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宗波
我说课的内容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分析、学法指导及教学程序五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文章以邹忌与徐公比美,先写妻、妾和客三种人的不切实际的相同赞美的回答,经过“暮寝而思之”,知道了他们说假话的原因:妻“私臣”、妾“畏臣”、客“求于臣”;接着将生活中的妻“私臣”、妾“畏臣”、客“求于臣”的家庭人际关系与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的君臣关系一一对应比较,水到渠成地推出“王之蔽甚矣”的事实,使齐威王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批评,从而证明了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能兴邦强国的重要性。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富有理趣;推理严密、说理精辟。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言词句,感受文言魅力;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类比说理。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性格特点。过程和方法:朗读课文,培养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的能力。合作探究,理解邹忌委婉劝谏的智慧。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领悟文章内涵,汲取委婉勸谏的智慧。
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词句,感受文言魅力。(2)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类比说理。(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邹忌类比说理的讽谏艺术。
三、教法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些基本文言词汇,积累了一些阅读技巧,具备一定的文言语感,容易从文言文的学习中发现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教师要抓住重点,巧于激趣;因势利导,推进教学。本文教学中,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读懂文意,领悟内涵;运用小组竞赛法,让学生全面参与;在比较中辨别、归纳、分析、总结,让学生有探究的乐趣;教师以伙伴的身份融入其中,营造轻松学习氛围。
四、学法指导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用以下方法实施教学:
1.反复品读法。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指导学生在审读玩味,品评咀嚼中,于略读、精读中,反复的感受课文重点词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比较辨读法。分析辨别课文中妻、妾、客赞美语气的不同;邹忌由自己受蒙蔽得出齐王受蒙蔽这个类比说理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二者之间的相同点。
3.替换品读法。课题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中与“讽”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那些?可以替换吗?替换品读关键词,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4.补白趣读法。王曰:“善”。让学生揣测他的表情、语气、动作,添加修饰语朗读。
五、教学过程
(一)解说背景,导入新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标题告诉我们课文写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件事。那么你们知道邹忌这个人吗?
同学们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邹忌就是田忌的同事。战国时期“国无宁日,岁无宁日”,“邦无定交,土无定主”,彼此间的兼并战争空前激烈,如何谋求生存发展?各诸侯国相继招徕贤才,励精图治,走兴邦强国之路。齐威王任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大力整顿政治,鼓励臣民进谏,经济迅速发展。他们用奇计打败了魏军,使齐国成为中原实力最强的国家。
设计说明:从田忌赛马导入新课,如话家常,学生温故而知新,没有晦涩感。让学生轻松走近文本,没有距离。解说战国风云背景,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人物形象。
(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1.高声齐读课文。要读得整齐响亮,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小组竞赛,巩固字词。
设计说明:让学生朗读文言作品,逐步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学习文言字词,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避免脱离文本的死记硬背。
(三)理解重点词句,感知课文内容
设计说明:我抓住关键词“讽”来贯穿这个教学过程,以“讽”来牵动学生对文章的品读赏析,紧扣文本,做到依文解意。一是准确理解关键词“讽”的含义;二是“讽”与“谏、谤、刺、讥”的在字义上的区别;三是让学生联系文本情节来准确解读辨析近义词,依文解意,提高学习阅读文言的能力;四是联系邹忌的地位分析,明白他的良苦用心,辩证看待人物形象。
(四)理解类比说理,感知人物形象
类比说理是本节难点,教师要悉心点拨。类比中的比就是“比较”。所谓“类比”就是把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进行比较,从常见的事物属性推出未知事物的属性。邹忌的妻“私臣”、妾“畏臣”、客“求于臣”与齐威王的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都是相同的事实,从邹忌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受“蒙蔽”可推出“王之蔽甚矣”的观点,这就是类比推理。