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正
阅读是生活的永恒姿态。不管时间流转、岁月斑驳、沧海桑田,我们总能从文明的沉积中受到不可抗拒的阅读引力——犹如我们不能脱离地球的引力。
福楼拜说“阅读是为了活着”,但这种活着显然与“饮食是为了活着”不同,不单是肉体的存在,而是精神的生长、心灵的舒张。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千年,是因为我们始终保留着与精神母体的脐带,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养料。有了阅读,我们可以穿越历史的屏障,与古圣先贤对话,感悟孔孟的心境,体验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思维,领略李杜的风采,触摸莎翁的灵魂。有了阅读,我们更有了想象的空间,肆意驰骋,自由挥洒,复归无极。美国兰登书屋创建人贝内特·塞尔夫说:阅读的快乐不在于人家告诉了你什么,而在于借此你的心灵得以舒展开来。
文字,记录了精神世界的图谱,也描摹下物质世界的轨迹。甲骨、纸草、羊皮、贝叶,由古至今,改变的记录和改变的阅读,帮助了人类的进步,也就是改变了世界。今天,阅读的载体、阅读的方式、阅读的习惯,都发生着令人目眩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让人感慨,也令人向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严峻挑战了传统的阅读。我们看到,阅读的介质日益丰富,纸质的、电子的、数字的,人们的阅读活动更加便利,更加触手可得。我们也看到,阅读的形态趋于碎片化、快餐化,在乘地铁、坐公交、候电梯的片刻,甚至在开会中,都见缝插针快速阅读的人群被戏称为“低头族”,这种姿态似乎又与20世纪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认为的书籍 “是黑夜和沉默的产物,而不是白昼和闲聊的果实”的观点相悖。如何理解这种背离?我认为可用一句话概括:被阅读改变的世界,被世界改变的阅读,改变与被改变,总是相生相伴,相辅相成。而这种巨变的基础动力是不可阻挡的、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
从阅读变化的角度,可以探讨文化的普适意义和终极价值。我本人喜欢文化,也喜欢与人讨论文化和文化的传播。世界各国都在发展中,若想成为一个被尊重的国家,首先应该是它的文化被世界喜欢。对于文化,我们要尊重她、爱慕她、欣赏她、亲近她、分享她。我们还要有文化上的自信,这样才能具备精神上的完全人格。“人类的全部兴趣在于对未知实现的意义。文化不断地为我们提供许多可能的尝试。”
如果说书是人类的记忆,那么阅读就是打开记忆之门的密码。门的背后,有曾经的辉煌,更有未知的有待探寻的璀璨。改变,就从阅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