是没想到,这一次‘晕倒竟然把我隐藏了半辈子的秘密倒了出来。”

张虎告诉记者,由于不是正式编制员工,退休后的父亲收入并不高,每月只有78元退休金及500元失地农民补贴。“他把我母亲的退休金和我们孝敬他的钱,除去必要的家用,都悄悄地拿出去做慈善了。我一直知道父亲乐于助人,没想到他竟然就是‘炎黄。”20世纪90年代末成家后,张虎便与父母分开居住,对于父亲藏着掖着的“好事”,并不知晓。

“做好事,不留名,不图利,我做的小事都是举手之劳,帮助别人是每个炎黄子孙该做的。”张老先生说,本来想瞒着全家人,老伴儿也是在帮他洗衣服时发现口袋里署名“炎黄”的汇款单才知道的。

古道热肠,做过的好事数不清

“我是放牛娃出身,吃过的苦我心里最清楚,是国家和社会让我过上了好日子,我想把这种感恩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平时节衣缩食的张纪清,帮助别人时却一点儿也不含糊。除了27年源源不断捐款捐物,张老更是个古道热肠的“路人”。

40年前的一天,在无锡火车站出站口附近,张纪清偶遇一位从内蒙古赤峰远道而来的小姑娘。“瘦小的模样,像个初中生,看上去很无奈。我便走上去询问她是否有困难。”张纪清开始讲述这个他从未向外人说过的事儿。

原本提前一天用电报通知舅舅在出站口接她,可当时通讯不发达,小姑娘的舅舅并没有收到。当张纪清得知这位小姑娘的遭遇后,主动带她去电报局给家里回电报,帮助她找“南门冷宿街”上的外婆和舅舅。

趁小姑娘发电报之时,张纪清向路人询问“南门冷宿街”的具体方位。打听清楚公交线路后,他返回电报局,发现周围有三个小伙子围着这个小姑娘。“一看,不对。我感觉这些人并非善类,便走上前去,说‘走!。”张纪清进去直接领着她离开了电报局。“我不能告诉她,刚才的风险很大,否则会影响她对社会的认知,变得胆小起来。”

最终,张纪清带着小姑娘找到了她的外婆和舅舅。“帮助别人很简单,有时就是搭把手的事。”张纪清说。

从半大小伙儿时起,他在祝塘镇上就是大宅浜河边上的“义务救生员”。一年到头,总能从河里救起三五个落水者。在浙江出差时,还偶遇瘸子“阿毛”,他不辞辛苦将这位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带回祝塘老家治疗,患者返乡后,张纪清还给他送去药酒治病和5000元盖房子的钱。

1974年、1975年、上世纪70年代下旬和80年代初……张纪清做过的好事,数也数不过来。“做好事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得经受得起伤害,这么多年我也被骗过,遇到过个别‘白眼狼‘中山狼。”“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很多事情我都记忆犹新,好像一刀一刀刻入了我的生命中”。老人挥了挥手,“只是,只有我知道。”

从找“炎黄”到学“炎黄”

“父亲喜欢独来独往,退休好多年了,前几年身体好的时候经常去中西部贫困地区走动,说是去‘旅游,其实是为后面的捐款捐物‘打前站。”张虎猜测,一旁的张老应声尴尬地笑了笑。

祝塘镇退休教师、今年64岁的丁道昌,近年来,受到江阴“炎黄”精神的感召,曾7次远赴宁夏希望小学支教。这位与张纪清相识了40多年的挚友,也不知道他便是“炎黄”,更没想到的是“炎黄”就在身边。

“炎黄”曝光了,但张纪清的爱心捐助还将继续下去。“东南沿海地区富裕起来了,家家衣橱里有好多闲置的衣物,而那些贫困地区的人一年到头都没有件像样的衣服,平时劳作时更不舍得穿新衣。”张纪清颇有感触。多年来,他一直有个想法,就是想牵头把周边地区人们不穿的衣服募集起来,送到他曾经考察过的那些贫困地区去。

这些年来,江阴人三寻“炎黄”无果。当他们读懂了“炎黄”不愿抛头露面的心思,尊重其意愿,不再刻意寻找后,纷纷把寻“炎黄”变成了学“炎黄”的自觉行动。“炎黄”的善行,掀起了这座城市慈善事业的一场“隐形”旋风,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成了“炎黄”的同行者。

祝塘镇“炎黄”陈列馆内,翔实的图文介绍和书信资料生动呈现了一个在“炎黄”精神影响下茁壮成长的群体:有人用“金盈”“欧阳”和“周睿”的化名,相继向祝塘敬老院汇款10000元、1000元、700元;江阴西郊敬老院连续11次收到一位新“炎黄”的资助,总计5200元;南通市“希望工程”收到江阴一位匿名捐助者的10万元捐款;江阴一对夫妻化名“党吴黄”寄给湖北省十堰市市长5000元,委托对方资助贫困孩子读书……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至今,江阴市红十字会共收到匿名捐款80笔,总额约12.8万元。在市慈善总会的日常捐赠本上,仅一年的记录中就有15笔为“隐捐”。近年,由民政部发起的第三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评比活动上,现场揭晓了“中国城市公益慈善百强榜”,江阴连续三届获评“慈善七星城市”,并在全国县级市中排名第一;中国城市公益“社会捐赠”指数排名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

“我也是为了抛砖引玉,想着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做好事而不是我这人。”张纪清欣慰地说。

猜你喜欢
江阴敬老院小姑娘
采茶小姑娘
魅力江阴
春天的小姑娘
《登江阴黄山要塞》
江阴特产——马蹄酥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敬老院老人遭虐待:乡镇敬老院出路何在
敬老院的微笑
爱心送到敬老院
采蘑菇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