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国凤 虞满华
摘 要:作为思想文化的火种,文艺作品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并直接反映着时代心声。丰富人民生活,引领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复兴,一脉相承的两个座谈会讲话为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根本方向,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内在机制和客观规律,阐明了文艺的本质与生活的关系。其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系统、科学的文艺继承观和革新观相一致。它体现了政治与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并重,是抵制西方自由化文艺思潮侵蚀的理论武器。
关键词:文艺;“二为方向”;源泉;使命
中图分类号:I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048-03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了“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为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创作的方向,其影响之深远,至今犹存。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再次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对比这两个《讲话》可以清晰看到,它们的基本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即文艺创作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基本方向,以人民生活作为创作的唯一源泉,为人民提供精神食粮,这是文艺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的一条主线。针对时下某些文艺作品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创作倾向和错误观点,造成价值观混乱,导致道德滑坡的现象,重温两个文艺座谈会的精神更具现实警醒意义。今天的中国正大踏步走在百年圆梦的大道上,这是一个需要精品而且能产生精品的好时代,这种精品就是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能够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传播正能量。
一、“二为”方向:文艺创作的根本宗旨
时隔72年,在2014年金秋十月的北京,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文艺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并强调“不能在为了谁的问题上产生偏差”。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高度,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这一问题也是任何文艺工作者无法回避的创作本因问题。在争取革命胜利的战争年代是如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依然如此。
紧密关注现实世界,高度重视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性的方向。这是基于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对文艺工作提出的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观点确立了党的根本宗旨,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检验文艺作品是否是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就要看这部作品是否是为人民而写、为人民而歌的。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毛泽东同志针对当时一些文艺工作者带着小资产阶级的习气,脱离工农兵、脱离群众,其文艺作品不能为广大工农兵指战员所喜爱、所接受的现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1]从而解决了文艺创作的根本原则问题和根本方向问题。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的确立,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列宁无产阶級文艺党性原则的重大发展,并且这一方针为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所继承与发扬。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辞》中,形象地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艺术工作者应是人民的良师益友,这是坚持“二为”方向的基础。”[2]江泽民也曾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这些讲话表明,尽管时代不同,党的工作重心不同,但文艺创作的目的和方向始终没有变。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社会主义改革不断深化、人民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今天,习近平再次重申社会主义文艺要遵循“二为”方向不断发展,这是对毛泽东文艺理论和文艺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承、丰富与发展。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大数据”时代,海量涌入的西方文艺作品,使得多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激荡,人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呈现出复杂多样的趋势,并在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很多作品盲目崇拜西方的生活方式,有意无意地宣传西方价值观,描写的主题偏离了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不能够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针对此状况,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最新概括,以此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共识。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明确创作方向,坚定不移地站在人民的立场,把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工作的生活实践作为创作主题和创作素材,加大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出人民群众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作品。
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文艺创作的丰富源泉
文艺创作的源泉来自何处?毛泽东认为文艺作品的丰富源泉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离开了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艺术创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一观点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认识论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就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它有着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而这个客观内容主要就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火热的生产与生活实践。这种既唯物又辩证的反映论,强调了认识来自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它告诉我们,任何思想性的、理论性的东西都必须以物质的客观存在为出发点、初始点;以实践为着眼点、依存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来自人民,文艺工作者要不断汲取来自“生活”的营养,不断发现、积累,并进行美的创造。尽管时光已飞逝了72年,但这两篇不同时代的讲话却透射出如此相同的深刻洞见。