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三峡》的出处与作者

2016-05-30 07:00:33孙贞锴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2期
关键词:郦道元水经注荆州

《三峡》是我国古代山水名篇,长期以来作为重要篇目选入语文教材。由于各种原因,本文也涉及一些有争议的细节问题,如关于这篇课文的出处与作者的疑问就一度为一些老师所关注。有疑问,就要析疑,笔者拟就此略作梳理分析,为大家提供些许参考。

一、《三峡》的出处究竟何在

有些教材对《三峡》一文的出处标注为“选自《水经注疏》”,并随之解释“郦道元”的有关情况,由此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好像是郦道元撰写了《水经注疏》。事实如何?

《水经注》是为《水经》所做的注,《水经》是一部专门记载我国江河水道的古书,具体作者和年代已经不可考,从内容看,应是到魏晋时期才最后完成,其中讲到大小河流一百三十七条,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讲叙极为简略,读来如同流水账。北魏郦道元广泛收集前人有关著述,融合自己从年少以来游离各地山川之见闻,在《水经》基础上大量修订扩充,完成《水经注》四十卷,资料超过《水经》二十倍。

《水经注疏》是清末民初历史地理学家、金石学家杨守敬与门人熊会贞在《水经注》基础上写成。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合称“注疏”,因此《水经注疏》可谓对《水经注》的第二次注解,《水经注疏》和《水经注》又是两本书。

那么,《三峡》的原本出处,应该出自《水经注》无疑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水经注疏》指出,《江水》篇自“三峡七百里中以下”(即课文《三峡》内容)出自于南朝宋盛弘之所撰《荆州记》。

《荆州记》成书于南朝宋元嘉九年至十六年间(432—439)——,早于《水经注》380年左右,该书 “按州属各郡县分条记事,其内容为述地理、载产物、述旧事,明古迹、录神话等五类。某些记载读之使人神游八极,堪称 ‘奇笔”(赵国璋、潘树广主编《文献辞典》),宋李昉《太平御览》录有盛弘之《荆州记》全文——

旧云自二峡取蜀数千里中,恒是一山,此盖好大之言也。惟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凡一千二百余里,虽飞云迅鸟,不能过也。春冬之时,则素湍渌潭,回清到影,绝巘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雅趣。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岫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可见,《水经注》中郦道元只是对盛弘之的文字进行了几处略微改动,所以,准确说来,《三峡》的原本出处应为南朝宋盛弘之所撰《荆州记》。

二、“《三峡》——《水经注》——郦道元”的关联所在

既然《三峡》的原初出处及其作者并非郦道元及其《水经注》,缘何《三峡》作者一般标注为“郦道元”、出处多标注为《水经注》呢?

原因在于《水經注》内容丰富,对河流的考察比《水经》清楚得多,在讲述河流的同时,还记载了河流所经过之处的地貌、矿产和动植物,对自然灾害特别是河流泛滥造成的水灾也予以关切、多有记载,注中对涉及的有关行政区划沿革、地名由来与演变也做了大量工作(记载的古地名多达两万余),还记载了许多人工水库的情况、载录了不少古墓以及墓前碑刻的要目,凡此种种,使之对于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不言而喻的综合价值。与此同时,《水经注》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很强,从而使之在文学史上也获得了很高地位,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为什么郦道元能够写出这样一部作品?原因不外乎两点——

首先是郦道元本人在写作中充分利用亲身经历写进大量所见所闻,真实可感;对有关内容注重分析,不拘泥于陈说,有自己的创见和实证。比如,古书记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智伯声言汾水可以淹没另一贵族魏氏都城安邑,绛水可淹没韩氏都城平阳,郦道元经过实地考察,发现汾水河床高,安邑处于东岸低洼处,可被汾水淹没,而平阳地势远高于绛水河床,绛水淹没平阳的可能根本不存在,如此等等。

其二在于郦道元博览群书,对自己足迹未能涉及之处充分利用了有关著述。郦道元的引用可以说是下了很大功夫,他在《水经注》中援引前人以及时人著述多达四百三十余种,包括纪传体正史、地方志、游记杂记、诗赋文章等各色体裁,并多有详尽说明,也由此增进了自我文学修养。譬如,三峡他并未涉足,但在“江水”注中却利用了东晋袁山松等人的著作,显得生动逼真。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郦道元的《水经注》,盛弘之的《荆州记》及其《三峡》很可能会湮没在历史长河中,鲜为世人所知,所以,《三峡》之所以能传诵后世,郦道元功不可没,这恐怕也是《三峡》作者通常标注为“郦道元”的原因所在。

三、关于课文出处与作者的教学处理建议

在教学中,以上情况可让学生稍作了解,明确《水经注》一书特点及地位影响、作者概况、知道《三峡》是因《水经注》而得以传诵的名篇即可,至于细究《三峡》出处是哪儿、作者究竟是谁、甚至将其作为背记的“文学常识”,则大可不必。

这一问题,从问题本源看,有探究、明辨的需要,作为语文老师,在力所能及范围进行类似的阅读探究、辨析有其意义,即使这种探究梳理很多时候也未必能够下定结论,但可以提高自身的梳理把握、综合分析能力,增强教学研究、反思、省察的自觉,由此也会带动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当然,对初中语文教学来说,类似问题基本属于“小股敌人”(并非影响课文学习大局的关键细节):语文课堂教学受多方面限制,不必纠缠于“小股敌人”,对该类问题点到为止,无需过多引申,而应就此大步向前,奔向教学的大方向、主方向,这是必须切记的。

孙贞锴,教师,现居山东烟台。

猜你喜欢
郦道元水经注荆州
三国战争话荆州(下)
地理学的先导郦道元
〈水经注〉与魏晋南北朝地理文学文献研究》简介
崛起的荆州诗歌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21
小中见大尺水兴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荆州》
中华诗词(2017年4期)2017-11-10 02:19:10
荆州:湘鄂西苏区的中心地带
文人反腐遭报复
《三峡》不是郦道元写的
百家讲坛(2014年15期)2014-02-11 11:52:21
郦道元所见早期园林——《水经注》园林史料举要
近二十年来《水经注》研究综述
文教资料(2011年36期)2011-08-15 00: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