它告诉我们,文学艺术作品绝不是靠文艺工作者闭门造车出来的,更不是他们头脑中先天就存在的东西,与社会生活相脱离,完全从主观出发,从头脑中想象出来的文艺是没有的。文学与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的。毛泽东同志号召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以此作为唯一创作源泉,创作出属于人民的文艺作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党的文艺工作者们沿着毛泽东同志为他们指明的方向,创作出了大量的具有很高思想性、艺术性的优秀作品,促进了当时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再一次告诫我们的文学家、艺术家,其创作活动要和人民群众伟大而丰富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上来深刻了解人民的所思所想和喜怒哀乐,并在此基础上去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和心灵的美。只有这样,文艺作品才可以反映生活并高于生活,具有更典型性、更强烈性、更集中性,因而也更具有普遍性。当文艺工作者用饱满的热情,从生活实际出发,创造出深入人心的作品,当文艺成为鼓舞广大群众的斗志,成为帮助广大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助力时,文艺作品才真正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才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在一定程度上的繁荣,文艺创作取得了斐然成绩,但某些文艺作品中“三俗”之风也正在蔓延。那种以丑为美,拿肉麻当有趣,片面追求感官刺激,赤裸裸地表现原始欲望以及猎奇和猥琐的文艺作品,正堂而皇之、大摇大摆地侵入了主流文化阵地。千篇一律、有数量缺质量、机械化生产、抄袭模仿、有“高原”缺“高峰”、快餐式消费等文艺创作之乱象层出不穷。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针对当前乱想丛生的文艺创作现状,把人民生活形象地比作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旨在强调文艺创作脱离人民就会变成无魂的躯壳,唯剩令人作呕的无病呻吟。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年代,抑或当今这个“百年圆梦”的时代,我们的文学创作决不能脱离人民,脱离生活,脱离实践,深入生活,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唯有这样,我们的文艺才能在“源头活水”中不断汲取营养,把握时代的脉搏,从而更使文艺作品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在全国人民奋力拼搏的“圆梦之旅”中,大批文艺工作者跟上时代的节拍,随时代而动,关注时代的精神需求,创作出了大批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如:电视剧《领袖》和《平凡的人生》、电影《张思德》和《生死抉择》等不胜枚举的优秀作品中铿锵有力地唱响时代主旋律;小说《中国制造》、《国家干部》等文学作品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中国人民在朝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积极奋进的精神风貌。只有这样的文艺作品才能经得起时代的检验,历史的考验,成为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时代的使命: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明确了文艺创作所必须坚持的方向,文艺工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就必须注重自身世界观的改造,心中时刻想着国家、民族与人民,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创作出不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精品。努力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4]积极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众所周知,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观点构成世界观,进而形成相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的行为是其内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反映。文艺作品即是文艺工作者的“三观”的外在表达。毛泽东就曾强调: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改造应是文艺工作者的必修课。虽然文学艺术的创作有其独特的方式方法,甚至有其独特的规律,与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的宣传很不相同,但其内容却能够反映出正确与错误的价值导向。我们并不是要用政治思想来决定文学艺术的创作,把文艺作品的思想倾向等同于作家的政治态度,也不是要把作家世界观的改造看成单纯的政治观的改造,而是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立足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导向。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作品,要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来作为自己创作的指南。正如恩格斯所论述的,在不同世界观指导下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是截然不同的;情节大致相同的题材,会在不同作者笔下产生出截然不同的文艺作品。拿鲁迅的《伤逝》和胡适的《终身大事》来说,这两部作品都以五四前后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但《伤逝》狠狠敲碎了小资产阶级的梦想;《终身大事》则折射出小市民的庸俗乐观,其中折射出来的思想深度和批判意识迥然不同。
当今一些文艺工作者,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脱离群众、脱离生活,不屑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对文艺创作的指导作用,致使各种低俗、庸俗和消极的作品大量涌现。许多作品要么胡编乱造,要么将支流当主流,视偶然为必然,以现象作本质,在作品中毫无批判性地展示消极、阴暗、丑陋的一面。这样的作品反映出来的生活,不仅是不客观的,违背了积极的价值取向,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负能量;有的还腐蚀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成为改革开放的无形阻力。针对这些现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们以爱国主义为创作主旋律,创作出增强中国人民的底气和骨气的优秀作品。这就需要文艺工作者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创作出反映这个伟大时代的好作品,使自己的作品如蓝天上的一缕阳光,照进人们的心灵,能够一扫颓废萎靡之气,而振奋发有为之风。
文学艺术创作是铸造灵魂的伟大工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弘扬时代精神,用深入人心的作品告诉人民哪些应予以肯定和赞扬,哪些必须反对和否定。作为艺术家要坚定不移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火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鲜活实践作为文艺创作取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指导,分析生活、提炼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去揭示社会的本质、主流和规律,贊颂和宣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展示美好光明的前景,让人们发现来自自然、生活、心灵的美。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讲法制、守秩序的美好生活。只有如此,才能够对得起这个伟大的时代,也才能够肩负起一名党和人民需要的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1.
〔2〕田克勤.当代中国发展大战略——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25.
〔3〕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9.
〔4〕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565.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